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刘邦滤镜文学灵异情缘谷

【连载】《这才是刘邦》第二十八章 得三杰者得天下(下)

2017-04-17  本文已影响279人  小司空
大汉第一战神 大将军韩信

韩跳跳

接下来,请各位坐好了。因为秦季汉初屹立在兵道造诣最巅峰的另一位存在,即将出场了。

而他,便是韩信。韩信者,淮阴(今江苏省淮阴市)人也。在他正式登场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些后世对他的评价:

“国士无双,略不世出。虚实莫测,绝代兵仙。韩信是也。”(楚汉之际人们的评价)

“信之用兵,古今一人而已。”(南宋文学家陈亮)

“予览观古兵家流,当以韩信为最……而韩信、兵仙也,然哉!”(明学者茅坤)

“胆力绝众,才略过人。是谓枭雄,白起、韩信是也。”(《人物志卷上流业第三》)

好了,暂且举例到这里。以上的这些评价,看上去很是“超神”。

但是我只能说,这一切、实至名归。

其实这还不算,因为除却这些,韩信还是一位“王侯将相”都干过的人物。简单地说,他这一辈子,做过将军、拜过国相、得封为侯、进位为王。

要知道,这四类职业,在秦季汉初只要做过其中的一种那都绝对是一个人物。而韩信,竟然四种职业全都做过!

所以,总的来说,这小子,那绝对是个地地道道妖孽级别的人物!

但是这些,起初的韩信是并不知道的。确实,他也没心思去想这些。因为现在的他每天都会为了饭食而忧虑不已。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别急,太史公他老人家是这样说年轻的韩信的: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那么,这一段应该怎么理解呢?简要是这么个意思,说的是韩信这小子年轻的时候,贫寒而多不检之行,因此没能被推举为吏。按理说,没能被推举为吏,这也没什么的,你可以经商啊。但是问题是,这小子又不擅长经商。一来二去,连饭都吃不上了。只得到处蹭饭吃,搞的是人见人厌。

所以,以至于现在的韩信似乎就是一个吃啥啥不剩、干啥啥不行的人物。

您还别不信,有例为证。那就是韩信曾多次去南昌亭长家里蹭饭吃。要说吃个一两顿也就得了,可是当年的韩信同学显然没有这样的思想觉悟,他怎么办的呢?

那就是在南昌亭长家里一连吃了“数月”。类似于每天一到饭点儿,韩信的身影便会准时的出现在南昌亭长家的桌子边。

毕竟谁家都要生活,都不容易。你韩信一个大小伙子,总来吃白食,这实在是说不过去了。久而久之,亭长的妻子不耐烦了。她烦透了韩信,堂堂男子汉大丈夫,竟然日复一日的混饭吃,简直是让人瞧不起!

于是,厌烦韩信的她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之后每天她都早早地做饭,而后亭长的妻子端到断刀内室去吃。如此一来,到了原来开饭的时间,韩信一去,就自然没有饭吃了。于是乎,见到这一幕的韩信也是明白了。

敢情这是嫌弃我了!那么,明白后的韩信是什么反应呢?

“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其实每次看到这里,韩信的表现也着实说不过去了。人家不给你饭吃,你也没必要发怒啊?毕竟南昌亭长也没有义务一直免费给你提供饭食。

更何况,他一个小小的亭长,养活自己家人尚且捉襟见肘。而今还要每天供着韩信饭食,也着实有些困难。

所以,韩信的如此表现着实有点儿不近人情。可是现在韩信要考虑的,已经不是人情什么的了。

毕竟饭还是要吃的,而今既然蹭不到饭,就只好自己想办法了。于是聪明而又饥饿的韩信想出了一个好法子,那就是到河边钓鱼!要知道,鱼可是肉啊!竟然还有肉吃,想想就很激动。

其实他也没法不激动。他不是姜太公,根本没有那闲情雅趣去钓周文王。他是真的在钓鱼!原因很简单,因为他饿。

可是不知道韩信是没有找好地方,还是根本就不会钓鱼。一来二去的,似乎连个鱼影儿都是没有见到。

这该如何是好?我饿啊!恰恰此时,他又碰到一个人。

这一位是谁呢?这是一位在河边洗衣服的老妇人。老妇人由于几乎每天都来这里做活洗衣物,因此也就总能看到在那“愿者上钩”的韩信。

其实老人家根本就不认识韩信是谁,只不过老人家看韩信挺可怜。因此,她每天都给韩信带来饭食。这一带,还不是一顿两顿。而是一连几十天!

