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说孩子才肯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些亲子沟通的技巧你都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作者是两位女士,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她们是美国著名的亲子沟通专家,常年为家长、教师、学校负责人等进行培训和讲座。
作为父母,从孩子出生那一刻起,我们就肩负起了教育好这个孩子的责任,可是怎么才能教育好我们的孩子呢?这个问题常常困扰着当下的我们,那就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来学学吧。
认真倾听接纳感受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
孩子在家里跟妈妈说:“妈妈妈妈,我累了。”
妈妈觉得奇怪,反问道:“宝贝,你刚睡了个午觉,怎么会觉得累呢?”
孩子听了这话,不耐烦了,大声说:“我不管,我就是累了”
妈妈说:“我看啊,你就是不想动弹,想偷懒,去去去,赶紧换好衣服,我们要出去了。”
孩子听了,开始哭闹:“不,我不出去,我就是累了。”
可想而知,这场对话最后变成了争吵,歇斯底里的父母和大声吼叫的孩子,好像身处两个世界,完全无法沟通。
怎样化解这种亲子沟通难题,让孩子愿意和我们交流呢?
本书告诉了我们一个重要的技巧,这就是接纳感受,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我们只有站在孩子的立场,理解他们,才能产生共情,才能让他们说出自己的郁闷和困扰,缓解他们的情绪,帮助他们处理好问题。
心理学家吉诺特指出,如果父母经常否定孩子的感受,他会感到困惑和愤怒,坏的感受也会不断累积。而孩子的感受和行为有直接联系,好的感受,就会有好的行为;坏的感受,就会有坏的行为。
那么,具体有哪些技巧能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呢?
比如说,孩子对你讲话时,你要全神贯注地倾听,而不能漠不关心;你要回应他们的感受,而不能总是提问和建议;你要把孩子的感受说出来,而不要总否定孩子的感受;你可以用幻想的方式实现孩子的愿望,而不是总在讲大道理。
举个例子:孩子的宠物死了,她很伤心,你会怎么回应呢?
如果你这么说:“宝贝,你没必要那么伤心,妈妈可以再给你买一个。”
这种处理,就是否定孩子感受的做法,哪怕你说话的态度再好,其实只会让她更难过。
如果你换一种说法,这么说:“宝贝,妈妈真没想到会这样,你和它在一起时多开心啊,失去了朋友一定很伤心吧。”
孩子听了这些话会觉得安慰,他们能感知到,有人真正理解他们的感受。这就是用说出孩子感受的做法,代替否定孩子感受的做法。
生活中,孩子遇到事情,经常愿意大声说出他们的感受。每一次孩子的叙述,都是给家长提供的锻炼倾听技巧的机会。
想和孩子拥有亲密的关系,家长一定要认真倾听,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只有真正站在孩子的立场,理解他们,才能缓解他们的情绪,帮助他们处理好问题。事实上,这也是父母们公认的最有用的技巧。
认真倾听、接纳孩子的感受,可以为亲子关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孩子会自然而然地听从父母的教导。
我们要认识到一件事,教导孩子本来就是一个艰巨的工作。我们都想要孩子符合社会规范,但这和孩子的许多想法本来就是有些矛盾的。比如,家长想让孩子讲卫生、懂礼貌、守规矩,可是,有多少孩子能自愿洗澡、自觉地说“请”“谢谢”呢?
那么,怎么让孩子愿意听家长的教导呢?
鼓励孩子合作
这就要求我们,在和孩子沟通时,要通过描述问题,告诉孩子该怎么做;通过提示的方式,引导孩子;用简单的词语表达,不要说教和长篇大论;说出我们的真实感受,引起孩子的重视和合作意愿。另外,还可以写便条,和孩子交流。
这些方式都是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鼓励孩子和家长合作,同时不给孩子留下负面印象。
举例来说,孩子放学回来,把湿雨伞扔在了你的卧室里,然后自己就跑去别的地方玩了。你发现了,会怎么说?
