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第二十九课竹林七贤(笔记)

2024-07-01  本文已影响0人  筱笑盈盈

主讲老师:啄木鸟的卓

大家晚上好!今天晚上我们来跟大家聊一聊耳熟能详的竹林七贤。

一,竹林七贤的文学魅力与影响

竹林七贤,是指三国魏正始年间(240年—249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焦作修武县,可能为现今云台山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竹林七贤这四个字在文学史上非常著名,但实际上很难记住具体是哪七个人。

他们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影响力非常大,但知名度却相对较低。

陈寅恪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第三篇“清谈误国” 中认为,先有“七贤”而后有“竹林”。

竹林七贤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不论是哲学思辨、处世态度、文学作品还是趣闻逸事,竹林七贤都给中国文化史书写了独特的内容。

1.竹林七贤与唐代诗人

唐开元二十五年(737 年),诗人李白移家东鲁,与山东名士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在泰安府徂徕山下的竹溪隐居,世称“竹溪六逸”。

他们在此雅聚,寄情于山水林泉,放荡不羁,妙辩玄理,尤精庄老,纵酒酣歌,颇有竹林七贤的遗风。

2.竹林七贤的影响力

后人作品中,借用竹林七贤的典故,或写景状物,或思古怀旧,或评论先贤、称论贤德,或表述亲情友情,或感叹世事沧桑、物是人非。

3.竹林七贤的诗歌风格独特

内容多写优生,追求寻仙、仪式独立的感觉。他们的作品被称为竹林七贤,但实际上他们可能并不一定是竹林七贤,只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诗人。

李白后来写过一首《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诗中有“昨宵梦里还,云弄竹溪月”之句,表明他对这段隠居生活有着理想而浪漫的回忆。

唐代另一位大诗人白居易也受到竹林七贤的影响。白居易在其诗作《北窗三友》中,把诗、琴、酒当成自己的三个朋友,并直言自己拜刘伶为“师”:“嗜诗有渊明,嗜琴有启期。嗜酒有伯伦,三人皆吾师。”

诗句中的“伯伦”,就是刘伶。受刘伶《酒德颂》的影响,白居易还写过一篇《酒功赞》。竹林七贤中,好喝酒的不仅有刘伶,还有阮籍阮成、山涛等,他们都留下了与喝酒有关的典故。

七贤中的嵇康和阮籍还都是乐中高手,嵇康善弹古琴,阮成善弹琵琶。竹林七贤的这种“酒与音乐”的生活方式,深深地影响了白居易。有诗为证,白居易在《马上作》云:“弹琴复有酒,且慕嵇阮徒。”

他不仅羨慕嵇康会弹琴,还称道嵇康的“懒”,在诗作《和皇甫郎中秋晓同登天宫阁言怀六韵》中,白居易写道:“张翰一杯酣嵇康终日懒。尘中足忧累,云外多疏散。”

白居易也曾自嘲“懒”:“怕寒放懒不肯动,日高眠足方频伸。”(《雪中晏起偶咏所怀兼呈张常侍、韦庶子皇甫郎中》)

对于竹林七贤,白居易也并非一味称颂,如他在《秋斋》中言:“阮籍谋身拙,嵇康向事慵。”在《晚归香山寺,因咏所怀》中写道:“尝闻嵇吕辈,尤悔生疏顽。”

二,曹魏时期的政治与文学风格

魏晋时期的文学风格和时代背景。当时的政治混乱,导致曹爽和司马懿等权臣崛起,他们利用玄学来宣扬自己的政治理念,形成了一种玄学文学。

然而,随着权力斗争的不断升级,这种玄学文学逐渐演变成游仙文学,最终发展成修仙文学。

后期,司马家族掌权,他们用杀戮手段清除异己,宣扬以孝治天下,导致政治高压恐怖氛围的形成。当时的士大夫都采取闭式制权,如竹林七贤等,但各有各的特点。

三,竹林七贤与司马氏家族的恩怨情仇

刘林喜欢喝酒,通过喝酒来拒绝入室和当官。竹林七贤并不是因为不愿当官而选择远离官场,而是因为他们的兴趣和志向不同。

山涛、阮籍和嵇康是竹林七贤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他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道路和性格。阮籍喜欢诗书,尤其喜欢庄子和老子,但生活在西魏和西晋交替的时期,无法适应官场黑暗。山涛则选择当官,但最终被嵇康绝交。

唐诗是中华诗词文化的一个高峰。唐诗中有很多作品都与竹林七贤有关,以下略举几例:

李白《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高阳小饮真琐琐,山公酩酊何如我。”

杜甫《醉为马坠,诸公携酒相看》:“何必走马来为问,君不见嵇康养生遭杀戮。”

许浑《淮阴阻风寄呈楚州韦中丞》:“刘伶台下稻花晚,韩信庙前枫叶秋。”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斌,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说的就是向秀思旧的典故。

卢照邻《哭明堂裴主簿》:“黄公酒垆处,青眼竹林前。”引用了王戎和阮籍的典故。

李商隐《垂柳》:“七贤宁占竹,三品且饶松”。卢纶《九日同司直九叔崔侍御登宝鸡南楼》:“竹林唯七友,何幸亦登攀。”

三,阮籍的人生哲学与行为选择

1.阮籍这个人的性格特点和他在政治环境下的表现。阮籍性格谨慎,与司马氏的关系较为若即若离。他反对繁琐的礼法之事,认为道德应该是自然平淡的,而不是被套上道德感。他在母亲病逝时没有马上伤心,而是继续饮酒吃肉,直到突然大哭。这表明他的性格既有人性,又比较谨慎。