而韩信,自然也是每天都去河边钓鱼,或者说等饭。

那么,这个时候有饭吃的韩信是什么反应呢?

“信喜。”

其实,看到了这里,恐怕大家对于韩信此人的性格多少已经有些了解了。毕竟太史公他老人家这“怒”与“喜”的对比显现在这里。就这样,心怀感激的韩信郑重的对着老人家说道:

“大娘,将来我一定会重重报答您的!”

可谁知,听到韩信的话后,老人家却是生气了。

“大丈夫养活不了自己,我是可怜你才会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得到你的报答吗?”

说过这话后,老人家便离去了。韩信看着老人离去的身影,久久不语。不过,我想说的是,这是一个善良的老人。天下讻讻之际,连韩信这个大小伙子都会为了吃饱肚子而忧愁,一个老人家又哪里有多余的饭食来分给他人呢?

但是,质朴善良这种优秀的品质,不论在什么时候,都不是俗世的一切可以比拟替代的。

老人家走了,但看着老人家离去的背影,韩信没有忘记自己的承诺。顺便提一句,日后韩信为楚王后。他真的寻找到了老人家,并且重重的报答了老人,尽管那个时候的老人家已经忘记了他。

钻过去

时间一点点的溜走,似乎,那时候的韩信真的逐渐变成了一个无业游民。因为,虽说他最近不钓鱼了。可是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他几乎每天都游荡在大街上。

其实逛逛街,了解了解世俗风情,这也没什么的。

可韩信,却注定不是个寻常的主。那么他是怎么不寻常的呢?这不寻常,便是体现在他的装扮上。

为什么如此说呢?因为他竟然背着剑在游荡!

那么,这有什么奇特呢?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凡是背着剑的都是有身份的人。先不说宝剑的造价很贵,一般人根本就用不起。而且这东西属于危险物品,秦皇嬴政当年更是将藏在民间的六国兵器收集起来,全部熔掉。对于民间或者说原六国人民的武器拥有那可是控制的相当的严密。可现如今,韩信竟然背着一柄剑!

所以说,这小子绝对不简单!或者说,他的祖上一定不简单。要么是官吏将军,要么是贵族。

因此,有人认为,韩信是韩国王室的后代。韩国灭亡之后,诸子孙散落各地。而韩信这一支就流亡到了淮阴。而且韩信本来就身材高大,加之背着一把剑,就更有几分贵族之气。所以,有很多人愿意相信,韩信就是韩国之后。

由于缺少必要的证据,这里咱先不管韩信到底是不是韩国之后。咱们先来探讨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大家都知道,树大数大尚且招风。像韩信这般,整日背着剑乱逛,自然也是有人惦记。

事情是这样的。淮阴当地有一个少年屠户,这人有点类似于《水浒传》中镇关西郑屠一类的角色。他看韩信就很是不爽,也由于欺负人欺负习惯了。因此,有一天他当着众人的面,拦住了韩信。

看着这个屠户,韩信没有说什么。而是想饶过他继续前行,可是,这屠户就是不让韩信过去。他看着韩信,有些痞子般的说:

“你虽然人高马大,还喜欢佩戴宝剑,其实这都是假的。你只不过是个胆小鬼而已,这么的,你要是真有种不怕死的话,就一剑刺死我,要么,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

这一刻,周围围观的人都跟着起哄。他们也想看看,这人高马大又有贵族之风的韩信,是否会真的出手。当真应了那句话,看热闹的不嫌事儿大。

逐渐的,人群中就开始有人叫嚣,让韩信杀了屠户。同时也有人开始取笑韩信,让他还是乖乖地钻过去。

那么,韩信此刻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可以说,此刻的韩信依旧很平静。

具体做法就是他来回仔细的打量这个屠户一番(熟视之)。而后,做出了一个科学决定——爬过去。

就这样,从此以后,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所有的人都认为他言过其实,是个地地道道胆小鬼。

可不论这些人如何的嘲笑,对此,韩信是丝毫没有在意。他只知道,自己要做的,是大事。这芸芸众生、普罗大众,又有几人能懂呢?

以上的记述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大家可以一起来想一想,司马迁他老人家在韩信本传的开篇便记述了三个这样的故事,难道仅仅是来写出韩信年轻时的落魄吗?仅仅是单纯的写出韩信年纪轻轻就胸有大志吗?甚至说此时韩信的形象真的就是“吃啥啥不剩、干啥啥不行”的人物?

