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挑战---建立一种更强的心智模式

2020-02-16  本文已影响0人  骆强

高地成长学院吴易聪老师在如何迎接挑战的主题课堂上,他提出了一种面对挑战的创新的心智模式:结合盖洛普天赋测试以及SIGN模型,对所面对的问题进行一个重新的解读,思考,和行动指引。这是一个对SIGN的灵活的原创的应用,非常棒,我忍不住做一个课程记录,但因为局限于我自己的理解,不一定能完全反应吴老师的课程精髓。

心智模式简述


我们需要先简单普及一下心智模式,心智模式就是根深蒂固在我们心中,影响我们如何理解这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假设,成见,逻辑,规则等。

心智模式是由我们过往的所有经历汇聚形成,我们遇到一些事,这个事情的综合信息传递到我们脑袋,脑袋给出了解读思考的反馈,如果这个反馈最终被我们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好的,那么这种解读和思考模式就会保留下来,逐渐成为心智模式。反馈被我们认为不正确的/不好的,就会丢弃。心智模式形成的过程,决定了心智模式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它会被逐渐加强

心智模式作用机理

我们可以从个体学习OADI循环里面看看心智模式的作用机理,即心智模式对“见-解-思-行”的作用。

见(Observe):观察,感知。有一个研究说一个时刻进入头脑的信息大约有几十万条,但我们的意识捕捉住的大约是十条。那我们在这么多的信息里面究竟会捕捉哪些呢?我们会根据信息对我们心智模式的刺激程度去捕捉,通俗说就是根据心智模式的喜好啦。

解(Assess):我们对信息会进行解读;没有经过训练的人,大概就是会被心智模式牵着鼻子走了;很多学派都喜欢从解读这个环节来打破旧的心智模式。

思(Design):对解读出来的信息进一步加工,用于指导我们下一步的行动;这个过程用到较多的假设,想象,逻辑推理,这是非常有欺骗性的,我们常以为我们真的是在用大脑在思考了,但事实上我们的逻辑推理本身就已经受这心智模式影响。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是永远不可能马上跳出我们原有的心智模式的。

行(Implement):除了单纯行动的意思,还有就是对自己前面的见,解,思的检验。检验的结果会反馈并影响心智模式,大部分情况是加强原有的心智模式,当然也有些是改变的,譬如东郭先生和狼,我想东郭先生以后应该就不会随便施恩了吧。

从上面心智模式的作用机理,可以看到心智模式是不完整的,不科学的。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面对这一个事物,一般只有一种心智模式。这里要注意的是不要被我们的思考蒙蔽,当我们思考的时候好像也思考了多种方案,这不是多种心智模式,因为心智模式在观察和解读已经开始作用了。

更强的心智模式


现在可以进入吴老师的正题了,正因为我们常常面对一个事物只有一种心智模式,而这种心智模式往往是不完整的不科学的,所以导致了我们面对某些挑战时会解读为会引起我们负面情绪的问题,畏惧,愤怒,沮丧,失望,无力等等这些负面情绪影响下,从而我们自己制造了对挑战的障碍。

“打败我们的不是问题或挑战本身,而是我们对问题的定义,理解。”吴老师说。“我们通过对心智模式的了解,也已经知道,相同的事情70亿人有70亿个解读,每个人的解读都是不完整的。当我们了解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会比较容易地把挑战和问题解读为一个中性的事件,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开始。”

SIGN模型背景

SIGN模型原来是用于引导我们去做一些天赋所指的事情的,找到这些事情后着重开发我们的对应的天赋和技能。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找自己的项目,如果能找到一个同时满足SIGN的项目,那么它可能就是你天赋/使命的方向。

Success 自我效能: 对自己可以完成某项工作的自信程度高, 在做的过程中, 你会感到很充实、很高效。请写出3个事项让你有这样的感觉;

Instinct 本能: 在做之前, 你对此事已经充满了期待, 迫不及待地想要开始了。请写出3个事项让你有这样的感觉;

Growth 成长: 在做的过程中, 你的求知欲很强, 非常专注, 时间过得很快, 而且进步的速度非常快。请写出3个事项让你有这样的感觉;

Needs 满足: 做完这件事之后, 就算感到疲劳和困倦, 你依然会有满足感。请写出3个事项让你有这样的感觉;

