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

青海简史

2017-02-20  本文已影响0人  额尔敦诺儿

——致没有归属感的青海人

   一直觉得青海人是在中国历史中最没归属感的一撮,因为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不知道祖先是什么人,也不知道先民来自哪里,更郁闷的是中国历史课本里的内容跟我们没几毛钱关系。机缘巧合几年前在琉璃厂中国书店觅到一本《青海通史》,写得还不错,后面在国图又瞅了一些文献,各家说法基本没太大出入,于是敲了下面这篇贴在了当时还健在的人人上。今天突然一时兴起搜集了点图片重新整理了一下,在这里再次分享一卦。

  以下全文,均摘录自各种文献,非不才个人观点,不要太较真哦~


   青海省为我国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省份之一,简称青,因境内有全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省名。青海位于我国西北地区,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东西长1200多公里,南北宽800多公里,与甘肃、四川、西藏、新疆接壤。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江河源头”、“中华水塔”。

青海省地图

   青海政区,古为戎、羌地。原始社会时期有代表性的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在境内有多处发现,为古代先人的居住生息地之一。

新石器时代舞蹈纹彩陶盆 (1973年出土于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系马家窑文化(新石器时代)的珍宝。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乐都柳湾彩陶博物馆(柳湾墓地是我国黄河上游最大的氏族社会公共墓地,这里保存着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辛店文化等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墓葬2000多座。到目前为止,已出土文物近4万件,其中彩陶文物多达2万件,故有“远古彩陶故乡”之美誉) 鸠首牛犬铜杖首(出土于湟源县大华乡中庄村,为青海卡约文化代表文物,卡约文化因发现于湟中县卡约村而得名,为青海唯一的土著文化)

    《禹贡》记载属雍州地,为羌人所居,商称西羌。周秦为古西戎(西羌)活动地区,称羌中或湟中。

   西汉初,公元前121年置西平亭。旋在东部湟水、黄河沿岸置金城郡(治允吾),属凉州刺史部,辖浩门、破羌、临羌、允吾等县。日月山以西广大地区则为强人活动生息的区域,于临羌县设护羌校尉治理羌人。

从日月山以西眺望日月山

   新莽废金城郡,另设西海郡,增设兴武、修远、监羌、顺烁、罕虏等5县。

西海郡故城(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县城以西约1公里, 青海湖东北侧、湟水南岸的金银滩上, 俗称“三角城”)

   东汉恢复西汉建制,析置西都县兼设西平郡,增设安夷、白土、龙支三县。

   三国时属魏,西平郡为魏凉州8郡之一,广大牧区仍由羌人自行治理。

   两晋与十六国并列时仍为西平郡,属凉州刺史部。

   前凉曾析置晋兴郡,前秦、后凉、西秦、北凉先后曾置乐都郡、西河郡、三河郡、金城郡、浇河郡、湟河郡。

   南凉先后据今乐都、西宁为国都。

虎台遗址(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南凉王在西宁建都时的重要遗迹,原台共九层,台下可陈兵10万,台上用于军事检阅,现仅存土丘。现存台高30米,周长360米,当地群众称其为“将台”或“点将台”)

   公元311年后,吐谷浑征服今黄南、海西、海南、海北、果洛等处,羌人建立吐谷浑王国,设置清水川、赤水、浇河、屈真川四大戎,先后以沙州、伏俟城为首邑。

伏俟城遗址(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石乃亥乡铁卡加村西南,俗名铁卡加古城。“伏俟”为鲜卑语,汉意“王者之城”)

   南北朝时,北魏势力进入青海,东部改西平郡为鄯州。同时废4县置浇河戍,辖新置3县,并设廓州领3郡(广安、永定、建安)。

   西魏改置乐都郡、浇河郡。北周置鄯州、廓州,属陇右秦州总管府。廓州领2郡(浇河、达化)、辖5县;鄯州领2郡(西平,湟河),辖县无考。

   隋初,废西平郡。609年后,先后恢复西平郡、浇河郡、西海郡并设置河源郡,共辖8县。唐属陇右道,先后设鄯州、廓州及湟州,辖7县。

   七世纪四十年代吐蕃族兴起。663年吐蕃击败吐谷浑,青海牧区和鄯州均为吐蕃所控制。

吐蕃墓葬群(距都兰县城察汗乌苏镇10公里处,是我国最大的吐蕃墓葬群,共计2200余座,多呈方形,被称为中国的金字塔。石头砌成三层坚硬的石墙,每层高1米,宽3米,牢牢围固着墓冢,这种独特的构造形式和风格,是我国考古发掘中绝无仅有的。随葬品品种繁多,色彩绚丽,世所罕见。吐蕃墓葬群是柴达木盆地古文化中的瑰宝)

   宋初,湟水流域及今海南、黄南等处为吐蕃唃厮啰部控制地区,废弃唐代建制。沿湟水筑青唐城、邈川城、宗哥城,沿黄河筑溪哥城、一公城,以青唐城(今西宁)为首邑。

青唐城(位于今天的西宁市区,唐代城池四周山上林木参天,青翠葱茏,所以吐蕃族称为青唐城。青唐城群山环抱,地势险要。当时西夏国兴起,控制了河西走廊一带,来往于宋朝与西夏城之间的各国商队、使臣常常遭到掠夺,于是绕道改走青唐城,再由青海湖南部经柴达木盆地西去。青唐城就成了丝绸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上的重镇)