实则不然,其实只要大家仔细的去看,也许就会发现。这种记述,似乎已经预示了韩信的一生。

为什么如此说呢?因为开篇最生动的描写便是三件事中韩信的态度。

“怒、竟绝去。”

“信喜”

“熟视之”。

那么,这三种态度能够另我们看出什么呢?我想,至少有以下三点。也可以称之为韩信的三点人生观。其一者、怒而不能争。其二者、有(不是知)恩则必报。其三者、忍而终不发。

这种人,低调,会有很大的成就。但这种人,注定是个悲剧人物。怒而不能争,争则不待其时。有恩则必报,报则不明其理。忍而终不发,发则为时晚矣。

但不管怎么说,有大志的韩信注定非池中之物。因此,当项梁起事后,韩信仿佛看到了自己建功立业的契机。就此,秦二世二年二月,他毅然决然的仗剑投奔项梁。

淮阴侯 韩信

可韩信如此热情,换来的结果是什么呢?

答:默默无闻、不受重用。

这还不算,因为仅仅七个月后,项梁败殁定陶。项家的领导人换成了项羽。此刻的韩信,本以为项羽要比项梁更加的渴贤。因此,在项羽接班以后,韩信依旧保持高亢的热情,屡献计策。

那么,依旧热情的韩信,这一次换来的结果是什么呢?

结果是,项羽依旧没有把他当回事。

这一次,韩信彻底的愤怒了。你们项家就这样的有眼无珠?不识我这般天下大才!我告诉你,不用我,绝对是你们的损失!

既如此,气愤之下的韩信想干什么呢?难道说,他会拔出宝剑与项羽理论一番?

这当然不可能了。韩信的办法很简单,那就是老子不跟你混了,换人!

就这样,在刘邦入蜀的时候,瞄上了刘邦的韩信便转而投入到了刘邦的麾下。

但是这一次,与之前在楚营无二,此刻的韩信还是不受重用。只做了个管理仓库粮饷的小官(连敖)。

这时,韩信彻底的郁闷了。想我韩信,仗剑来奔,却依旧不受重用!刘邦,你这厮眼睛被抹猪油了吗?!

于是乎,郁闷的韩信便不甘寂寞了。而不甘寂寞的韩信不久后就犯事儿了。至于他具体干啥了不得而知,反正是没干好事儿。

因为和他一起的竟有十三个人。而他们的罪责竟然已经到了问斩的地步。不一刻的功夫,那其他的十三个人便都被斩了。看着那大砍刀跟砍瓜切菜一样的挥舞着,眼看着屠刀就要挥舞向韩信的时候,韩信着急了。

其实他也没办法不着急,因为那刀都过来了!

正巧在此时,慌忙的韩信抬头看见了一个人。当时他便灵机一动、心生一策!

那么到底看到了谁,另得韩信如此激动?此人不是别人,正是沛县葫芦七兄弟之一的夏侯婴。葫芦七兄弟与刘邦的关系,谁人不知?更何况,此人还是夏侯婴!

既如此,韩信想到的计策是什么呢?

答:狮子吼。

却说正当夏侯婴监斩的时候,突然间听到了一嗓子暴喝!

谁啊,这有病吧?诚心吓唬我?

只听得这暴喝吼道:

“大王不想要得到天下吗?为什么要杀掉壮士呢?!”

这一嗓子可不得了,因为韩信这一嗓子成功的吸引了夏侯婴的注意力。可以说,就是这一次狮吼救了韩信。

因为夏侯婴不仅认为这小伙子嗓门洪亮,而且这小伙长得还不错(壮其貌),更重要的是这小子还有这种胆识见解(奇其言)!于是,夏侯婴便就此放了韩信。

当韩信被放了的时候,夏侯婴并没有急着让他离开。而是与之交谈起来,这一谈可不得了。

因为交谈过后,夏侯婴几乎可以拍着胸脯保证,这是个人才,这绝对是个人才(大悦之)!

夏侯婴也是爱才之人,因此,这一激动之下,便跟刘邦推荐了此人。

刘邦一看是见识夏侯婴推荐的,想来此人也是有着两把刷子。于是,便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

那么,治粟都尉是干啥的呢?大概就是管粮食供给输出的。

虽说,治粟都尉执掌粮饷,对于一军来说,极其重要。可是在韩信看来,却根本不是如此。因为此刻韩信的想法很简单,那就是说白了,刘邦依旧没有把他当回事儿!

而恰恰此时,韩信的顶头上司萧何也发现了韩信,并且与他多次交谈。于是乎,继夏侯婴之后,萧何也再次拍胸脯保证,这绝对是个人才!

