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公冶长篇》的第二十八章

2021-10-25  本文已影响0人  让世界因我的存在而更加美好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论语·公冶长篇》的第二十八章。来看原文——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孔子说:“即使在一个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也一定能找到像我孔丘那样忠信的人。但是,却很难找到像我那么好学的人。”说明当时忠信者并不算稀有,但好学者却少之又少。

辨析一:从语境上看,此处的忠信,并不需要达到孔子所谓“吾道一以贯之”的忠恕的高度,而是指一般的忠厚、诚信

忠信形象:这样的人通常也很善良,不会有害人之心,甚至也很愿意帮助别人

1. 本章的好学,是对什么好学?

辨析二:这里的好学,不是泛指爱学习——如爱学百工技艺之类的,而是特指希圣希贤,好学大人之学。大人之所学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显然,这个“好学”,是好学而且好习,是要身体力行的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好人还不算难找到,但是,在好人当中,慕道好学的人就很难找到了

好学道必先志于道,志于道就堪称为士,再上去就是君子、贤者和圣人。所以也可以说,好人不算稀有,但士以上者就很稀有了。

2. 忠信之人为什么不一定好学?

照理来说,那些鄙薄无信的人,他们的确很难入道,因为他们的秉性与道背离太远;而好人、善人、忠信之辈,应该容易学道,因为他们的性格修养,与仁德是相顺的

为什么他们当中的好学者却不多呢?是他们没听说过大学之道吗

应该不是。那又是为什么呢?要理解其中的原因,不妨从观察我们自身以及周围的人入手。在时下这个社会,虽然物欲横流,但还是有不少好人——他们有着做人的基本操守,不害人,不做亏心事,与人和睦相处,也热心助人,对社会、对家庭都有责任感——故也可谓“忠信”之人。但是,如果劝他们去提升心灵,去学所谓的道——要格物、致知……那就不见得人人都有兴趣了。

为什么呢?

1.因为儒家的道是要克己复礼——从格除物欲开始,进一步要格除私欲,同时,要最大限度地开发爱人之心——也就是仁德,而且要以天下为己任

2.这不仅是那些恶人梦也梦不到的境界,就连那些好人、忠信之人,也未必敢承担,甚至也未必想承担。多数人的心志如同燕雀,而士君子的心志则如同鸿鹄,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就是知道了,也未必敢有鸿鹄之志。

3.大学之道是任重而道远,学人必须准备好打破已有的安稳,经受身心的磨砺,克服心底的私欲,扛起更大的责任

做到这些的要求,比做个忠信的好人的要求,要高出百倍、千倍!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可见,想学道,却耐不住恶衣恶食,就一票否决了,更不要说经不起其他更大的挑战了。

3. 怎样培养出对道的好学之心?

我们对儒学有兴趣的人,或多或少都有忠信的特质。问题是:是忠信而好学,还是仅仅停在忠信的层面呢?如何在忠信的基础上,策发自己的好学呢?

其实,论学习能力,人人都有,但“好”字不易得。只要有了“好”,就不用担心不“好学”,也不用担心不能克服重重困难。所以关键还在于,如何培养出对道的好乐之情人们要喜好一个东西,主要通过两种途径:

一是对没有体验过的事物,或通过对过来人的信心,或通过自己的合理推断,或二者兼而有之,认定该事物很有价值,从而心向往之。

二是通过亲自体验到其好处,从而乐此不疲

对未入道者而言,学道的好处是他不曾体验过的。所以启发最初的好学之心,只能通过第一种方式。

如果学习有得,就令人更有信心、更加好学。这时,第二种方式也会发挥作用,而且进入良性循环。

方法:不难看出,这两种方式,其实都含摄在《中庸》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五项功夫之中——它们既是为学的过程本身,也是激发人“好学”的方法。

具有忠信的美质,已经算是很不错了,但是停在这里不免可惜。因为本可以更上一层楼,进入圣贤的境域;又即便是一时达不到那么高,也必定风光不同。

所以,有心人如果想内不负自己,外不负父母、师长,不负对家国天下的责任,那就请在对大人之学的真知笃好上,下一番功夫吧!

(注:文字部分为讲师手稿,与音频稍有出入。)

思考题:

1. 本章的好学,是对什么好学?

这里的好学,不是泛指爱学习——如爱学百工技艺之类的,而是特指希圣希贤,好学大人之学。大人之所学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显然,这个“好学”,是好学而且好习,是要身体力行的。

2. 忠信之人为什么不一定好学?

要理解其中的原因,不妨从观察我们自身以及周围的人入手。在时下这个社会,虽然物欲横流,但还是有不少好人——他们有着做人的基本操守,不害人,不做亏心事,与人和睦相处,也热心助人,对社会、对家庭都有责任感——故也可谓“忠信”之人。

但是,如果劝他们去提升心灵,去学所谓的道——要格物、致知……那就不见得人人都有兴趣了。为什么呢?因为儒家的道是要克己复礼——从格除物欲开始,进一步要格除私欲,同时,要最大限度地开发爱人之心——也就是仁德,而且要以天下为己任。这不仅是那些恶人梦也梦不到的境界,就连那些好人、忠信之人,也未必敢承担,甚至也未必想承担。多数人的心志如同燕雀,而士君子的心志则如同鸿鹄,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就是知道了,也未必敢有鸿鹄之志。大学之道是任重而道远,学人必须准备好打破已有的安稳,经受身心的磨砺,克服心底的私欲,扛起更大的责任。做到这些的要求,比做个忠信的好人的要求,要高出百倍、千倍!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可见,想学道,却耐不住恶衣恶食,就一票否决了,更不要说经不起其他更大的挑战了。我们对儒学有兴趣的人,或多或少都有忠信的特质。

问题是:是忠信而好学,还是仅仅停在忠信的层面呢?如何在忠信的基础上,策发自己的好学呢?其实,论学习能力,人人都有,但“好”字不易得。只要有了“好”,就不用担心不“好学”,也不用担心不能克服重重困难。所以关键还在于,如何培养出对道的好乐之情。

3. 怎样培养出对道的好学之心?

人们要喜好一个东西,主要通过两种途径:

一是对没有体验过的事物,或通过对过来人的信心,或通过自己的合理推断,或二者兼而有之,认定该事物很有价值,从而心向往之。

二是通过亲自体验到其好处,从而乐此不疲。

对未入道者而言,学道的好处是他不曾体验过的。所以启发最初的好学之心,只能通过第一种方式。如果学习有得,就令人更有信心、更加好学。这时,第二种方式也会发挥作用,而且进入良性循环。

不难看出,这两种方式,其实都含摄在《中庸》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五项功夫之中——它们既是为学的过程本身,也是激发人“好学”的方法。具有忠信的美质,已经算是很不错了,但是停在这里不免可惜。因为本可以更上一层楼,进入圣贤的境域;又即便是一时达不到那么高,也必定风光不同。

所以,有心人如果想内不负自己,外不负父母、师长,不负对家国天下的责任,那就请在对大人之学的真知笃好上,下一番功夫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