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国学与传统文化

【史记成语(三十二)】赞美和批评——春秋治国

2018-12-18  本文已影响4人  公子小眠

【成语】:扬扬得意

【释义】:十分得意的样子。

【出处】:《史记·管晏列传》“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洋洋得意”是我们现在很常用的成语,是说一个人做事成功之后的表现,颇有点开心到忘乎所以的意思。而这个成语的前身应该是“扬扬得意”,用“扬扬”两字似乎更能反映出这个成语当初的含义。

        大家从小学过“晏子使楚”的故事,那个身材矮小却不卑不亢的使节晏子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晏子名为晏婴,他是齐国贵族晏弱的儿子,晏弱在齐国被称为晏桓子,素以博学多闻、见识不凡而出名。晏子继承了他爸爸丰富的学识和卓越的政治眼光,全心全意辅佐齐国君主,整饬内政外交,可以说是齐国的顶梁柱。

        晏子身居高位,却为人低调。倒是他的仆从自以为背靠大树,骄态萌生。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候。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车夫觉得能给鼎鼎大名的晏子驾车,那就是莫大的荣耀,自己作为国相的专职司机,那当然不是一般人物,免不了趾高气扬。晏子的专车那想必也是特殊待遇,高头大马,横冲直撞,“扬扬”二字,正是挥鞭驾车的生动写照。但是这位车夫的老婆看出了不妥,她劝告丈夫要夹着尾巴做人,理由贼合理:人家晏子如此人中龙凤,为人处世都那么低调,你一个下人,别太把自己当回事。

        所幸这个车夫还算老实,自己老婆都要拿离婚相威胁了,她的话还是听听好。“听人劝”果然“吃饱饭”,晏子突然发现自己这个往日牛气冲天的小手下突然不蹦哒了,就去问他为何转变这么大,车夫就实话实说。

        晏子可能是认为车夫挺实在也信得过,就推荐他做了大夫,这算是车夫两口子做梦都没想到的福利。

        司马迁受这个故事启发,他竟然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堂堂太史公,接触过多少将相,但是晏子很明显在司马迁的评价标准里占据着很高的地位,哪怕是给晏子牵马执鞭,也心甘情愿。

        晏子对齐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和他并提的管仲,更是奠定齐国强国地位的开山祖师。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应该算是最早打破周朝衰落以来,各诸侯国战略平衡的第一人。辅佐他成为这第一人的就是管仲。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能够因地制宜,在齐地发展临海贸易,抓住经济基础这个主要矛盾,而后发展军事,壮大实力,一看这就是一个心眼很活泛的实用主义政治家。

        上层建筑他也没落下,管子给后世留下这样的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吃饱穿暖之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思路不仅容易获得民众的好感,而且符合当下流行的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这句话几乎成了从古至今治理国家的金玉良言。

        管仲就是靠着自己操作性极强的治国规划,帮助齐国完成了脱胎换骨的转变,“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司马迁为了总结治乱兴衰的经验,自然而然把管子和晏子这两位隔了百余年的人物联系起来。“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看起来,晏子有点管子后继者的意思,当然,这其中也寄托了司马迁对治国能臣的理想与颂歌。

        相对的,孔子对管子和晏子的评价倒是很值得玩味。

        孔子既说过“管仲相桓公,霸诸候,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以左衽矣。”这样的赞扬之语,也发表过“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这样的批判之言。

        对同时代的晏子,孔子则不吝揄扬:“星之昭昭,不若月之曀曀。小事之成,不如大事之废,君子之非,贤与小人之是也,其晏子之谓欤!”,但是晏子对孔子不太感冒,他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

        孔子基本认可管仲“春秋第一相”的能力与名声,但是觉得管仲生活奢侈、缺乏礼节,是其最大污点。而对于亲自打过交道的晏子,孔子觉得晏子有君子的担当和作为,在礼节上值得肯定,所以称赞他如星空般明亮大气。

        孔子的标准是礼为至上,这也是他评价管、晏两人的立足点。

        但是晏子却不买账,并且表示治国不能按照孔子那一套,繁文缛节、因循守旧,难以达到移风易俗、治理国家的目的。我想,若不是管仲早生了百年,他老人家也是要对孔夫子有意见的。

        两千年后,国学大师钱穆看到了这一点,看到了春秋治国的争议,他写下批注:“司马迁此一篇《管晏列传》,近似文学小品,实涵哲学大义,为中国一历史家,又岂止于记载往事而已。”

        的确如此。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