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点儿经济学
从前几年就开始意识到理财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经济这个学科对一个成年人,一个家庭来说如此重要,但是我们不是学习这个专业的人,在以往的学生生涯中过程中从没有接触过。
在穷爸爸富爸爸的作者罗伯特清崎的一次采访中,他说学校体系永远不会教你关于钱的问题,学校体系是教你如何做一个打工的人。他问他的教授爸爸,为什么我们以前没有学过这个东西?他爸爸回答说政府不让教这个东西。 政府是不希望我们学习这个学科吗?有时候也会有这样的疑问浮现在脑海里。
樊登在一次演讲里说到,他的父亲是数学教授,但是他一辈子不相信理财,不相信房产,不相信股票,不相信任何理财的东西,只相信银行定期存款。从开始工作每个月定期存一笔钱到银行,一直到他退休以后,给樊登交家底的时候攒了50万。
我们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跟钱息息相关,但是我们却不了解他,不了解它的运作规律和方式,总是感觉自己很穷,时不时的被当韭菜收割一波。以前零零星星的自学了一些个人理财方面的最普通的大众化的知识,但是没有连成一个系统。
最近看了一本关于经济谬论的书,叫《一课经济学》,从更宏大的角度去剖析了一些经济政策的谬误,里边的理论有些也会让我大吃一惊,因为有很多就是我们现在正在进行中的,例如:1.政府信贷扭曲生产。2.公共建设工程意味着税收,3.战争会的震后带来繁荣等等。
因为经济谬论多半是由于只看特定群体所受的影响而忽视其他群体。我们从公共建设方面来举一个例子,假设要建一座桥,如果他是为了满足民众的迫切需要,缓解难以克服的交通或运输问题,就不应该反对。简言之,如果让纳税人觉得集体把纳税的钱投在这里,比不纳税个人自掏腰包更有价值,要么新建这样的桥梁就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是为了提供就业机会而建桥,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当以提供就业机会为目的后,有无新建桥梁的实际需要就会成为次要问题,这时工程就得无中生有,政府不再只考虑哪里必须建桥,而是开始自问自答,桥可以建在哪里,政府能够想出貌似可信的理由来说明为什么需要再建一座桥?比如说一年可以提供500个工作机会,这其中的暗示是,不建这座桥就不会有这些工作机会。如果我们学会进一步去看背后的结果,也就是说不只是关注那些政府公共建设工程的直接受益者,还要同时考虑那些间接受到影响的人,我们的认识就会迥然不同。没错,造桥工人这一特殊群体可能会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然而造桥的钱却必须从税收中支出,造桥每花一元钱,就得向纳税人征一元钱的税,要是建造这座桥得花1000万美元,纳税人就得贡献出1000万美元,而本来他们是可以用这笔钱去购买各自最需要的东西。
因此造桥工程每创造一个用于公共建设的就业机会,就必定会破坏掉一个用于私人领域的就业机会,我们看到了桥梁工地上的工人们,看到了他们在工作,所以政府支出创造就业机会的论调,也就变得活灵活现。但有些东西我们是看不到的,因为他们根本无法产生,我们看不到是从纳税人的口袋拿走了1,000万美元之后而消失的就业机会,造桥工人在增加汽车工人,电视机技术员,制衣工人,农民却在减少。
没有掌握正确的经济学,错误就一直在起作用。
人性永恒的弱点是什么?目光短浅,好逸恶劳。错误经济学牢牢抓住这弱点,许诺马上可以满足,天上会掉馅饼。再加上官员、专家与教授的力挺,似乎真有这么一回事。人不知不觉就上当了。要在这错误中生存,人只能指望自己正确起来。无论错误看起来多么强大,长久来看,它都会输给规律,正确才是最后的赢家。
不去学习一些经济学,感觉自己就是手无寸铁的在被收割,所以武装自己的大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