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花雪月》《流年似水,岁月如歌》感悟生命

【知青岁月】004、斩蔗

2022-08-19  本文已影响0人  秋之牛

1969年1月29日(星期三)是我们下乡插队的第68天,因为一连下了几天雨,我们捉摸着今天可能不用出工,这时,窗外传来队长排工的声音:四队全体社员今天“斩蔗”。
“斩蔗” 就是收获甘蔗的意思。小山村的农民性格粗放豪迈,说话斩钉截铁,不会转弯抹角,动词的发音比别的地方重。比如说斩甘蔗吧,本来动词用砍、收均可,但他们偏偏用斩,我听起来总感到有些别扭,第一个组词联想到的就是斩头,可能是我的词汇量不够的原故吧,但他们祖祖辈辈就是这么传下来的,改不了,俗话说,入港随湾,入乡随俗,我们就跟着说吧。
社员们说,甘蔗成熟了就要斩掉,不斩掉就会减产,所以今天下雨也要斩蔗。当时听了不以为然,以为他们是哄我们知青。后来,上了专业课,才知道这是真的。甘蔗的成熟,在植物生理学上分二个概念:一是工艺成熟,二是生理成熟。所谓工艺成熟就是当甘蔗生长到一定时间,含糖量达到它整个生育期的最高峰时,称为工艺成熟。所谓生理成熟,就是让甘蔗按照它自有的生长规律,开花结果,就是生理成熟。但甘蔗在生理发育过程的成熟,就表明它的含糖量要下降,糖分解成碳水化合物,又再变成水和二氧化碳挥发掉,产量随之降低。
所以社员说,甘蔗成熟就要斩掉,是有科学道理的,不是哄人。在往甘蔗园的路上,我想起一个多月前的那次斩蔗。那时,我们刚来不久,是第一次接触这农活,啥也不懂,又用锄头,又用斩刀,弄了半天,也就是那么一点点。而且要捆也不知如何捆,同队的大娘姈姆见状,放下手中活,手把手教我们捆好甘蔗、挑上肩,教我们如何控制担子的平衡……。
从甘蔗园挑到河边,距离6、7百米左右,但挑甘蔗不象挑水或稻谷那样容易控制平衡,甘蔗不听话,摇摇晃晃,东溜西窜,好不容易挑到河边,一称,才40斤。我的脸刷的一下子红了,你说为啥? 因为和我一般年龄的社员挑的是200来斤,就连那11、12岁的小丫头片子都能挑8、90斤。队长说:“不要紧,练练就会的,俗话说, 三日肩头四日脚。”
斩蔗在小山村是一件大事,各家各户都挺重视的,虽说是学大寨,但也不是“大锅饭”,队长定下任务,早完成可以早回家,另外还有副产品可以收获:一是甘蔗叶、甘蔗头可以归各家所有,是一种很好的燃料。在挖甘蔗头的时候,碰到运气好,还可以捡到“蔗头龟”,小孩子最高兴了,可香、可好吃了。“蔗头龟”是一种叫“金龟子”的昆虫的蛹,就跟桑蚕的蛹一样。开始,我们不敢吃,后来,肚子饿了,就吃了,还挺香,高蛋白。
想着,想着,来到甘蔗园,听队长正对大家伙说:“同志们,今天天气虽然下雨,但糖厂正等着我们的甘蔗,如果我们今天不斩蔗,就会影响糖厂的生产,造成国家的损失。”
听到这里,我觉得我们还真要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我想的是我自己,人家队长想的是国家、集体。不比不知道,一比有差距。
雨越下越大,社员们越干越欢,这战天斗地的场面还真感动人。这时,队长走过来,对我们说:“雨天,路滑,寒冷,你们先回去换衣服吧!”
“不,我们要和贫下中农战斗在一起。”说这话的时候,我的泪花和扑面而来的雨水和在一起顺着脸颊流下,想起两个多月前,我们刚来,大队把我们17位知青分到6个生产队,我们这个队长还推辞不要呢,认为小山村人多地少,多来几个人分口粮,不合算,后来是大队做工作,才勉强接受。
今天,队长说出这样的话,是关心、是鼓励、更是鞭策。“加油!”我们几个知青互相鼓励,决心用最短的时间闯过劳动这一关。今天,我们挑的甘蔗都超过100斤,我最重的那一担竟然超过150斤,创下了60多天来的最高纪录。
再过10多天就是春节了,我想,回家可以向父亲母亲汇报,就象在学校考试取得好成绩一样。
转眼间春节就快到了,知青们忙着准备回城,带什么东西呢?当然是农产品:红糖、白糖、甘蔗、番薯粉、菜脯等,数量不多,但都是儿女们的一番心意。
这时,一个消息传来,让知青们的期盼的心一下子掉进了冰窖:接县革委会通知,知青春节不回城,要和贫下中农一起过革命化的春节。
怎么办?知青们束手无策,我绞尽脑汁,想出了一个其他知青不可能想出来的理由,我找到大队书记,向他陈述我一定要回城的理由:我没有棉袄,冻得受不了。最后,这事请示了县知青办,竟然获得批准,假期3天。而且正月初一要和贫下中农一起吃完“忆苦餐”后才能回城。没关系,只要同意回城,吃多少餐都没问题。
1969年2月17日,农历己酉年正月初一,吃完“忆苦餐”,
搭上了回家的班车。正月初二,我把其他没有回城的知青所托的节日礼物――各种农产品,一家一户给送过去,好在我们城里不大,一个上午就完成了。下午,我走过一家煤店,居然还在营业,我一问,那是因为“抓革命,促生产”的原故,商业部门也没放假,回家向母亲要了供应证和钱,要把那供应的蜂窝煤买回来,母亲不让,说是大年初二,歇歇吧,我说没关系,挑起竹筐就往煤店买煤,120斤的定量,我一次就把它挑回家,我还觉得轻松,因为城里的柏油路比农村的路好走多了。回到家里,把家人给吓坏了,我说,这就是我接受再教育的答卷。
话说潮汕老农的精耕细作闻名遐迩,还真不假,一锄一镐的耕耘才使土地不再贫瘠,涓涓细流的汇聚才使河流不再干涸,田埂上练出来坚实的步伐,也可以在城里的柏油路上描绘出动人的画面。


甘蔗.jpg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