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自己的写作被看见
首先要非常感谢画字儿老师,她用自己对写作的热情,以及敢想敢做的魄力把我们这些文字爱好者聚集在一起,让我有幸能够听到她关于写作的真知灼见,并结识到来自天南海北的各位优秀的伙伴。
自从决定要在群里和伙伴们分享的时候,我就在想我一个普普通通的文学爱好者有什么可以和大家分享的呢?前几天听了群里每一位伙伴的分享,大家真诚的心路或者成长历程让我数次感动,关于写作的见解和建议更是让我受益匪浅,所以,我觉得每个人都是一颗闪闪发光的宝石。
于是心生灵感,就想分享《如何让自己的写作被看见》这个主题。希望把自己五年多来的浅薄的写作经验和大家分享,一来是对自己写作的一次阶段性总结,二来也希望能够通过这样一次分享给群里的伙伴带来一点点帮助或者启发,如果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那真是我莫大的荣幸。
2017年9月10日遇到简书并写下第一篇文章的时候,我的写作目的非常单纯,就是我写在简书主页上的那句话,“觅得一方心灵净土写作,安放不安的灵魂,慰藉流逝的岁月。”这也是最贴近内心选择的写作初心,一直伴随着我直到现在。但是,人就是欲望不断的生物,写得越多越久,就不仅仅满足于自己的文字只是用来放在那里给自己欣赏,你会希望它会被更多的人看见,希望它印成铅字出现在正规的报纸或者刊物上,会希望自己在写作上的努力和付出被认可。我的确是这么想的,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理解为“虚荣”吧,当然适度的虚荣也并没有坏处,它会敦促一个人不断地努力向上。我在2018年写过一篇文章---《月亮与六便士》:我不想谋生,我想生活。我当时剖析了斯特里克兰在世俗人生和纯粹梦想之间的抉择,他内心真的是只有月亮,没有六便士,这种纯粹为梦想而活着的人让我产生了无比崇高的敬意,但是这样的境界离我还很遥远,至少我目前在写作上的境界还是一个凡夫俗子,写作是我的梦想,我想写更多更优秀的文字,我想努力让这些文字变成铅字,通过写作看到更辽阔的天空,遇到更多可爱有趣的人。
其实这样一个较为清晰的写作目标还是从去年开始才明确的,我并没有给自己太大的压力,更多的时候是顺着自己的内心去走,我一直走得很慢,但我从未停下。如果把写作比作一条路,你确定了自己的目的地在哪里时,一切就变得纯粹简单了,就是往前走,一直往前走,不管遇到什么都不要停下来。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让自己的写作能力被看见,被认可?
我想根据自己的认知和经验分成以下两个部分来阐述,一是脚踏实地,“潜龙勿用”;二是仰望星空,“利见大人”。
先来说第一部分:脚踏实地,“潜龙勿用”。我最近在研读《易经》,虽然我还没有懂点皮毛,但是结合原文读了几本解读下来,就已经是受益匪浅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值得我们每一个写作者去学习。这里和主题无关,不再赘述。只是引用了这句“潜龙勿用”,这四个字本意可以理解为龙尚潜伏在水中,需要养精蓄锐,积蓄能量,暂时还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我觉得它很好的描述了一个人在追求自己梦想的初始阶段,就是你还没有拥有一对可以飞得很高很远的翅膀,你还是一只沉睡的龙,那就静下心来,不要好高骛远,不要心有太多欲望和杂念,专注于眼前和当下,具体到写作,就是从第一个字开始写起,认真地写,专注地写,不停地写,不管如何,都不停下手中的笔和心中活泛的思想。
当我2017年9月10日开始在简书正式写作的时候,我告诉自己先日更写下十万字。对于一个从零开始做起的人来说,其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以每天1000字来计算,那就要持续写上100天,我不知道我会遇到怎样的阻碍,但是我觉得自己是一个遵守承诺的人,不管这承诺是对自己的,还是对他人的。当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有两个:一个是无法全身心陪伴孩子;二是素材的缺乏和文思的枯竭。