   1099年统军进入湟后地区,改青唐为鄯州,邈川为湟州(1119年又改名乐州),置陇右节度使。1104年改鄯州为西宁州,赐郡名曰西平。恢复廓州,建陇右都护府,属熙河路。

   1104年金兵占领西宁州并置乐州、积石州,均归临洮府管辖。玉树地区则仍由南宋施政,属四川黎州。

   1220年,西夏置西宁州、廓州、乐州、积石四州,受河州吐蕃等处由宣慰使管辖。

   明置西宁卫,领碾伯等六守御千户所;在柴达木地区等处设立安定、阿端、曲先、罕东四卫,均属陕西行都司,后归西宁卫管辖。1437年改归德州为归德所,属河州卫管辖。1510年前,青海东部、西南北部地区为吐蕃各部落活动地。以后,蒙古额鲁特部进入青海,逐渐成为蒙古、藏族共同活动区。

固始汗(明末清初带领额鲁特蒙古所属的和硕特部入主青藏地区的部落首领。本名图鲁拜琥,为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图哈萨尔十九世孙。该画像为拉萨大昭寺壁画,大概在大昭寺一进门面朝大门右侧的位置)

   清设钦差办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管辖青海蒙藏地区。

扎藏寺(距湟源县城西15公里,初建于东汉延康元年,距今已有1700年。为清朝末年由青海蒙古番子事物大臣组织的青海蒙古会盟地之一)

   1725年又改西宁卫为西宁府,改碾伯千户所为碾伯县,设置大通卫(旋改为大通县),属甘肃兵备道,领3县(西宁、碾伯、大通)、4厅(丹噶尔、循化、巴燕戎格、贵德)。

复建的丹噶尔厅署(位于湟源县城北侧的明清老街)

  1911年辛亥革命后,废钦差办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改设青海办事长官。

   1913年改丹噶尔厅为湟源县,巴燕戎格厅为巴戎县,旋改巴戎县为巴燕县,贵德厅为贵德县,循化厅为循化县。

   1914年给兵备道为西宁道,裁撤西宁府和西宁办事长官,改设蒙番宣慰使(旋废),并置甘边宁海镇守使,统辖青海农牧业地区,相继在牧业区设置玉树、都兰两理事。

   1926年裁撤西宁道,改设甘肃省西宁区行政长官,统管青海农牧业区。

   1929年建立青海省,碾伯县更名为乐都县,巴燕县更名化隆县。从西宁、大通两县析置互助县,从乐都、循化两县析置民和县。同时在牧业区将玉树、都兰两个理事改设为县,并增设同仁、亹源、共和三县。

   1933年设置囊谦县。

   1934年筹设江源、河源、柴达木3个设治局(局治无定所,时有时无)。

   1935年设置同德县。

   1937年摄制称多县。

   1939年分别在三角城设置海东设治局(旋改名为海晏县);在大坝河设置兴海设治局,以大盘营为局址(旋改名兴海县,驻大河坝);在祁连地区设置祁连设治局,以八宝为局址;在柯鲁沟设置通新设治局;在德令哈设置西乐设治局。

   1940年分别在上果洛设置和顺设治局;在中果洛设置和兴设治局,在下果洛班玛、雅砻江上游及黄河沿岸一带设置白玉设治局。在下果洛的海、鄂陵湖东及野马滩、长石头等地设置星川设治局,在乌吉哈姜盐池一带,设置哈姜设治局,在海西设置向日的设治局,在藏寺设置河曲设治局。

   1943年在原贵德县鲁仓地区设置南屏设治局。

   1944年,在西宁县城郊设置西宁市,西宁县原辖的农村地区则析置湟中县。

   1946年2月撤销和兴、和顺、西乐、通新、香日德5个设治局(至1948年,白玉、哈姜、河曲、南屏4个设治局亦先后撤销)。同事在玉树、都兰、兴海、同德、同仁、亹源等地先后并设置了一些行政区(除玉树、同德外,虽均设有专员,但未正式形成建制。有的设立后不久即撤销)。

   至1949年9月解放前,全省共辖两个专区、1个市、19个县、两个设治局和河南蒙旗刚察总千户果洛部落三个地区。

   1949年9月26日青海省军政委员会成立,驻西宁市。

   1950年1月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成立,驻西宁市。

   1951年12月25日,撤销玉树专区,设立玉树藏族自治区(地级)。

   1953年8月8日,设立海西蒙藏哈萨克自治区(地级);9月30日,同时设立海北藏族自治区(地级)、黄南藏族自治区(地级)、海南藏族自治区(地级)、果洛藏族自治区(地级,不领县)。

   1955年5月,设立柴达木工作委员会(1957年4月改为行政委员会)。同年7月,地级自治区更名为自治州,县级自治区更名为自治县。

   建国后经过多次调整,青海省行政区现辖2个地级市:西宁、海东。6个民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28个县,7个民族自治县,2个州属市,6个辖区,3个行政区。基层行政单位有:235个乡,34个民族乡,142个镇。

青海省会西宁航拍图

  据青海省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数据表明,青海省常住人口为5626722人。其中西宁市人口最多,占全省常住人口的39.25%,果洛藏族自治州人口最少。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913791人,占51.78%;女性人口为2712931人,占48.22%。总人口性别比为107.4。全省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2983516人,占53.02%;各少数民族人口为2643206人,占46.98%。其中藏族1375062人,占24.44%;回族834298人,占14.83%;土族204413人,占3.63%;撒拉族107089人,占1.90%;蒙古族99815人,占1.77%;其它少数民族22529人,占0.40%。

青海特有的少数民族—土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