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学习杜老师的《赵州桥》

2022-04-07  本文已影响0人  龙之崛起

看完了杜春焕老师的《赵州桥》视频,非常震撼,找到了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杜老师的这节课有三个创新:第一,聚焦深度学习的任务型大单元教学;第二,双师模式建构;第三,区域一体化联研。我重点关注了任务性大单元教学,前一段时间我也讲授了《赵州桥》,将两节课进行对比,简单说说自己的体会。

一、 精准提取大概念

早期,我认为本单元的大概念就是语文要素“围绕一个意思,说清楚一段话”。所以在那节课上,我的设计就是让学生进行仿写训练。课讲完了以后,我才逐渐明白语文要素是一个结果,真正的大概念是建构的过程,应该是“了解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说清楚一段话的。”

杜老师对于大概念的把握更加精准。她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发现了总分的写法,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排比的修辞手法,小秘密的写法等具体内容。她对概念的理解可能是“学会围绕一个意思,通过运用表达方法、说明方法、修辞手法来说清楚一段话。”其实教学参考书中的语文要素就是“了解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说清楚一段话的。”但是,我去掉了“怎样”,所以直接导致概念提取出现问题。

二、大任务引领课堂

杜老师在一上课就设计了整体的情境和任务“设计导游词”。学生在这一节课中就是围绕解决“导游词”的问题而去学习。一节课学完,学生不但学到了课本中的技巧,而且拥有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是在课程的最后才提出了任务。而且我的任务更像是一个迁移训练。我也曾经试图在文章开始的时候就使用大任务来进行主导,但是不会,最终放弃。杜老师的这节课给了我很好的启发,我想尝试着去讲解一下,积累经验。

三、 做好课前准备

杜老师的这节课是第2课时,学生应该有一节预习课。字词和文化常识的积累第一课时就完成了。在公开课中,学生很好地使用了北京当地的资源,通过到旅游景点拍照能够看出这一点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也可以尝试让学生先搜集资料,给学生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这样课上,老师就可以及时聚焦问题,充分使用自己课前准备的资料袋,完成课堂大任务。如果我讲解公开课的话,老师也可以给学生准备一个资料袋,帮助学生借助这些资源,养成能力。这里需要注意,如果我们只是讲解常态课,可能无须太多准备,但是如果要开展任务,这些资料是一定要准备的。

四、优先解决课本问题

我在讲解文章的时候,对于写作的技巧(仿写)进行了两次迁移。现在来看这些技巧主要是以仿写为主,概念并不准确。之所以进行两次迁移,可能我以为只有在迁移中才能够证明学生理解了概念。可能这个思路是合适的,但是很明显我对于概念的把握并不准确,对于课本的讲解也不够全面。

杜老师的这节课迁移的东西并不多。她优先解决了课本问题,始终围绕一个点来进行课程架构:如何围绕一个意思说清楚一段话。在解决了课本问题后,最后才进行了适当拓展。

我把概念理解成为仿写,就成了不断仿写。她把概念理解为更多的写法,就一直引导学生去发现写法。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导致了课程的架构不同。

五、跟传统课堂的不同。

任务型大单元教学和我们的传统教学是很不相同的。不管是平常上课还是我们的网课,老师们讲解的时候都是围绕着讲字词,讲结构,讲内容,做练习题,这些角度来进行。常态课的课堂,其实貌似更加注重积累,难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任务驱动的课堂,学生不但能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能够培养核心素养。非常明显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很高,知识变得有生命力,学生们很享受这样的课堂。

六、一点额外的发现

概念教学和成绩之间的关系。昨天我在整理《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思维导图时,忽然解决了一个大问题---学生在大课间教学中是否能够出成绩?学习成绩的高低,取决于学习效率的高低。大概念的教学,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能够提高效率,让学生触类旁通,学会迁移。所以,我现在比较确定,大概念一定不影响成绩,而且会提高成绩。虽然具体的路径,我还没有想明白,但是我觉得可以尝试着去找概念教学和成绩的衔接点。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尝试将名师的语文课跟自己的课进行对比,取长补短。从今天来看,对比学习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研究语文课堂,给学生更好的学习体验,让学习真正发生,是我最喜欢的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