那时候我的大宝4岁,二宝一岁,我一开始是等他们晚上睡觉的时候写,可是孩子们太需要我了,我一走他们仿佛就觉察到了。后来又改到早上5点钟写,但是孩子对我是否在身边敏感到极致。记得一个初冬的早上,我正在书房里沉浸在自己的文字里的时候,大宝光着两个小脚丫抱着他的娃娃推开了书房的门,跑到我怀里说,“妈妈,我想你了,你陪我好不好?”心疼地抱着他回到卧室,爸爸正在哄着一岁的二宝,二宝看到我去了,就开心地搂着我说,“妈妈,陪。”当时真的特别心酸,继续躺在他们的身边,直到两个孩子都沉沉的睡去,我又回到电脑前开始写。因为每天留给写作的时间都特别紧张,所以也练就了自己写作速度逐渐加快的能力。面对第一个困难,我还是选择了克服,挤出一切可以挤的时间,完成自己的承诺,今日事今日毕,绝不去想,“今天没时间就算了”,其实成年人的生活中哪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情,一定不能给自己找任何偷懒的借口,决定了就去完成。所有困难的存在都是为了锻炼人的能力,磨砺人的心性的。
第二个困难是素材的匮乏和灵感的缺失。写作初期,就包括现在也是如此。但是我后来发现并不是没有素材,生活和自然是一个人用之不竭的素材库,最大的阻碍并非来自于此,而是对自己的要求过高了,总想写出一篇趋近于自己认为的完美的文章,所以内心就胆怯了,没有信心写了。这是我读了《成为作家》后才意识到的问题,在此也极力推荐这本书给没有读过的伙伴,关于写作中最常存在的困惑它会让你有豁然开朗之感。这本书里说“等得灵感火花迸发的依赖心理,通常情况下,这样做是为了追求完美的、理想的结果,就像总也等不到天光大亮一样。有的时候,这是一种微妙的虚荣心在作怪,容不得半点被拒绝的冒险。在预先没有十足把握写出大受欢迎的作品时,他宁愿不写。”其实,我们每天都在看到路上的风景,遇到不同的事情不同的人,都在和这个世界做着种种丰富的交流,只需把这样的交流写出来,一篇文字就出来了。也许不一定优质,但是至少能够保证写出来。
就这样,我通过积极的心理建设和坚持不懈的行动完成了对自己的承诺,不到100天的时间完成了十万字,应该是超额完成了给自己定的目标。这件事给了自己很大的信心,原来自己也可以写的。
然而这世界上的所有事情似乎都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插曲,积极地去想,那是对一个人心智的考验。在那之后,我并没有保持每天写的习惯,甚至不写的时间最常达到了半年之多。回想起来,原因是疲惫了,还有就是对写作的意义产生了怀疑,内心不坚定了,因此,对写作竟然没有了一点感觉,那种感受我曾经写在了文章里“我不知道该写什么了!生活中每天看到的,听到的依然是那样纷繁多样,可是我的感受是迟钝麻木的,仿佛所有的存在都和我隔着一堵厚厚的墙,看不到形状,没有颜色,没有声音,一切都是苍白的,灰暗的,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的。我甚至失去了感受情感的能力,没有厌恶,没有喜欢”。人的成长并非每天都要像打了鸡血一般,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我当时就问自己,“是不是只是心血来潮?是不是并非发自内心的热爱?”自己的心给不了答案,于是我就把它交给了时间。
如果真有那样一个时间段,自己不论如何都坚持不下去了,可以停下来让生活和时间给自己答案。停了半年多之后,我终于认识到我不能没有写作,没有写作,整个人都是颓废的,日子也是浑浑噩噩。我也把这样的感受写进了文字里:“没有文字的日子生活照旧继续,可我却觉得自己活得如行尸走肉般,没有流动活泛的溪水,没有沁人心脾的花香,亦没有生机勃发的活力,我的世界是灰色的,黯淡的。”
当自己在短暂的停留后,终于带着清晰的目标和决定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勇气,再次坚定地出发了,一直走到现在,而且也将继续走下去。
