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7

2020-06-07  本文已影响0人  写给你的柏拉图

世事难用“值得”量

星期五与学生聊天,聊到苏武值不值的问题。有十几位同学认为苏武坚守19年很不值,因为按照李陵说的,汉武帝年事已高“法令亡常”,李陵来劝降时苏武已经牧羊“十余年”了,汉朝也没能找回苏武,而且苏武的家人并没有得到优待,兄弟都畏罪自杀,两个妹妹、两个女儿、一个儿子下落不明,家中了无牵挂,何苦再坚持呢?况且回归汉朝以后,自己也没有得到汉昭帝的优待,第二年自己的儿子因参与谋反被处死,自己也因此被免官。19年的坚持换来的是如此下场,没有优待,没有眷顾,家人也不能幸免,当时还能说出“臣事君犹子事父也”的话,确实够愚忠的,19年“自苦”一点都不值。

等他们说完,为了这个问题,我跟他们好好掰扯了一会。

第一,李陵的话是否全可信?李陵战败是否投降匈奴是历史悬案,但是在汉武帝灭其全族以后李陵投降匈奴娶妻生子却是事实。我了解到的历史是这样的:李陵当时因为援军未至而全军覆没,被匈奴俘获,本来也是打算不投降或者诈降图谋大计,但是公孙敖兵败后禀告汉武帝李陵已降且帮助匈奴练兵,汉武帝发怒灭九族,李陵返汉无路遂降,娶了匈奴的公主,开始了变节后的生活。苏武回归汉朝后曾请李陵回去,但是李陵认为不可受两次侮辱,就没有回汉朝。李陵和苏武应该是很好的朋友,从“陵送葬至阳陵”,可以看出来。李陵劝苏武投降,一是政治任务,单于交给李陵的任务,二是朋友交情,不忍心看苏武继续自苦,所以推心置腹地劝老朋友投降,那么出于这样的目的,李陵不得不说些夸大事实的话,汉武帝让苏武兄弟三人并为郎,对苏家确有恩泽,苏武的兄弟畏罪自杀,其根本原因还是自己犯了错,“触柱折辕”这件事可大可小,作为皇帝的车马侍从,能让车撞倒柱子上撞断车辕,这就有谋杀之嫌,“伏剑自刎”也不全是冤屈,苏武的弟弟缉拿不到凶手,惶恐自杀,为什么惶恐?因为他“从祠河东后土”,也在责任人之列,皇帝又信任他让他去缉拿,可是最后却没有完成任务,虽然无罪但是自己害怕被牵连,以死证明清白,这不算是皇帝的错吧,讲皇帝没有优待家人说不通。再说后来的事,苏武回归汉朝,汉昭帝公元前87年即位才八岁,苏武公元前81年回归,汉昭帝14岁,可以想象当时皇权不稳、朝政动荡,苏武的儿子参与了谋反,虽不是主谋,但是向来谋反是大逆,判处死罪也不为过,苏武被免官,也是情理之中。后来汉昭帝驾崩,苏武参与了拥立汉宣帝有功被优宠,可见苏武也不是一个“闲人”,对于权力的确心有所想,所以在政治漩涡中浮浮沉沉。话说回来,班固《汉书》有借李陵来映衬苏武的意思,借李陵变节“罪上通于天”来映衬苏武气节之正,李陵劝降自然是站在自己立场说话,所以苏武不为所动。

第二,苏武忠于君还是忠于国?有人对“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难以理解,其实这是历史局限性,在封建时代,在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还没有觉醒的时代,君王是最高统治者,君王就代表着国家,君臣为纲,为人臣就要尽人臣之职,效忠于君王。但是后来思想启蒙了,人们渐渐意识到君王是可以选举的,君权民授,君王不过是国家机器运转的代表人之一,可是这种现代思想不能嫁接给古人,我们不能站在后来人的视角去苛求古人。从今天民主的观点来看,是思想局限,是“愚”;但是从当时背景来看,这种“忠君”就不是“愚”。汉武帝驾崩,苏武仍然没有变节,“忠君”不过是忠诚的托辞,实际上他忠的是自己的国家、民族。忠于自己的国家,是大义,何“愚”之有?

第三,苏武忠于国,为的是什么?为了钱?为了权?为了子孙后代荫袭爵位?显然不是。如果为了钱权,荒废19年的光阴差点死在异乡,四十一岁出使匈奴,五十知天命后来哪还有什么可以维系的坚持的,如果为了钱权何苦要等待白首?如果为了子孙后代,李陵已经告诉他儿子存亡不可知,想要绵延子嗣福荫子孙,这事在匈奴就可以完成,何苦一直被扣留北海?忠于国,死于国,如苏武所说:“自分已死久矣。”他早已看淡生死,看淡个人的一切,在这场匈奴和汉族的拉锯战中,苏武深知自己的身份代表的是汉朝,他必须以顽强不屈的姿态去应对。当时很多人变节,文中如虞常、张胜、李陵等,但是苏武却坚决不投降,这种不投降不妥协不退缩的气节代表着汉人的精神,一股正气,充塞天地之间。一份使命,一种精神,这是汉人的脊梁,将会感召更多的人。

进而有学生问到了凡事值不值的问题上,甚至有学生问:现在大好青春用来读书值不值?我回答:“青春无限好,正是读书时”,能通过读书实现梦想是一件很幸福的事,能通过学习提升自己是很快乐的事。我也追问这些孩子们:19年冬天杭州,山东小伙张雪领为了救一个跳水自杀的少女不幸遇难,他值不值?红海行动,举全国之力救一个人质值不值?新冠肺炎奋战在一线的抗疫英雄,值不值?显然,这些都不是一个等价交换的问题,根本不是金钱、名利能等价衡量的。冲上前的人并不是默念着“我回来以后一定可以得到荣誉奖章、我去了就可以评上职称”冲上去的,危险面前,他们不顾个人安危,不顾自己身家性命,舍生取义,这样的人能用一个“值”或“不值”概括吗?能用精致的利己主义来衡量吗?不能。所有舍生取义的英雄们,我们为他们的不幸感到可惜,但是我们不能抹掉他们的付出,他们的精神如一股正气,“一一垂丹青”。

还有,如果凡事都要用功利主义衡量值不值,我倒想问:人生如朝露,活着值不值?哈哈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