可是不知怎的,到目前为止,刘邦就是不用他!

至此,韩信自己便开始揣摩了。如果说夏侯婴推荐自己,得到个治粟都尉的官职还勉强说得过去。可是连丞相萧何都如此的推荐我,我却还只是个治粟都尉!这简直是埋没人才啊,由此可见,这刘邦也是个废物,跟着他混,也绝对不会有什么发展!

那为今之计,似乎就只有一个办法了,走你!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于是,赌气的韩信再一次一溜烟儿跑了。

但韩信不知道的是,命中注定,他韩信这辈子,与刘邦是有缘分的。

其实到了这里,我们不妨想象一下。为什么一向有知人善任之名的刘邦,在萧何、夏侯婴两位重臣都举荐韩信的情况下,依旧没有真正的任用韩信呢?

我们不妨回忆一下,当初郦食其先生求见刘邦的情况。那时的郦先生苦于没有人引荐,便极力托人帮忙,最后还是在刘邦的召见下前往,这才有了他如今的成就。

另外,后来的汉帝国重臣陈平(先客串,后面会出现)投奔刘邦的时候,虽也经人引荐。但陈平眼见刘邦对自己这批人不太看好,于是便自己争取。因此,在一番论辩之后,使得刘邦大为赏识,才有了以后智安汉室的陈丞相。

这时,我们在反观韩信。那么此刻的韩信在做什么呢?

可以说,就一个字、等。

他在等刘邦亲自来请自己。

那刘邦呢?自然也在等。

如果他韩信果真有国士之才,就该他自己来找我。韩信的等是出于对自身才智的了解,而刘邦的等则是基于知根知底的掌握。

毕竟我并不知晓你到底几斤几两,想要我亲自去请你,就要有诚意。虽然说三军易得,一将难求,但只有我亲自评判过才会知晓。那样,也才能更好的说服我自己。

否则,即使是任贤如刘邦,也不会轻易的把数万乃至十数万将士的性命交到你手上。

而这一点,韩信显然不懂。

后世有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终成半步大业。由此,三顾茅庐也传为千古佳话。可话说回来,刘备为什么去请诸葛亮?因为诸葛亮名声在外,人尽皆知,卧龙乃大才之士。

可是现在的韩信呢?可以说,几乎没有几人知晓。不自己去争取机会,又怎么能够奢求君主去请他呢?

毕竟,那终究是一个等级森严的时代。但不论怎么说,现在局势变好了,因为他即将拜将!

汉之大将军

就这样,当刘邦拜将的消息传出后,汉军众将乐的那简直是合不拢嘴了。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因为现在汉军阵营里的将军都有谁,以及各位的能耐,彼此之间那可谓是知根知底。

所以说这个大将军在他们看来,就是在这现有的几个人里面选,很有可能就是自己(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的大将)!

所以,激动地樊哙、曹参、周勃等人也许一连几天都没有睡觉。他们在憧憬着自己被拜为大将军的那一刻!

那么事实果真是这样吗?

很显然,不是。

话说这一转眼,便是到了登坛拜将的那一天了。这一天,每个人都很激动,无论是曹参樊哙、还是周勃灌婴,都激动地等待着汉王的任命。每个人乐呵呵的站在众军的前面,眼神里充满火热的看着汉王、他们的老大、刘邦。

那表情似乎时刻都在显示着,汉王,封我、封我啊。

看着刘邦缓缓地出现,所有人都是屏住了呼吸。因为他们知道,激动人心的时刻就要来临了!

的确,激动人心的时刻就要到了。

三军众将,即日起,寡人拜韩信为我汉之大将军!诸所号令,皆行寡人之意,众军莫有不从!

可以想象,当刘邦的话落下之后,所有的人尽皆瞪大了眼睛。尤其是曹参、樊哙等人,那绝对是雷懵在那里,眼睛里一片难以置信与疑惑之色。

不是,这什么个情况?

这小子谁啊?你见过吗?

没有啊,你见过吗?

我也没见过啊!这是给哪蹦出来的!