我想写作和其他技能一样,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唯有脚踏实地,在从心迸发的每一个字里去修炼自己。
接下来和大家聊聊今天分享主题的第二部分:“仰望星空,利见大人。”“利见大人”也是引于《易经》,它的本意是沉睡的龙已经苏醒了,到了可以去展现自我推介自我的机会了。在分享里两次引用《易经》,就是深刻地觉得这部被称为“群经之首”的经典作品如果耐着性子一个字一个字地去读,真的会给生活和人生带来特别大的帮助。
这一部分我将围绕以下三点来分享:一是找准平台,优质输出;二是开放自己,拓展视野;三是不惧拒稿,越挫越勇。
一是找准平台,优质输出。当我们埋头苦干,着眼当下有了一定的阅读量和写作功底以后,那时候内心可能就会生发出得到更多的认可,希望被更多的人看见的想法,这也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人内心常常具有的一种心理常态。我一直都在简书写作,它聚集了那么多文学爱好者,写作界面也非常好用,而且平台上真的是藏龙卧虎。期间我也在头条写过一个月左右,但是比较了一下我还是更喜欢简书,更喜欢传统文学的创作方式。所以,直到现在,也因为时间和精力有限,我也只是在这一个平台上写作。
写了两年之后,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尽量不写水文,尽量不写无意义的碎碎念,尽量输出一些有思想有价值有文学性的文字。所以我在简书上的文章基本都在1500字以上,都是围绕着一定的主题去写的。我想这就相当于经营自己的品牌,要坚持做优质的内容才会有成效。我在写的时候就是冲着伯乐推文或者民间专题推文的目标去写,养成这样的一个习惯后,会避免创作的随意性。我想正是因为自己发自内心的对文字的这份尊重,对待写作这件事情的认真,在2021年初,被简书授予“优秀创作者”;随后,有杂志社编辑因为在简书里看到我的文字和我联系约稿的事情;和画字儿老师的认识也是因为一篇文章,她联系我说我的那篇文章被杂志社编辑看上了。所以,写作上遇到的很多惊喜都是来自于在平台上认真对待文字。就像画字儿老师说的,我们要对自己写出的每一个字负责,并坚持不懈地去写。
说到这里,我深有感触的一点是和我一同进入简书的人有的都出了好几本书,有的进入鲁迅文学院学习深造,自己和他们相比,取得的那一点点成绩真的是不值一提;但是也有的并肩同行的文友中途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放弃了曾经当做梦想的文字,和他们比我又是走得稍微远一点的。所以,写作是一件急不得的事情,按照自己的节奏心平气和地往前走就好,不管走得多慢,只要不停下,也许我们就会慢慢抵达心目中的远方。
二是开放自己,拓展视野。在生活中,我并非是一个很主动的人,但是随着工作和生活的历练,我渐渐觉得一个人绝不能闭门造车,故步自封,一定要多走出去和这个世界去交流,去碰撞,只有不同思想的冲突才会碰撞出更多智慧的火花,也会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资源。具体到写作上,不管是在哪个平台进行创作,都要勇于让自己的文字被看见。以简书为例,不同的体裁都会有不同的伯乐在推文,也会有文友们自发组成的民间推文专题,认真完成一篇后就勇敢地去投稿,努力让自己的文字长出翅膀飞出去。这里就涉及到文章质量的问题,只有优质的文章才有被推的机会,所以我现在觉得如果感觉到自己已经具备了被推文的写作能力,每天胡乱拼凑一篇去凑日更还不如静下心来精雕细琢出一篇文章。
在现实生活中,我也慢慢改变自己,让自己走到更广阔的空间去。很长很长一段时间我身边几乎没有和我一样喜欢文字并进行文字创作的人,很多时候我特别想找到一些离我很近的、同频的、可以一起讨论文学、共同进步的人。于是,我就想到加入作协。在去年7月份的时候,一个周日的中午我午觉醒了后就躺在床上琢磨如何能加入作协,不确定自己发表的那些文章是否够得上作协的标准。然后我就再也睡不着了,起床后开始在网上找作协的相关信息,后来我提交了一份申请表,顺利地加入了区作协。
