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词我之浅谈
我向来没有写长文的本领,也讨厌写长文。上一篇声讨康震康先生之文章,如此篇幅,已然是我的极限。但是如今,我依然想用一篇长文,想仔细分析和讲解一下一位词坛名宿——纳兰性德。我知道纳兰的粉丝非常多,男粉女粉都有,至于为何他能收揽如此众多的粉丝,我有一些朋友也已经说过的,我不想讨论,也不想知道为什么。而我那位朋友对于纳兰词的优劣也做了很深入的讲解,所以我这篇文章多少是受了他的启发和影响。我将分以下几点详细说明那纳兰词的不足之处,希望纳兰粉不要冲动,不要愤怒,并不是说我在这里指出了他的错误,就说明我超过了他,这句话,我是万万不敢说的,我只想真实客观地指出他的不足之处而已,让大家认识到一个真正的纳兰和纳兰词。
一、长调散文化,难以下咽。
德也狂生耳。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惧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
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娥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
这就是纳兰容若颇受好评的一首《金缕曲》,散文化相当相当严重,苏辛与之相比亦不如也。像这样严重散文化的词,已经偏离了词的本色。如此严重的散文化,可以说已经不是词了,只不过套了一个词牌的壳子而已。自从苏辛一流开了一个不好的头之后,本以为到了清初,此风应减,可没想到在纳兰身上又表现了出来。像起句“德也狂生耳”,简直让人发笑。这一句与苏东坡的老夫聊发少年狂有何分别?明显的让人看了开头就不想再读下去的冲动。还有“冷笑置之而已”,也是这样的问题。
二、熟句多,经常化用
关于这点我不想说太多,像大家熟悉的人生如只如初见或者一些比较出名的句子,大部分都是化用唐人宋贤的句子,这里不想赘述。大家可以去搜一下一个叫王次回,是一个明代不怎么出名的诗人,那兰抄他抄了七十多处,简直古今之未有。
三、有句无篇
纳兰最大的问题还是说他对于章法的运用并不是很纯熟,虽然他常有警句,颇为奇妙,像不是人间富贵花,这样的确实出彩有味。但是问题还是整体章法上的一些毛病,有时候你去看他的集子,经常莫名其妙的冒出下一句。其实就是说为了想出这一个句子,把整篇拼出来的这种感觉。
接下来我想简单说一下,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大家推纳兰,我来一一反驳之。
首先就是纳兰的狂热粉丝,王国维,王静安。他对纳兰的推崇到了无可附加的地步,什么北宋以来唯一人而已,早已经成了纳兰粉口头禅。其实你看一下他对于纳兰的其他评论,你就会觉得这个其实有失偏颇。整部《人间词话》中,他对纳兰尽是赞语,无论是谁跟他比,都比不上。鹿潭莲生这样的清词一流高手,在他眼里都比不上纳兰。所以这个明显就带有了个人感情了,北宋以来唯一人而已,这种话听听就行了,如果当真的话,那我真的没什么好说的了。别外你像顾贞观,本身就跟纳兰关系很好,他的评论可以直接忽略的,况且顾氏为词,亦颇为粗陋,这不得不让人怀疑他的鉴赏眼光,所以他也上不得数。
还有一个大家就是况蕙风,他说的是国初第一推手。注意是国初,不是清朝,所以这个评价还是比较公允的。国初一般的不过是顺治,康熙两代。这个时候的词大部分才气有余,深厚不足,难以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词流抗衡。所以说纳兰在国初其实是可以占得上位置的。还有像民国现代的一些诸公学者,虽然也是大才,但是终究不是专业填词的。陈氏在《白雨斋词话》上,对纳兰就有一个比较公允的评价,既有褒奖也有批评。
总结来说,纳兰有才,绝对有才,常有警句出彩,但是也有很多不可忽视的毛病。然而其在国初确实是第一词手,放置于整个清词,也是排的上号的。然而那些把他吹为大清第一词人的,甚至说他能比肩宋贤的,那真的是捧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