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性阅读
模仿性阅读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阅读学习范文规范,习得写作技巧与方法,然后形成自己的创造性表达能力。
郭沫若在写剧本时,一边写一边模仿性阅读。模仿性阅读对写作者,尤其初学者,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具有方法论作用,而且更具有动力学功能。
模仿性阅读就是进行文章格局、模型、临案思维意向、感觉、体悟、习得,从而获得如何写好才像、才好、才美的写的图样、方法和动力。被模仿的最好是经典,当经典被当做活的图样,并对此产生形象生动的感觉,获得生命化的领悟与体认时,关于如何写和怎样写好、写美的方法、技巧、策略,也就自觉不自觉地积淀了感性的写的能力,依照这个“样子”去写、去写好、去写美的动力也就自然形成了,获得了,或者说提升了。
模仿性阅读实际上是精读。学习提高写作策略、技艺、方法,包括叙述角度、传意口气、语体感,以及更新洞察与领悟对象事物的视角,开拓思维视野,开阔心灵空间。
模仿性阅读的方法。首要是弄清作者的独特视角、视野和生活背景;其次是感受作者表达什么,力图达到什么目的以及怎样表达的。
作者表达的基本思路。为什么采用这种表达思路?可不可以采取其他思路?如果可以,哪一种表达思路是最能表达这一内容的方式?采用其他表达思路、方式、策略(即视点、角度、内容、材料的空间化组织与时间化安排的方式、叙述人称、基调、口气、语体方式等)将可能体现哪些思维与审美方面的特色或不足?
作者这一表达思路的基本结构图样是怎样的?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文章(或书籍)的材料结构、篇章结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来组织配置安排材料?语言叙述篇章结构安排有无特色?可不可以对现有的材料进行一些必要的调动?可不可以进行改动,使它更有特色?调动和改动后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第二层次,文章(或书籍)内在逻辑结构,又可以称作思想结构,或者说是人物性格、作品的人性化。内在逻辑的基本框架是怎样的?构架方式是怎样的?为什么采用这样构架方式?这样内在逻辑框架有无思想、情感的内聚力和外向张力?怎样获得一种思想和情感的内聚力和外向张力?其强度如何?
围绕主题运用了哪些具体的表达方法、技巧?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技巧?为什么要这样运用?可不可以做些变动?或者采取另一种方式来组合运用?
模仿性阅读,要感受、体会,进行思考,对文章的假设性比较分析与推论,强调对文章内容、结构、方法、技巧的换位性审视,获得范文规范和表达技巧。在以上基础上,进入尝试性练笔。在模仿性练笔中,还得进一步深入细致地重新、反复阅读。在练笔中再阅读时,将获得更新、更多、更好的审美感受、体验与领悟。
模仿性阅读全过程:“模仿性阅读→模仿性练笔→模仿性再阅读→模仿性再练笔”。模仿性阅读就是为了实现“阅读为了写作”和“写作创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