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过载时代,如何保护自己的注意力?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感受:晚饭后,想休息一下,再修改明天会议上要用的PPT,于是拿起手机,点开某个图标,不知过了多久,惊觉自己还有事情要做,看看时间,已经过去了一个小时;
又或者,十二点躺在床上,随手拿起手机翻了翻,放下手机准备入睡时,瞥一眼时间,已经凌晨两点了;
再或者,感觉除了吃饭上厕所,几乎没休息过,但还是有好多事情要做,不知道时间都去哪儿了。
互联网和自媒体降低了内容输出门槛的同时,带来了一些严重的后遗症,比如:人们的注意力和时间被过剩的内容抢夺,导致工作效率变低、身体和精神都很疲惫。
那么,作为内容的被动接收方,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的注意力和时间呢?今天的文章,提供一些应对方法。
✦设定时间界线
就像deadline,在我们对于拖延症无计可施的时候,作为干预因素,它最终迫使我们结束任务。
而为每一个任务设置时间界线,是比等待deadline强行结束任务更主动的方法,而且操作简单。
比如:每次只读一本书的一个章节、每次只学习一个知识点、午睡时间设定为40分钟、每天花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不超过一小时(当然,我仍然认为这非常的奢侈)等,在进行一项任务之前,在心里和自己约定一个时间界线,时间一到,立即停止。
你可能会说:道理都懂啊,但就是做不到啊!
首先,这是一个习惯养成的过程,非一朝一夕就能看到成效,需要有意识地不断练习,直到自然而然地运用于生活、工作、学习中;其次,道理都懂,但有没有实际操作呢?是真的做不到吗?还是想象自己可能做不到?
想让这个方法落地,不如从设定花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开始吧!
✦一段时间内只专注做一件事
这个方法的重点在于:如何保持专注。所以,在设定好时间界线,正式开始一个任务之前,我们还应该做一个动作:排除一切干扰因素。
比如:准备写作一小时,在开始前,手机静音、关闭环境中的音乐,让自己待在安静的环境里,甚至,别待在家里做这件事,家里的零食柜、卧室、阳台、沙发都会是干扰因素。
专注使人变得高效:高质量的完成任务的同时,节省了时间成本。
✦任务间留出空隙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正在赶工的时候,领导临时交来一个紧急任务,于是你不得不暂停手上的工作,立即进入这个任务,但很快你就发现:自己很难快速进入新任务的状态。
当我们从一个任务直接转向另一个任务的时候,大脑里其实还留有上一个任务的残像,这些残像被大脑转入我们的隐性认知中,从而影响我们正在执行的新任务。
在连轴转的时间里,任务不停切换的间隙,不妨下楼买个咖啡,或是在不影响别人工作的前提下,串门聊会儿天,这样,在进入新任务的时候,会快速进入状态。
当然,对于间隙长短的把握,同样依赖于时间界限。
✦学会科学的休息
休息,是为了走得更远,这个道理我们都懂,但很多时候,我们都用错了方法。
一提到休息,大多数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就是两个字:睡觉。其实,睡觉这种休息方式,更多时候适用于恢复身体的疲劳,有时候我们所谓的累,是大脑需要调节了,这种情况下,睡一觉其实没太大用处,我们应该做的是:切换不同任务。
比如:做了一小时数学题?去练习二十分钟英语听力吧!连续写作两小时了?去户外跑步半小时吧!
以上,是今天的文章想要介绍给大家的应对方法,当然,这是站在内容接收方的角度来聊的。
另一方面,试着把自己放在内容制造者的角度,思考:作为内容制造者,我应该产出怎样的内容?
随着无休止的内容推送,接收方们已经不堪重负,在这样的大趋势下,生产内容的意义无疑落到了两个字上:价值。
生产有价值的内容,使接收方透过内容,有所收获,而不是一味地渲染情绪,读完一篇文章、看完一段视频好像坐了一次过山车一样。
理解和尊重内容接收方,是每一个内容制造者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