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看得见美吗
什么是美?什么是量子力学?那个问题更好回答?
中国教育自小强调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但踏入新纪元的二十年来,国民的审美水平似乎并没有如GDP般的迅速增长,尤其是大众审美。不论是建筑风格,道路规划,公共设施,还是对电影,音乐,画画,广告设计,都有一种如西北风般的粗糙的画风直面扑来。前几天,我和朋友坐公交,看到公交车上的广告海报便开始讨论起来。我们都不是设计专业的学生,但看到这样的海报还是深吸了一口气,我们踩这个海报设计者应该还没睡醒,不然干不出这事,末了,朋友加一句“这绝对不可能出现在日本”。一开始,我有些不服气,那个地方的设计都有好有坏,但仔细想想,日本的现代设计在战后迅速发展,迅速在国际上取得知名度,更甚的是,它的传统设计基本没有因为现代化而受到破坏。无论是日本的传统陶瓷、工艺美术品、传统服装、建筑、茶道、花道、盆景设计,还是现代设计,如汽车、家用电器、照相机、现代建筑和环境设计、现代平面设计、包装设计、展示设计,都是令人侧目的。反观中国,拥有几千年的历史却并没能充分与时代结合并体现在当今艺术设计上。肉眼所见的城市规划千篇一律,所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也只出现在城市宣传片里,现实中的历史痕迹早就随着拆迁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根本无从谈起传承。或者诞生“克隆文化”,生搬国外的文化景点,广东惠州复制奥地利哈尔施塔特小镇,杭州郊外仿造的法国埃菲尔铁塔,北京市郊“山寨”法国“拉斐特城堡”,上海复制荷兰风情小镇……如果连自己生活的城市都奉行功利主义,以美为代价换取商业价值,那你怎么要求国民提高审美水平呢?
近几年随着消费升级,知识付费兴起,更多人愿意花钱去了解美术音乐,但消费群体依然限于少数职场人士以及新兴中产阶层。那我们的大众文化呢?是中老年人热衷的广场舞,是年轻人迷恋的喊麦、直播,还是微博微信公众号营销号引爆的“丧文化”?当我们抱怨工作没有时间留给我们去欣赏美,或者社会没有空间留给我们去创造美,我们最好反思一下,当我们在选择,我们在选什么?
看看我们社会流行的文化是什么:小脸大眼高鼻红唇的塑胶女性形象,热衷阿宝色滤镜的电视剧,总爱挑战观众智商和情商下限的电影,节奏洗脑歌词乏味的歌曲……如果说,我们不能参与城市规划,那么对影视娱乐的选择权总是掌握在我们手里的。当观众作为消费者主动选择消费这些文化时,我们又怎么能事不关己地退到一旁嘲笑“这是审丑的时代”呢?这些快餐文化像龙卷风般席卷网络,回过头来,留下的只不过是一堆流量数据。当资本大踏步进入文化市场,当审美让步资本,当创作迎合商家急功近利的心态,这是商业的胜利,只是输的,永远是观众。
美可以是一桌一椅,一碗一碟,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美也可以是建筑师手下的图纸,画家笔下的线条,音乐家指间的音符,舞蹈员身体的弧度,摄影师镜头的焦点……遗憾的是这些美学作品都是这个社会的小众文化,只能让位给那张牙舞爪的速食文化,这对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来说绝对不是一件好事。如果美成为边缘文化时,我们离文化沙漠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