这时,我们前面讲到的那些鼓励合作的方法,你可以综合运用一下。
比如,一开始,你可以叫他,说:“雨伞把卧室弄湿了,雨伞以后要放在阳台上。”这其实就是描述问题,也告诉了孩子该怎么做。
如果你发现孩子不理你,你可以提高嗓门,简单一个词、一句话:“宝贝,湿雨伞”。这个方法,就是用简单词语代替说教。
假如孩子还是充耳不闻,你可以讲出感受,引起他的重视和合作意愿,你可以直接说:“我不希望你把我的话当耳旁风,我真的很生气,把你的雨伞拿走。”
你还可以给他写张字条:“湿雨伞请不要再放在我的卧室,把屋子里弄得又冷又湿,这让我很生气。”
以上这些技巧,就是我们说的第一个鼓励,也就是鼓励孩子跟我们合作。
鼓励孩子自立
生活中常听到家长这样对孩子说话:“听话,你要多吃菜少吃肉,蔬菜对你有好处。”“今天这么冷,你得穿这件衣服。”
虽然很多育儿书都告诉大家,家长要学会鼓励孩子独立,然而,真的碰到问题,家长常常很难控制住自己,总是想为孩子张罗好一切。
这本书告诉我们,当孩子完全处在这种依赖家长的环境里,面对家长的帮助,除了一开始有些感激外,时间长了,孩子感受到的更多的是无力感、失落、挫败和生气。
家长们也要意识到这一点,亲子教育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把弱小的生命培养成独立、自主的生命的过程。
我们在书中学到的所有这些关于爱的技巧和训练、关于亲子方法的学习,都是为了让孩子拥有内在力量和信心,从而,最终能够离开我们独立生活。
那么,怎样帮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原则就是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他们面对问题和问题的后果。
所以鼓励孩子自立,可以让孩子自己做选择。
比如,你不用每天早上都给他挑好衣服,你完全可以问问他:“宝贝,你今天是想穿这套红色衣服还是那件灰色衣服?”
再比如说,你发现孩子吃完晚饭,坐在沙发上磨磨蹭蹭不肯练琴。你会怎么说?
第一种说法是:“赶紧弹琴去,别坐在这儿犯懒。”
第二种说法是:“宝贝,你或者现在就去练琴,或者玩半个小时再练,你想怎么做呢?”
以上两种说法哪个效果更好呢?当然是第二种效果更好。
这些看起来只是小事情上的选择,实际上却给孩子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练习机会。孩子只有在小时候经历过这种自己做选择的训练,长大了才能在对学校、职业、伴侣的选择上,有更多主动性。这一点,对于习惯了应试教育的孩子,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鼓励孩子自立,还有一个技巧,就是注意别急着告诉孩子答案。
孩子总是充满好奇心,会提出很多问题,比如,“爸爸,小雨滴是怎么形成的”“妈妈,彩虹到底是什么东西”“我只能越长越大,不能变小吗?”
很多家长听到这些问题,第一反应都想用科学知识去回答。其实,家长完全可以这样说:“嗯,这个问题提得不错,你是怎么想的呢?”然后,和孩子一起探讨,引导他找答案。
在找答案的过程中,你还可以鼓励他多和别人交流,找找外部资源,比如,让他向工程师、科学家、教师提问。
此外,鼓励孩子自立,还有一些细节可以注意,比如,别问孩子太多问题;不要总摸孩子的头、 总去弄他的衣服,有的孩子会觉得这是对他身体的侵犯;平时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议论他们缺点,等等。
学会赞赏孩子
很多家长听到这个话题会说,夸孩子谁不会,这也需要学习吗?
想想这样一个情景:
孩子画了一幅画,兴高采烈地拿给你看,问你:“妈妈妈妈,你看我的画得好吗?”
你说:“乖,画得真好。”
孩子问:“那你说说,好在哪里呢?”
你一时愣住了,吞吞吐吐地说:“好在……好在画得漂亮。”
孩子有点不开心,或者干脆说:“不,才不是,你根本就不喜欢。”
发现了赞赏孩子可能遇到的问题了吗?怎么解决呢,这时就需要使用赞赏孩子的第一个技巧了,那就是用描述性的赞赏来代替评论。
我们以赞赏画画这个场景为例,家长说“画得漂亮”,这种赞赏就是评论式的。
心理学研究发现,这种赞赏常常会引起一些负面反应,比如说,可能会让被赞赏的人产生怀疑,小孩子会想,妈妈真的认真看了我画的画儿了吗,还是只是随口说说。再比如说,这还可能引起被赞赏的人焦虑,带来压力。
心理学家吉诺特指出,描述性的赞赏孩子,只需要家长用赞赏的语气描述所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孩子听了,就能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赞赏。所以如果孩子再一次拿着画,问你画得好吗,你可以怎么答呢?