SIGN模型的反向应用

         “我们灵活运用SIGN模型,当你遇到一个挑战时,你可以将这个挑战需要做的事情分解,发掘这个挑战里你充满自信的部分,这部分会让你觉得挑战本身就是个享受;属于你本能的部分,你的本能对你做这件事有强大的推动力;属于你成长的部分,这是最能让你专注,产生心流,调动你的所有智慧和资源去解决的部分;在分解了前面三个部分之后,相信你能够得到属于你的满足感。”我理解吴老师的SIGN心智模式运用是原来SIGN模型的反向应用,原来使用SIGN模型来找项目,现在是在一个挑战(项目)上找SIGN的部分,从而使一个必须去面对的挑战转换成一个符合我们天赋指向的项目

我们原来通过SIGN模型找到自己天赋指向的项目后,则可以考虑使用盖洛普天赋测试中的前五大天赋来解决,盖洛普天赋分为3大类:

能力天赋:分析,回顾,理念,搜集,思维,战略,统率,沟通,适应,关联,体谅,亲和,统筹,审慎,纪律,专注,排难,个别

动力天赋:行动,竞争,完美,追求,取悦,伯乐,成就,信仰,公平,责任,和谐,诚实,包容,交往,学习

态度天赋:自信,积极,前瞻

当我们在挑战里分解SIGN的时候也可以依据我们的五大天赋去分解

(Sucess)自信部分可以多从能力天赋去发现

(Instinct)本能部分可以多从动力天赋去发现

(Growth)成长部分可以多从动力天赋去发现

(Need)满足部分则能力,动力,态度都有可能,因为只要是顺着我们天赋去做事情,我们都能获得满足感。

吴老师的应用例子

吴老师举了一个例子:这段时间他比较忙,忙得就像所有事情经过很努力的安排后刚刚好能完成,只要任何一个环节没按预期发展都会出现让人烦恼的问题那种。偏偏就是这个时候,他的其中团队成员跟他说:“吴老师,我有点事情想约你下午聊一聊。”

员工突然这么正式地找聊事情,我自己的第一反应会是“shit!不会要辞职吧!”员工辞职对我来说会是一个令我沮丧的事情,我会解读为管理不善,观察不到位;也会有很多麻烦事,工作重新安排,启动招聘,噗!总之我也会非常负面的解读。

吴老师听到该成员的约聊也有了一些负面的解读,觉得挑战啊挑战啊,现在这么忙所有东西都会被打乱了。但是当觉察到自己的这种负面情绪之后,经过一系列的深度思考,才出现了今天的SIGN反向心智模式的应用。(吴老师10大天赋排列:理念,学习,信仰,竞争,专注,亲和,思维,战略,前瞻,个别)

这个挑战的Success部分,可以从能力天赋里面去思考,会让吴老师有自信去做的。理念!对,理念!探索事情和人的实相,找一般性规律。对于这个挑战,连挑战的内容都还没有知道,这一定要去探索的;就算沿着自己的猜测和解读也还有很多值得深度探索的内容(譬如辞职也有辞职的原因啊);自己面对这个挑战的心智模式,也是值得去探索的。

这个挑战的Instinct部分,即这个挑战有哪些内容是让自己充满动力去做的。“学习”,这个挑战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习忙中不乱,学习使用天赋模型来解释当前心智模式的变化。把当那挑战解读为学习,将会变得非常愿意甚至非常享受去做了。

这个挑战的Growth部分,几这个挑战中有机会让你专注去做的。是“信仰”,生命的成长,意识的成长,并透过个体的成长,帮助更多人成长,吴老师这样的信仰,是扭转对这个挑战的看法的最重要一个环节。因为这个挑战既能帮助自己成长,同时有机会帮助这为团队成员成长。

这个挑战的Need部分,吴老师没有着重分析,但完成挑战本身就能获得满足,如果从十大天赋去找,理念,学习,信仰,专注,思维,个别都有可能因为使用和成长而得到满足感。

当吴老师从SIGN四个维度去重新解读和思考这个挑战后,面对这个挑战的情绪就变得积极多了,故事的发展已经不那么重要。

总结


我们面对一个挑战/问题时往往只有一种不完整的,不科学的心智模式,建立多种心智模式是很多成功人士的必杀技。吴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通用的心智模式,可以作为我们遇到挑战时的第二种心智模式:反向使用SIGN模型,把我们面对的挑战解读为一个符合我们成功,本能,成长,满足的需求,并可以运用我们天赋去阅读信息,解决问题的项目

这种新的心智模式主要是从“解”和“思”的方面去指导我们建立新的心智模式,“见”涉及较少,而“见”又是最困难最基础的步骤,“见”包括两部分,一个是前面所说的“观察”,观察前面还需要加上一个“觉察”。觉察到我们老的心智模式后,我们才能从观察开始更加开放,更加多维度地搜集信息。这是一个需要长时间修炼,才有可能达到的状态。既然说挑战会贯穿我们一生,那我们就修炼一生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