一个月后,市委宣传部组织征文活动,虽然不是我擅长的题材,但是我从自己擅长的出发,三个小时几乎是一气呵成完成了3000字的征文。当时并没有觉得自己能够获奖,但是我的骨子里的确是不怕挫败勇于尝试的。很少有人人生中每一件事情都是抱着胜算去做的,大部分人都是有一个在失败中不断修正的过程。
两个月后,我没有想到自己竟然获奖了,在参加的近300篇文章中获得了第九名的成绩。因此,我的文章被编入了区里正在组织编写的散文集里,并邀请我参加新书的发布会,我又因此结识了好几位本土的作家。然后4个月后,凭借着近100万字的书写量,又加入了市作协。经过作协组织的采风活动,认识了很多爱好写作的文友,有的还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终于可以有人陪我一起坐在那里畅聊文学和创作了。那种通过自己的努力慢慢接近的梦想的感觉真的特别奇妙。
这件事给了我特别深的体会,努力真的不会被辜负。心想事成并不是一句虚无励志的鸡汤。心理学上对这句话有一个很好的阐释,大致意思是如果你真的热切期待某件事,并且付出了诚心和努力,全宇宙都会与你的频率共振。稻盛和夫在《活法》里有一个章节也表达了类似的意思。所以,以开放的姿态和心胸去面对这个世界,不要拒绝去挑战自己,也许某一次的挑战就会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机遇。
还有最后一点是不惧投稿,越挫越勇。简书里有伯乐投稿,民间推文专题投稿,以及各种类型的征文活动。我在投稿的时候基本是抱着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心态,经历过很多次被伯乐拒稿的情况,当时内心还有些不服气,但是过段时间回头去看那些被拒的文章,的确不够优质,只是当时被自己全神贯注又真诚的写作状态给感动了而已。在给报刊杂志投稿的时候也是如此,我记得我给本地的最重量级的日报第一次投稿的时候就被拒了,那篇文章是写疫情的,编辑说这种敏感的话题不适合刊发。要说一点都不失落肯定是骗人的,不过我性格底色里好像有种不服输的东西,越是被否定就越想做好,于是很快调整了状态,看了报纸往期刊发的文章,决定再写一篇当地景点的美文,那篇很快就刊发了。所以就像画字儿老师说的,要研究好每一本刊物的调性,研究透了可以试着去投稿。我后来了解到我有一些文友朋友都是采用的这种办法,先把刊物了解清楚然后再根据刊物调性去撰文投稿。
所以当遭遇拒稿的时候,我会静下心来去反思到底是自己的写作水平还没有达到刊物的要求,还是自己的写作风格和刊物不符。如果是第一种,那就暂停投稿静下心来提升自己,如果是第二种,那就找符合自己写作风格的刊物去投稿。
突然发现,说了这么多,感觉写作变成了很有功利性的一件事情,似乎写作的目的就是投稿,就是要被认可,就是要获取世俗的很多东西。其实这里面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要遵从自己内心的意愿去写自己内心最想表达的东西,举个例子,我很喜欢写亲子故事文,通过生动温馨的小故事去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育儿想法,一开始写绝没有想到要发表,仅仅是为了给孩子的成长留下一份礼物,但是这样的内容竟然符合了杂志的上刊要求,编辑主动联系了我。这份不违背自己内心的表达又能够得到认可,何乐而不为呢?
我觉得自己一直都是在快乐写作,否则如果只是为了发表而创作,给写作附加上了功名这些东西,是不会从文字的表达中获得快乐的,一旦没有这种精神深层次快乐的支撑,写作将会变成一个负担。所以,遵从自己的内心,写自己最想写的,最能够写出感觉的,不管走得多远,都别忘了自己是为什么出发。
碎碎念了这么多,都是自己写作以来特别真实的体会,很多观点只是个人的一些浅薄的见解,还请各位优秀的伙伴批评指正。最想说的是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都有自己闪亮的发光点,勇敢地按照自己内在的节奏表达那个独一无二的自我,努力让自己被看见。写作,会让我们看到一个更辽阔的世界,遇见更美好的自己和更多意想不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