你只需要描述出你的感受,你可以这样说:“嗯,我看到这幅画里这些线条很醒目,颜色暖暖的,整体上让人感觉很温暖。”
孩子听你这么说,常常会告诉你更多想法,也愿意听你说话。
此外,描述性的赞赏,还可以用一个词来总结赞赏的行为。
举个例子,你看到孩子专注地练了一个小时的钢琴,你可以这样说:“宝宝,你练了一个小时琴,没分心,也没烦躁,这就叫专注,真棒!”
这种总结成一个词的描述性赞赏法,最大的好处,就是引导你真正去看、去听、去关注、去大声说出你的感受,这些会激发你和孩子产生真正的互动和交流。
赞赏孩子的第二个技巧,就是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
所谓从角色中释放,也就是让孩子摆脱负面标签。
心理学上有一种“自我预言实现”的说法。意思就是说,如果你觉得一个孩子粗心,你就总能注意到他的粗心,孩子自己呢,也会渐渐地认同粗心这个标签和角色,并表现出来。
家长们该怎样避免这种问题呢?你可以找机会,让孩子重新认识自己,还可以创造一些机会,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能力。
比如,当你发现经常搞坏玩具的孩子,有一两个保护得特别精心的玩具时,你可以对他说:“宝贝,这几个玩具你保护得真不错,看起来就和新的一样啊。”
你也可以换一种方式,引导他做选择,让他学会爱惜物品。
比如,你还可以这样跟他说:“宝贝啊,我们想让玩具能玩更长时间,你觉得是放在柜子里好呢,还是玩完了随便扔在地上好?”
正确的赞赏孩子,孩子会从赞赏中得到满足感,提升自信心,从而更愿意和家长沟通。
用自然后果来代替惩罚
很多家长都会惩罚孩子,但似乎很少去想,惩罚对管小孩来说真的有用吗?可能与大家想象的不一样,精神健康领域的专家指出,惩罚对于教育孩子所能起的作用很小。
专家甚至指出,惩罚会减轻孩子对犯下的错误的内疚之情。孩子们会认为,受到惩罚也就抵消了错误,于是,他们会一犯再犯。
这本书也特别强调,惩罚孩子,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对自己行为的反省,而这一反省过程,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也正是基于这个原理,吉诺特博士提出,父母应该用让孩子经历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来代替对孩子的惩罚。
举个例子,妈妈带孩子去超市买东西,孩子在超市里跑来跑去,简直谁都管不住,作为家长你会怎么做呢?
有些家长会这样说:“你再这么吵,等晚上回家,看我让你爸怎么收拾你”,或者有些家长会对孩子说:“你这么不听话,今天晚上不许看电视。”
心理学家认为,这些做法就是典型的惩罚孩子。
而这本书的作者建议家长这么做,如果孩子始终在超市里跑来跑去、不服管教。其实,你不需要对孩子长篇大论,当他下一次,想要再和你去超市时,你可以表示拒绝,并且告诉他,正是因为上次的行为,才导致他有现在的结果。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用自然后果代替惩罚的例子。
此外,代替惩罚,还有一些其他技巧,比如,针对超市这个场景,当你发现孩子吵闹不断时,你可以让他帮忙,对他说:“宝贝,过去帮妈妈拿几个水果过来。”
你还可以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比如,你让他推购物车,提醒他注意不要撞到周围的人。当然,你也可以直接采取行动,如果孩子年纪很小,你可以直接抱他坐在购物车里。
这些都是代替惩罚的常用技巧。
如果这些效果都不好,书中还提到一个进阶的方法,那就是解决问题。
你和孩子可以拿出一个小本子,记下你们各自的需求,然后再决定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这个方法的核心就在于,使你和孩子的精力都聚焦在解决问题上,找到方法让每个人都得到尊重和满足。
有效的亲子沟通方法,一定是充分肯定孩子的个体尊严,真正站在孩子的立场、理解孩子的感受,把孩子看成独立的、有责任感的、有能力的人。
孩子不应该是家长的敌人,孩子也不是从属于家长的物品,家长本应该倾听他们的感受,一起面对问题、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