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 - 草稿
今天晚上刚刚阅读完了贾平凹的《秦腔》。这本书以前在哪里被推荐过,但一直没有借来看,这次花了整整两天时间。刚开始读稍有枯燥,但随着深一步阅读,发现自己已经被书中的故事所吸引,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故事将如何发展。
作者以引生为自叙,白雪和夏风以秦腔为矛盾,夏风希望可以调白雪去生成工作,但白雪却以热爱秦腔为由,拒绝调动,人们觉得“郎才女貌”的一对模范夫妻最后离了婚。夏天义和夏君亭“秦腔”为矛盾,“秦腔”指的是农村的传统,夏天义老一辈认为农民就应该种好地,而夏君亭等新一辈则不愿意固守土地。
《秦腔》 - 草稿我认为作者所描写的情节似乎正对应这当下的农村,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年轻人开始不愿意待在农村生活,毕业后早早地奔向了梦寐以求的大城市,导致农村大量的劳动力涌向城市,而农村的大片土地留给了劳动力稍弱中老年人和幼小儿童。
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农民与土地之间从来都是紧密相连,农民的一切似乎都与土地有着重大的联系,这也是故土难离的一大原因,人们相信土地从来不会骗人,你付出的越多,则收获的越多,遂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名言警句。
但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生活收到了城市化的巨大冲击,农村和城市土地之间的价格差距越来越大,但人们却宁愿抛弃农村廉价的土地,也要挤进价格昂贵的城市,这会使得社会中许多向夏天义一样老一辈的人难以理解,不明白人们为什么要抛弃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
我对此也是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能得出两点想法,在“知识改变命运”的当下,人们都希望下一代可以有一个更高的起跑线,哪就得更靠近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得在城市里有房,这样就使城市的房价越来越高,而农村的土地维持温饱还可凑合,但却很难达到城市昂贵的房价。
其次,许多年轻人不愿意再像父母一样接受面朝黄头背朝天的生活,而且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在农村也很难有用武之地,人们都以奔向城市为骄傲,但城市的生活也使很多青年人成为“房奴”,但这也只能说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我也同样来自于农村,村里许多的年轻壮劳力大都涌入了城市去寻生活,有经济能力也已经定居在城市,农村的人口越来越少,儿时玩伴之间相聚的时间只有寒暑假那么几天,每个人迫于生活的压力,在外求学或者工作,在相聚时,似乎已经很难再找到共同话题,不在像小时候一样谈天说地,每个人都只是蜷缩在自己的家里。
《秦腔》 - 草稿每次回村都会发现村里已经不再像小时候一样热闹,只有很少的壮劳力和老人在家照看土地,种庄稼也越来越不划算,像夏天义一样的老人似乎已经接受了土地不种庄稼的现状,纷纷种各种药材来换取粮食。
看过这本书后,想起自己以前常常思考的一个疑问。随着农村的年轻人更多地涌入城市,农村的人持续减少,我们与农村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那么以后农村是否只会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