2.阮籍的人生经历与内心痛苦

阮籍的生平经历和他的人生哲学。阮籍在54岁去世,但他活到了14岁,因此可以说他能够保全自己。然而,他的内心却非常痛苦,经常任性。

他在黄渤的《滕王阁序》中表现出了内心的苦闷。阮籍的代表作品是82首咏怀诗,其中表现了诗人对现实黑暗的鄙弃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同时,他的诗歌也揭示了黑暗政治,暗示了时局的动荡不安。

3.阮籍诗歌特点及其历史背景解读

阮籍的诗歌特点和嵇康的生平。阮籍的诗歌以曲折幽深为主题,抒发优生俱获的情感,喜欢使用比喻、象征和历史神话典故等手法。

嵇康则是一个性格刚直、直言不讳的人,对小人毫不留情。他在生活中遭遇了不少挫折,但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

4.嵇康的人生遭遇与思想矛盾

嵇康是一位安徽人,出生于23年,2652年时已经50岁。他擅长音乐,与曹家有一定关系。

嵇康在魏晋易代之际,追求恬静寡欲的生活,广义的生活,韬光养晦清心养性。他的性格与阮籍有所不同,他更坚决反对虚伪礼教。嵇康一生创作了60首诗,其中最著名的四言诗《郑秀才入军》和《忧愤诗》表现了他的性格和思想矛盾。

四,竹林七贤与曹雪芹

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是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他颇为倾慕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

曹雪芹的字“梦阮”,另有一说这是他的“别号”,不论是字,还是别号,其中的“阮”字应指阮籍。

红学专家周汝昌先生曾指出:“梦阮之一别号的背后可能暗示着曹雪芹对阮籍的梦想是并非泛泛的。”

曹雪芹的好友敦诚写过一首诗《赠曹雪芹》,其中有“步兵白眼向人斜”的诗句,其中的“步兵”即阮籍,他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敦诚引用阮籍青白眼的逸事来形容曹雪芹,从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两人跨越时空的联系。

在曹雪芹作品《红楼梦》中,也能找到阮籍的影子。书中第一回提到此书的缘起,曹雪芹自题一绝,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其中的“痴”字,是曹雪芹的自嘲之词,很有阮籍之“痴”的神韵。《晋书》中记载“(阮籍)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

阮籍的“痴”,同样体现在《红楼梦》中的男主角贾宝玉身上。书中第三回有一首描绘贾宝玉的《西江月》,词中有云:“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这也是种痴态。

无论是曹雪芹自己,还是他笔下的贾宝玉,都与“时人多谓之痴”的阮籍神似,都不被“时人”所理解。

《红楼梦》第二回中,贾雨村发表了一通议论,更是直接说到了阮籍,“置之干万人之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千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千万人之下。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如前之许由、陶潜、阮籍嵇康、刘伶…”

书中第四十八回,林黛玉教香菱学诗,也提到了阮籍,“(黛玉对香菱说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黛玉这段话中提到的“阮”,就是阮籍。

当然,这段话还有玄机,黛玉在诗人名单中,故意避开了曹操、曹植和曹丕这「三曹」,应该是别有意味的。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作品,其中有的作品能看到阮籍《咏怀》诗的影子。

黛玉的《葬花吟》中有“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句子,阮籍《咏怀》诗第三十三首,“一日复一タ, ータ复一朝……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这两首诗之间有异曲同工之妙。

再如《红楼梦》第五回中,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中的判词,写得非常隐晦,这与《咏怀》诗中很多诗句的朦胧风格相似,如《咏怀》诗第一首中“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两句有多种解释,至今尚无定论。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有“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之争,即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情感关系。曹雪芹把书中的两大主角都以“玉”为名,可见其对玉的钟爱。

阮籍在《咏怀》诗第五十四首中写道:“谁云玉石同?泪下不可禁。”这种以玉比喻高洁人物的做法,是种文学的传承。

《红楼梦》第五十回中还巧妙地提到了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李纨笑道:这难为你猜。纹儿的是水向石边流出冷,打一古人名。'探春笑着问道:‘可是山涛?李纨道:‘是。’”

山涛,字巨源,竹林七贤中的另一位关键人物,曹雪芹在小说中将他编入迷语之中出现,意味深长。

曹雪芹去世后,其好友敦诚写诗《挽曹雪芹》以纪念,其中引用了竹林七贤的典故,“邺下オ人应有恨,山阳残笛不堪闻”,“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锸葬刘伶”。“山阳残笛”是向秀怀念嵇康的典故,敦诚偕此表达自己对曹雪芹的怀念。

五,竹林七贤的诗歌风格与命运

嵇康的诗歌特点,以及竹林七贤的故事。嵇康的诗歌风格清俊、简约,具有质朴、豪迈的特点。竹林七贤中的五个成员,包括嵇康,他们选择了当官,而山涛则选择了隐居。

在命运方面,竹林七贤都经历了各自的波折。他们中的许多人因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当时的主流社会价值观相悖,而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打压和迫害。例如,嵇康因反对司马氏政权而被杀害,阮籍则因不满政治黑暗而选择了隐逸生活。尽管他们的命运多舛,但他们的诗歌和精神却流传了下来,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宝贵财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