于是,三军众将,几乎都瞬间石化在那里,久久不语(一军皆惊)。而刘邦似乎是没有看到众将的表情,只是在上面等待着韩信。听到这个任命的韩信,理了理衣衫,自然也没有理会其余人等。似乎这大将军就必须是他的。

于是,只见得他一步一步登坛还礼,拜见刘邦。经过一些列程序之后,这汉军大将军之位,也就板上钉钉,是他韩信的了。

看着镇定的韩信,刘邦也是仔细的打量着这位大将军。他明白,这是自己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同时他也知道,自己所任命的这位大将军,几年前还在为了蹭饭而到处受人白眼,不久前还仅仅是个督粮官,没有人知道他到底才能几何。

但是刘邦已然决定任命他为自己的大将军,就不会对自己、对韩信再有丝毫的动摇。因为,这必将是一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任命决定,而这一次的实施者,是刘邦。

因此,任命韩信的仪式结束后,刘邦就座。看着眼前这个身材高大的男子,刘邦也不确定他是否真如萧丞相所说,果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虽然大将军的印信已经给了他,但是一个单独的面试还是必须要走的程序。因为刘邦要做到的就是,彻底的了解。

于是刘邦首先问道:

“丞相多次称道将军,寡人不知将军用什么计策指教我呢?”可以说,刘邦的这次询问,话语十分得体。不仅合乎礼仪,而且十分谦虚。

韩信一听,这与之前传闻中的刘邦不太一样啊。当下也不敢无礼,连忙谦让了一番。可能类似于“过奖过奖,愧不敢当”之类。而紧接着,韩信便开始了自己的逻辑。他并没有直接回答刘邦,反而趁势反问了刘邦一句道:

“如今向东争夺天下,难道大王您的敌人不是项羽吗?”

听得韩信如此询问,刘邦也是很有兴趣。当即回答道:

“是啊。”

但刘邦虽然很有兴趣,可这毕竟是人尽皆知的事情。如果你韩信仅仅是懂得一些人人皆知的事情,那你还是趁早收拾行李呈球状运动吧。于是刘邦静静地等待下文。

“不知大王自己估计在勇敢、强悍、仁厚、兵力方面与项羽相比,谁更强呢?”

果然,刘邦等到的下文,又是一次询问。敢情韩信你这是十万个为什么啊。不过听到韩信这样询问,刘邦沉默了片刻。因为在不久前,他所信赖的帝师张良也问过他同样的问题。那么,这一次刘邦的回答依旧不会改变。

“不如他啊。”

看着一脸正色又态度认真的刘邦,韩信拜了两拜。似乎对刘邦的回答早有预料,而这自然也很符合他自己的判断。

“我也认为大王比不上他呀。”

就这样,有着自己的判断的韩信说出了这一句话。

但是,先打住,冷静一下,韩信你在说什么?!莫不是因为刚刚当上了大将军就激动地头昏脑涨了?

要知道,这话要是刘邦自己说出来也就罢了。但是你一个臣子而且还是一个连面试尚未通过的臣子,居然敢这样对刘邦说?想不想要饭碗了?想不想要命了?

当初“或曰”项羽是猴,转瞬间就被炖了。如今你韩信竟然如此大胆?

其实,这是韩信的一次试探。他在试探刘邦到底是不是人们所说的那样,能够勇于认知自身的不足。到底是不是一个虚心纳谏有容忍度量的人。是不是那个真的值得他韩信为之效忠一生的人!

事实证明,刘邦的确是一个度量高于项羽的人。但是,也仅此而已。因为你时刻不要忘记,他是一个古之帝王。他有他的自尊,一旦功成为帝之后,你的这些话他是不会忘记的。

而韩信引以为傲的试探最终也会让他自己付出代价。但在此刻,一切都还是很好的,因为韩信继续说道:

“尽管如此,然而,我曾经侍奉过项羽,请让我说说项王的为人吧。”

鉴于韩信同学所说话语过长,我就简单的把他的话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者、在韩信看来,项羽一怒,万众俯首不敢动丝毫。但不能放手任用有才能的将领,这是典型的匹夫之勇。

二者、项羽待人可以说是非常的讲究。有生病的人,都会心疼的流泪,把自己的饭给他吃。但是等到有的人立下战功,该加封进爵时,项羽却有些任性了。具体表现为他即使把用来封赏的大印玩磨的失去了棱角也舍不得给人(这不是魔方),这就是所说的妇人之仁啊。

三者、项羽现在虽然很猖狂,诸侯都怕他。但他放弃了关中而建都彭城。又违背了义帝的约定,将自己的亲信分封为王,诸侯们对此可以说是尽皆愤愤不平!

