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过往,只能止于唇齿掩于岁月
那晚,在她将手机调至静音准备睡觉的前一刻,他的电话打了进来。他说,他正在她所在城市的机场。他回国探亲,返程正巧从这里转机,五个小时后飞回爱尔兰。
一瞬间,她有赶去机场的冲动,甚至在心中飞快地计算了起身穿戴梳妆再开车到机场要用多久,而他需要提前多长时间办理入关手续,那么中间剩下的时间是多少……
但只是一闪念而已。接下来的时间里,她客气地回答着他带着关心的各种问询:你好吗?忙不忙?叔叔阿姨好吗?她一一作答,然后反问:你呢?
当第一时间的念头褪去,她已经在庆幸自己没有去机场,也庆幸他没有提出这样的建议。就这样隔在电话两端,像老朋友一样聊天,其实很好。
他和她是高中同学,是彼此的初恋,相伴走过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二十岁那年,她倦了,任性地和他闹分手。他没纠缠没挽留,却说,会等她到三十岁,哪怕她结婚了,有孩子了,他也一定等她。她有些不屑也有些不耐烦地说:你等什么?等一辈子也等不到,我永远不可能再跟你在一起。他却说:我不一定要等到你,我只是愿意等你,因为只要我在等你,你就依然在我生命里……
大学毕业后,他去了爱尔兰。三十岁那年,他通过网络上的校友录找到了她的邮箱,发来的邮件只有片语只言,他说,他做到了。
而她已经在二十七岁那年结了婚。她从未在意过那个承诺,对这十年的等待也毫不领情。在她心里,无非是他在异国他乡很难遇到合适的结婚对象,却偏要矫情地卖个人情给她,为那段有花无果的爱情故事续写上温暖感动的结局而已。
之后就再无交集。相隔万里,就连过年过节群发祝福短信的那种疏离的人际关系中都没有对方。时间是把刻刀,最终将彼此打造成最熟悉的陌生人。
后来的几年中,他结了婚,有了孩子。她从围城中走出,恢复了单身,谈了一场又一场不靠谱的恋爱。在审视自己的人生时,她不是没有想过,如果她与他在那些年里重逢在某一个所谓“对的时刻”,人生轨迹是不是会改写。她终于明白,人与人之间在彼此生命中的出场时间是多么重要!青涩的年华里,她不想被爱情捆住,觉得未来漫漫的人生旅途上还有太多好男人,直到经历了沧海桑田,喧嚣散尽,才意识到,自己在不懂爱情的年纪里,轻易放手了最适合的那个人。当有一天,她在梁文道的《我执》里看到那句话:“等待这种东西并不如我们所想的,一定要有目的,一定要有等到的那一天。它执迷不悟地生长,等待就是它本身的目的,不一定等到什么,只要等,联系就在。”她突然想起分别时他说的那番话,也在那一刻明白了:杳无音信的那些年里,其实他一直都在,他们之间的“联系”也在。而当她终于停下脚步回头望去的时候,他早已结束了那漫长且无望的等待,他的离开,让他们最后的一点“联系”都不在了。
错过一个深爱你的人是一种什么感觉?就像你本来有一盒精致的糖果,被你放在了一个不起眼的角落,终于有一天拿出来想尝一颗,却发现,已经过期很久了……
她现在的男友,不高不帅也不富,并不是她曾经对另一半所期待的样子。一开始她是拒绝的,但那个人说:你可以不必马上答应我,但我会等你,一年,两年……我都可以等,等你爱上我。“两年”,并没有承诺更久的时间,她却突然就心动了。在如今这个速成时代,等,是一个多么珍贵和难得的字眼。她也不可能奢求听到更久的承诺,他们都已不再年轻,谁还有十年可以用来等待!
于是,在一众追求者当中,她接受了这个愿意等她的男人。
男友对她很好,就像曾经的那个他一样。亲朋好友都不明白她是以怎样的标准做出的这个选择。只有她自己知道,兜兜转转之后,她已经知晓自己要什么。没有谁,会一直等在原地,曾经等她很久的那个他已经走远,她不想再错过此时身边的这个人。原来,她想要的,就是一个像曾经的他那样对她好的人。
年轻的时候,总以为爱情唾手可得,后来才发现,人这一辈子,遇到真心对自己好的人并不容易。这是在他等待十年离开之后,她才渐渐懂得的。
很多人大概都是如此,把任性和无所谓,肆无忌惮地抛给对自己最好的人。而在成长之后,老去之前,总会在人生的某个路口,突然因为那个人而变得柔软。就如现在的她对曾经的他。
这个他打来电话的夜晚,她非常想对他说点什么,比如对不起,比如谢谢。可终究还是没有说。彼此太久无交集,很多话已不知从何说起。
真的是好久不见了,久到她已不知道他现在长什么样子,甚至也已记不清他年少时的样子。而此时,他们相隔的距离无非只有半个多小时的车程。可是,他们最终只是在电话中聊了半个多小时而已,然后在“一路平安”的祝福和“晚安好梦”的问候中收了线。隔着几十公里的距离,他等待夜行的国际航班,她在短暂的回味之后安然入睡。从此,又是后会无期。
有些人,不必相见,无需寒暄。纵然有着刻骨铭心的过往,却最不适合叙旧。偶尔怀念,偶尔惦记,偶尔问候,知道彼此都好,已足够。然后各自行路,各自珍重。
就如这一通问候的电话,其实他在世界的任何角落、在任何一个时刻,都可以打给她,但只有到了她所在的城市,他仿佛才有了拨打这个电话的理由。或者,也只有到了这里,他才想起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