未来,精英教育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大师,一种是匠人
前段时间一位上海退休教授6000长文批幼升小竞争的残酷。
是的,提前三年。只因在上海有个不成文的说法:小孩考上上海四大民办小学,是牛蛙,若没考上,是青蛙。为了备战“幼升小”,往往从3岁开始,就被家长打鸡血,以便赢得这场“牛蛙战争”。
孩子的妈妈,希望孩子按照著名民办小学——著名民办初中——著名公立高中——清华北大交大复旦和海外常青藤的“牛蛙”式路线成长,也是她在孩子刚3岁时,便开始了实施了。
孩子爸,算个海归。关于孩子的教育,起初他对“牛蛙模式”的教育心里存疑,但也没有更好的替代方法和说服妻子的理由,所以也不置可否默许了这种“操作”。
国内在近百个中产家庭里,往上翻三代,虽然绝大部分都是农民,但却都是比较有文化积累与文化觉醒意识的农民,唯一的区别就是底子的薄厚而已。有句土话叫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虽然历史中也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豪言壮语,但不幸的是,前者是注定,后者是宿命。
现在很火的年轻人高晓松,都有一群搞科研、毕业清华的亲戚。
这就是社会精英阶层的传承总规律。
今年北京高考状元说了这样一段话:“如今中国农村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像我,属于中产阶级的孩子,而且还生在大城市,所以教育资源上享受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这就决定了我能比农村孩子走很多捷径……”
这种意识的萌发,预示着未来的两极分化已是大势所趋
那就让孩子上个公办学校吧,公办学校也得有好的学区房,好一点的房子一套都上千万!面积又小,即便孩子能上学,一家人蜗居到那屁大一点的空间,你觉得孩子就能优秀?而且很多学区一年一个划法,一年一个政策,求得了一时也求不了一世!能力强的小学生可以去考民办初中,或公办初中的特色班,若不强呢,即使有对口初中的房产,也只能进入公办初中的平行班。
最后父母给孩子选择教育规划移民。
大部分学生都会参加高考,我发现一个有趣的地理现象。记得恢复高考的时候,上海、北京、苏州的学生总是傲视群雄,后来就日渐式微了。
这种高考地理从上海、苏州演变到苏北启东,再演变到安徽大别山的奇特的现象,证明越是开放、文明的地区,其学生的思维越与僵化的知识背道而驰,只要那些信息闭塞、思维僵化的地域容易培养出应试教育的杰出人才。
其实,北大清华也很纠结,他们愿意录取北京、上海、苏州低于分数六十分的学生,也不愿意录取那些大山沟里的高考状元(没有贬低农村人的意思)。因为,北京、上海、苏州等发达地理区域的学生已经拥有的知识量和现代社会的信息量已经很大了,也就是说一个北京、上海的小学生的信息量已经超越大山沟高中生的信息量了。
而高考对于北京、上海、苏州的考生来说是考其10%的信息量,那些安徽六安毛坦中学的学生的信息量中是90%为高考而储备的。而进入大学后,北京、上海、苏州那些被高考准备的90%的信息量释放了,而那些应试教育的优胜者却只有10%的有用的信息量去竞争。
这是社会群体焦虑下的个体恐惧,面对恐惧,心理脆弱的人往往慌不择路,只要内心强大者,才敢另辟蹊径或者逆风飞扬。
未来,精英教育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大师,一种是匠人。你孩子虽愚钝木讷成不了大师,也许会成为名扬海内外的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