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腊子口"战役,念那位小战士"云贵川"
感恩在体制内的福利。昨夜我有幸得在中亭巴轩学堂夜宿(韦拔群学堂),今早得于在中亭打卡晨跑,跑到村前面的一座山的半山腰上,得于悠闲自在地观赏到中亭村中心部的全貌,一派人间安然,一片秋色醉美,心旷神怡,乐而忘忧。
中亭乡中亭村,有中国土地革命活化石“红军田”、第一位抱敌跳崖女英雄韦氏送以及自1930年成立至今的90余年党支部等厚重的红色史实。该村抓住契机,利用东西部帮扶机制,争取到近4000万元的建设资金,建成巴轩学堂、红军田纪念碑、地下联络站、那洋陈列馆、营寨景观步道、遵义会议会址、飞夺泸定桥等红色旅游景点,逐步形成可观览可体验的红色旅游景点,先后吸引来自北京、深圳等区外团队前来开展红色主题活动,不断提升了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益。
在晨跑中,我看见一处人仿军营地,有惊险的假山、有杂草丛生的河床、有纵深山谷……后来才知道这个景点是最近才开放的,也是我们今天要徒步行军前往"腊子口”基地。到了基地后,团队分组进行信念主题拓展活动:反围剿战役、穿越。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当年腊子口战役,在百度上搜索,摘录了以下关于腊子口战役的概况。
"1935年9月,红一方面军二师四团团长黄开湘、政委杨成武受命夺取腊子口,为红军主力打通北上通道。当时,蒋军陆军新编第14师师长鲁大昌在腊子口部署了两个营的兵力,共两道防线,妄图凭借腊子口的天险剿灭红军。 黄开湘、杨成武率连以上干部到腊子口前观察地形,因腊子口过于险峻,大家商议了很久也没有想到攻克的办法。最后,他们觉得唯一的办法,是利用敌守军全部集中在桥头碉堡和正面的弱点,设法爬上未设防的峭壁,居高临下突袭守军,形成前后夹击之势。但那峭壁高80多米,石壁几乎呈90度,又陡又滑,常人根本无法攀登。 正当大家束手无策的时候,一个坐在角落的战士发言了,大家循声望去,原来是外号为“云贵川”的苗族小战士。他胸有成竹地说,他能攀爬峭壁,黄开湘马上和“云贵川”详谈。据“云贵川”介绍,他出生在贵州山区,从小就跟着父母上山打柴和采药,攀爬峭壁那是家常便饭,他觉得只要用一根长的竹竿顶端捆绑一个铁钩,钩住峭壁上的缝隙和树根,一段接着一段就能爬到悬崖顶部了。 为谨慎起见,黄开湘决定先让“云贵川”先尝试一下。他们迈过腊子河,在右侧敌军死角处开始攀爬,“云贵川”果然名不虚传,只见他借助长竹竿一把钩住峭壁上的崖缝,“嗖嗖嗖”地三下五除二就爬了一段。接着,他又借助石缝里长出的小松树,一段一段地攀登,不久就爬到了山顶。 黄开湘一看,大喜,决定当晚展开进攻,并制定作战计划:黄开湘率侦察连、一营一连和二连,通过“云贵川”放下来的绳索,攀崖迂回到敌军背后,杨成武则率2营正面主攻,攻打木桥,进攻隘口。 傍晚时分,黄开湘率部开始渡腊子河,因河水湍急,战士们砍倒了两颗大树搭在河床上,战士们脚踩木头过河,然后顺着“云贵川”抛下的绳索攀爬悬崖。杨成武则率领部队对桥头开展进攻,战士们身上挂满手榴弹,端着枪猫腰向桥头前行,当快接近桥头的时候,猛然开火,机枪子弹打在悬崖上火星四溅,一发发炮弹落入地阵,打得敌军纷纷躲入碉堡里面。 由于守军的碉堡比较坚固,杨成武率部发起几次冲锋都没有拔掉桥头的几个火力点,正面进攻陷入僵局。正在这时,碉堡背后的悬崖顶部发出的信号弹划破了寂静的夜空,黄正湘率领的迂回部队终于到达指定的位置。 原来,迂回部队费尽千辛万苦攀上峭壁后,发现悬崖顶峰也异常险峻,顶峰怪石嶙峋、杂木丛生,战士们摸黑开辟出一条小路,顺利抵达敌军上方的崖顶。黄开湘立刻组织部队展开进攻,战士们居高临下把成捆的手榴弹扔向没有顶盖的碉堡,碉堡瞬间被炸毁,里面的守军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逃窜的敌军正好暴露在了二营面前,战士们早就等着敌军逃出来了,他们纷纷端起枪向敌军扫射,打得敌人抱头鼠窜,激战数小时候,红4团顺利夺取隘口,冲破了第一道防线。" 鲁大昌见第一道防线已经突破,大惊,立刻命令山谷后段的守军务必守住第二道防线。杨成武率2营乘胜追究,继续战斗,在后续部队的配合下,经过近一个多小时的连续冲锋,第二道防线的守军溃败,红军彻底占领腊子口! 腊子口战役是我军史上出奇制胜的著名战役,也是红军长征进入甘肃最关键的一仗,打破了蒋军妄图“饿死”“困死”红军的阴谋。腊子口一打开,全盘棋都走活了,红军踏上继续北上的征途。遗憾的是,在这场战斗中发挥关键作用的红军小战士“云贵川”,却未留下真名。 "
结束了拓展活动回来,中午吃饭的桌子,两个男同事笑哈哈的说,在红蓝各5人组成的反围剿战役中,有一女同事被对方偷袭到后面,对方还没有开枪她就先举手投降了,说这样的人在战争年代一定是个叛徒。我也笑着说我都还没来得及开枪就被对方毙了。如真在战场上,不仅帮不上忙还拖累战士的。
因这次我们单位有80人到中亭参加理想信念教育,中亭巴轩学堂住宿条件还有些跟不上,有大部分同事要去民宿,主要是男同事去,民宿宿条件相比学堂里的要差一点,如卫生间、洗澡的设备没有单独。有三分之一的男女同事因住不习惯民宿和乡下,晚上就三三两两开自己的车回县城来住,第二天才早早赶来参加活动。
这些行为让我这个老同志生感慨了:仅仅是住一个晚上啊,相比起真正战争年代呢? 简直不可比。就像我一个亲戚对她的儿子说:"你呀,说什么这也不好,那也不成吃的,挑食得很,以前我们呀饭都吃不饱,有时,还没有饭吃的呢。”她儿子回答她,说:"没有饭吃,那你们不知道去吃蛋糕么?"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铭记历史,吾辈须自强。
我在体验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