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回望/崧舟细讲文本9 -

2025-04-29  本文已影响0人  听雨_9998

2025年4月,新教育语文社群共读了王崧舟老师的《崧舟细讲文本》。这本书共有10讲,每一讲分为教材解读和教学设计两部分,从十个切入口分析了文本解读的十大方法,集中突显了“细”字。

“细”在擦亮文字。

在第八讲《擦亮语言》——以《雪地里的小画家》为例这一篇里。王崧舟老师对这一课的文本解读真叫“细”。

《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一首儿歌,内容很简单:

下雪啦,下雪啦!

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

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

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

不用颜料不用笔,

几步就成一幅画。

青蛙为什么没参加?

他在洞里睡着啦。

王崧舟老师先从把握结构的策略来解读文本。

这首儿歌可分两个部分,两个部分之间是对比关系,存在三对外显的矛盾和三对内在的矛盾:多与少、内与外、睡与醒的外显矛盾,动与静、虚与实、疏与密的内在矛盾。

短短一首儿歌,王老师从文本结构切入,分析出六对矛盾,真可谓“细读”。

最细的是从形式入手,把文字一个个擦亮。

擦亮的第一个文字:“他”

对青蛙用“他”来代指,一般理解为拟人手法,一张标签就遮蔽了意义。而王崧舟老师则从拟人的背后入手分析:在作者眼中,在儿童眼中:万物皆有灵性,皆有灵魂,用“他”代指青蛙,体现儿歌的情感美。

擦亮的第二个词语:“竹叶”“梅花”

不同的有顺序排列表现的是韵脚的不同,“a”的押韵渲染活泼快乐灵动的情绪氛围,体现儿歌的音韵美。

擦亮的第三处语言:参差还是整齐

儿歌长长短短的排列,营造参差错落的节奏,表现活泼欢快跳跃的儿童特点。

擦亮的第三处语言:“枫叶”“月牙”

不同的动物脚印是不同的,儿歌要遵循逻辑,符合逻辑,要准确精准的表达。

擦亮的第四处词语:“月牙”  “镰刀”

小马的脚印是月牙,也可以是镰刀,月牙不能黄为镰刀,因为这4种脚印统一与古典的诗意统一文化的背景,表现儿歌的文化之美。

擦亮的第五处词语:“小马”  “老马”

这种小字辈,表现了儿歌的童趣。

擦亮的第6处词语:“小画家”

小画家是一种隐喻,小动物,用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参与天地这一幅大画的创作。

擦亮的第七处语言:最后两行

最后两行渗透了青蛙冬眠的科学常识,体现了儿歌的知识美;也表现了小画家对别的小伙伴的惦记,体现了儿歌的人情美;同时动与静,也是一种节奏,体现了儿歌的节奏美。

擦亮的第八处语言:“青蛙”  “小熊”

对这个文本的分析充分体现了王崧舟老师之“细”,从文字到词语,从词语到形式,从形式到结构,把每一个文字细细擦亮,真正做到了“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细在“回归课程”

在最后一讲,王崧舟老师把课程的维度,学生的维度,编者的维度纳入解读视野,把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打通,真正让文本解读用于教学设计。

王崧舟老师认为:文本解读是教师、作者、文本、编者、学生之间的五方会谈,五方会谈的灵魂是教师。运用回归课程的策略解读文本,是对文本的教学解读。

单元主题提供了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课后习题、语文园地指向了语文要素的落实。从编者意图可以确定教学的主要目标及方法。

学生的学情则提供了教学的起点、教学的方法及情境支架的搭建。

因此回归课程的解读就是对文本作出教学解读,是基于教学,为了教学的解读。

读完这本书,我对“细”读文本之“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细读,“细”在分析矛盾、“细”在把握结构、“细”在知人论世、“细”在观照语境、“细”在文化自觉、“细”在同中辨异、“细”在契合文体、“细”在潜入思维……只要走近这本书,走进新教育语文读书,走进每日的早晚读,你就会文本解读上有新的收获。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