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如流水—2

2021-03-19  本文已影响0人  公子帅1796

早上开到单位。刚吃完早餐,就被喊去开会了。

开完会写日更的心思被破坏了。

本来是打算把前几天写的关于樊锦诗《我心归处是敦煌》的散章按书评的规矩改写为一篇书评,但是一被干扰就找不着感觉了。

写文章这个东西的确是需要沉浸似的写作才能写得比较好,因为你整个处于一个事件的氛围中,感情、文笔、思维都会比较明晰,写的欲望也比较足。

再找时间把这本书没看完的看完,在及时的有感觉氛围里写会比较好。

所谓文章其实最可贵处即真诚,再附之以逻辑思考和表达,基本就可以了。

昨晚把纽约时报书评周刊100年精选《西风吹书翻哪页》浏览了一下,发现这本书的确太老了点。一是翻译文字水平太差,一旦文字差,那就整个原风格就看不出了。所以一本书的翻译是多么重要啊,这正如化妆,技术好的,懂得依人五官、气质和场合妆扮,而技术和审美差的,给化了个浓妆艳抹,俗不可耐,完全把本来的天然清秀给抹杀了。

二是文风的确有点过时了。从内容上看,排除翻译的问题,特别是前100年左右,现在看来评论比较简陋,不如现在书评写得好。靠近一点的,文风基本和国内的也差不多。一个书评基本由起首、内容接受、特点、意义等组成,只不过每人的入手的写法不同。

从此书后部分的20世纪末的书评来看,国内的好的书评已经完成达到甚至超过了那水平,而且模式也差不多。

尤其“沉浸似书评”,即是从自己的朋友或读书生活入手,把自己带入到书评中,从而增加亲和力和带入感,自己就是读者而不是评论人。在这方面国内书评写作已经很成熟,趋向于是文化随笔而不是简单书评。

不过有个区别是,纽约时报书评周刊的立场是尽量不带太多个人判断和色彩,尽量保持客观态度,把资料介绍给读者。其实,哪有什么真正客观可言,你的本来目的就是想推介这本书,必然拔高这本书,用资料的堆积偏向就是一种观点。

写什么不写什么的倾向,就是你的观点。不一定就需要明说。

说来说去扯这么多,我认为想写好一个书评,一是把这本书好好读完。二是找一些与此书相关的资料看看,扩大知识面。

三是好好想想自己想怎么写,想从哪个角度入手,需要想表达什么观点,然后动手。

四是写完要反复阅读修改,然后放两天再看,再改,一篇文章就是要经过反复修改才有可能成为一篇好文章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