正是因为项羽不守为臣之道,把义帝迁移到江南僻远之地。因此,各路诸侯纷纷效法,回国之后全部照做自立为王。更何况,项羽此人,残暴不堪。所过之处寸草不生,这是何其的凶残啊!现如今,虽说天下看似安定,可是这只不过是百姓们迫于威势,勉强服从罢了。

也就是说,他项羽虽然名义上是霸主,实际上却早已经失去了天下的民心。所以说他的优势很容易转化为劣势。

其实想必大家也都发现了。韩信的这三点,说法很是讲究。因为这几乎都是对比着进行的。

我一直以为,对比是一种相当不错的方法。一高一低、孰优孰劣,一览便知。

因此,韩信的话大体可以这样理解。首先是说出了项羽的弱点,而项羽这种弱点刘邦都不具有。以此观之,刘邦显然要强于项羽,这无疑吹捧了刘邦。为的也就是下文继续好说话,那么我们来看看,韩信对项羽的评价是否准确呢?

抗战时期,国军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曾评价过小日本。说他们作战勇猛,单兵作战力和个人素质强于国民党。李宗仁与小日本的关系是什么?死敌。那么小日本子的战斗力如何呢?虽然我们十分痛恨这群着群应该掉到海里喂王八的鳖孙。但是在当时一段时间里,小日本的战斗力的确比国民党军队强很多。

所以说,韩信对于项羽的评价尽管在某种程度上会掺带个人主观情感。但我相信,敌对双方才是最了解的。

所以,在指出了项羽的弱点之后。紧接着,韩信便指出了在他看来项羽的一系列失误,而他的话语里最重要的便是民心!

《六韬 》有言:

“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

项羽不仅不义,而且失去了民心。而这,正是刘邦的机会。于是,听过韩信对当前形势的分析,刘邦真正的正色起来了。

到了这一刻,他知道同时他也开始真正的相信了。韩信,是真的有两下子的。

“那我该怎么做呢?”刘邦虚心的问道。

面对刘邦的询问,胸有成竹的紧接着,韩信给刘邦出了一招。简言之就是反其道而行之。项羽在哪方面做的不好,您就在那方面干好。也就是说刘邦一要选贤任能,放手去用有才能的勇武之人。

之后就是不要像项羽那样小肚鸡肠,要舍得分封有功之臣,须知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紧接着就是利用将士急于东归的心里,发兵三秦,如此这般,什么敌人不能击溃?

最后,韩信又向刘邦分析了夺取关中,灭掉三秦降将的优势,而这种优势便是人心。在韩信看来,灭掉三秦异常简单,也就是写封信的事儿(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就这样,看到滔滔不绝的韩信,刘邦也是一阵激动。虽然说听到韩信这么说刘邦很是高兴,但是他还是担心。

三秦之地,重兵把守,写封信就能摆平的话,岂不是太愚弄了项羽的智慧?怎么可能会这么简单?

但当他继续听过韩信的分析后,刘邦相信了,一切皆有可能,就是这么简单。

因为韩信似乎也是知道刘邦会有担忧,便对刘邦解释道:

“章邯等人身为秦将,因他们而死的秦人不在少数,他们欺骗期满了信任自己的士兵,以至于被项羽活埋。自己不以身殉国,却又依靠着项羽的实力称王关中,早已伤透了秦人的心,秦人恨不得食其肉,喝其血!还怎么能替他们卖命呢?”

更何况,韩信也是知道,鉴于刘邦在关中的一系列爱民表现,如果刘邦不为关中王,秦地百姓是十分遗憾的。真要是汉军回师三秦,百姓的心,一定是向着汉军的。而这,就是人心。

所以,这种情况下,拿下关中,岂不是轻而易举?

听过韩信的话,此刻的刘邦终于彻底的放心相信了。因为他确信韩信,就是又一个可以辅佐他夺得天下的人,他拉着韩信的手说道:

“兄弟,相见恨晚啊!”

至此,楚汉之际乃至中国古代历史上堪称最强大的一个组合基本成立了。这个组合的老大是汉王刘邦,第一谋主是帝师张良,第一管家是丞相萧何,第一战神是大将韩信。而对于这个神话般的组合,历史将书写他们的传奇,书写下那只属于他们的神话!

汉王令:

传令下去,依大将军之令,各军积极准备,不日出兵关中!丞相萧何留守巴蜀、供给军需、治理民政,不得有误!

而也正是从这一刻起,长达四年的刘项之战,即将拉开序幕了。

神话

【本书目录】《这才是刘邦》目录

【上一章】     第二十七章得三杰者得天下(上)

【下一章】     第二十九章 回师三秦 我为关中王!

【诚意推荐】   简书连载风云录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