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巷陌且徐行
记得一位同学在我说说下评论,说你怎么那么啰嗦?
太过正确以至于我都无力回驳。但好歹坦诚是我的一个特点,“为赋新词强说愁”毕竟说的就是我这样个年纪。不过那首词的下片略显消极,“欲说还休”终究是逃不了的,可能是言多必失受到了排挤(说太多本来就是不对的),也可能是根本没有“说话”的外部条件。
大家都渐渐发现朋友圈里发生活状态的越来越少,选择沉默的人越来越多。我们这批人逐渐走向了工作,生活的压力让人无暇顾及空间、朋友圈里的游戏。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无论说什么、怎么说,似乎都不大合适,不说是最好的了。是的,沟通是需要成本的,为什么喜欢向最好的朋友倾诉,因为和他们交流成本几近于0,往往一个下意识的动作、一个细微的表情,对方就已经了解你的心情的晴雨表。如果是一般朋友熟人的话,就不能期望他们有这样的理解水准,最糟糕的是,即便你发个正常动态仍然会被作各种各样的解读,其中往往有负面解读。这是无法克服的困难。
即便是再空虚寂寥的日子,也不会是无限发行;即便是再啰嗦废话的说说,也会有不再更新的时候。就像《寂静的春天》作者惊讶于一向生意盎然的春天变得寂静无比,总会有一天,我们再也难以看到哪怕是无病呻吟却也发自真心的生活动态。
年轻人总是太过心焦。一个1岁大的婴儿再长一岁,就相当于又活了一倍生命的时间,哪能不显得急躁呢?而到耳顺之年再长一岁,只是又添六十分之一,自然淡定。我当然不必装大叔装深沉,比起毛躁我谁也不输。但的确是渐渐有了这样的体会,不要不耐烦,现在总会过去,生活才刚刚开始,认识尚不全面,还未见到生活的全部面目就草草下了结论,岂不演就了现实版的盲人摸象?
多多少少受到了专业(法学)的影响,又一不小心地过了那所谓的“天下第一考”,不自觉地就要以法律人的身份约束自己。生活其实很杂乱无序,太多事情出于偶然。
大家都听说过一个马掌丢掉一个国家的故事,也知道蝴蝶煽动了一下翅膀就引起一场世纪飓风。用唯物主义观点看,这是偶然寓于必然之中,哪是什么偶然!经过层层科学分析,总会追究出那个微不足道的起因来。但关键是我们对于自己的举动很多时候根本无法预见到所会带来的深远影响。所以我说,生活其实很随机,大可不必太过严肃。言此为止,我相信你不会理解成我在说生活可以随便。
当初选择法学专业纯粹是因为那会比较着迷的胡适之也学的法律!(后来发现我并不孤独,一位女同学选择法学居然是看了《何以笙箫默》这部小说!)阴差阳错,原本多么随性的我不得不接受严谨罗密的法律思维的熏陶。大学四年发了那么多奇葩说说我也没有想到,这足以证明法律学得不到位,法律思维还没有深入骨髓,严谨审慎还没有成为生活方式。法律执业人员要受到法律很大的约束,甚至于法官参加同学聚会都要慎之又慎。可以想见如果日后从事法律工作,随意地言行是多么得与之格格不入。
但也不必担心,未来长什么模样等到出生的时候自然揭晓,正如前文那句话,生活才刚刚开始,年轻人不必焦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