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地·音天国学与传统文化古代文化

妖言三国:制度的血腥与贪婪

2018-10-10  本文已影响16人  白丶o

文 | 十二妖音

汉朝的建立,于内继承秦朝之三公九卿制,于外继承秦朝之郡县制。除却废除了世卿世禄的官吏制度,可谓是秦朝的翻版。然则秦朝完全是以法家为执政基础,而汉朝却是以儒道作为治国方针,必然会酝酿出其独特地政治模式。

察举制和征辟制便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产物,随着时间推移,朝廷的权势亦逐渐被世家大族所把持……

汉初之时,丞相掌朝政,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百官,反而皇帝是‘垂拱而治’。武帝为加强皇权,设立内外朝制度,启用以大将军为首的内朝官,逐步削弱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至此开启了持续千年的集权之争。

自此之后,丞相的权力日益转移至中朝。外朝三公已成备员,宦官、外戚,逐渐成为中朝主宰,为东汉独特的政治形式打下基础。

东汉光武以来,虽是以三公领九卿为基本架构,实则大权已移交至尚书台。正是‘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皇帝以尚书参决政务,任命三公多以硕儒经师居官,以宣扬经术治国的理念,除加录尚书事,不以实权付三公。不设丞相,将九卿分隶属三公,将太仆、廷尉、大鸿胪三卿归属于司徒,以削弱了司徒的职权。

纵观汉朝历史进程,历代皇帝皆是致力于削弱世家大族对皇权的影响,却从未刻意去压制宦官集团。

东汉著名的‘党锢之祸’,为何皆以党人的失败而告终。无论是汉桓帝、抑或窦太后为何没有维护这些党人,甚至于后来的何太后,为何对这些宦官处处回护?其背后的缘由恐并非正史所言,想必对于皇权而言,士族阶层的威胁更胜于来自宦官集团的隐患。只不过所有的文字皆是出自士族文人之手,那些与士族的‘敌人’自是难有善终。

自古制度便是因利益的分配而存在。譬如东汉末年,一个小小的制度的实施,便彻底改变了汉朝的命运。

黄巾之乱后,灵帝听从刘焉的建议,将‘州’从监察区变为行政区,开启了州郡县三级制。各地军阀的割据,朝廷选用宗室、重臣出任刺史,称州牧,史称‘废史立牧’。至此州牧掌一州军民,权利凌驾太守之上。独揽军政大权,不再受朝廷控制。

难道只有刘焉是‘聪明人’吗?当然不是,而是这个提议完全符合世家大族的利益。

而对于‘废史立牧’的主角刘焉的出场,小说之中作者亦进行了颇为巧妙的设计……

首先称刘焉为幽州太守,是绝对错误的。东汉一十三州,幽州为十三行部之一,朝廷委派官员应称为“刺史”,而“太守”实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然而“废史立牧”实行于中平五年(188),在黄巾爆发(184)之时,刺史是没有权利贴榜募兵的,故而以‘太守’称之。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要刻意强调刘焉。参考正史所载,刘焉从未出任过幽州刺史。领益州牧之前,为朝廷九卿的太常之职。而当时的幽州刺史是太原普阳郭勋,中平元年(184)被广阳黄巾所杀。后中平五年(188)由刘虞接任幽州刺史。

难道郭勋不行吗?刘虞的身份与地位亦不比刘焉差多少,为何要一定要与刘焉联系在一起?

我们再看原文,刘备不正是因为这贴榜文,从而开启了崛起之路的吗?!而且刘备不亦正是因为得了益州而最终三分天下,进而展开三国鼎立的史诗的吗?!刘焉选择益州正是侍中广汉董扶曾对其言,“京师将乱,益州分野有天子气。”然而这天子气最终却归了刘备……作者这种巧妙的安排不正是一种绝妙的讽刺吗?

黄巾之乱因何而起,不是桓、灵二帝卖官鬻爵,不是宦官集团祸乱朝政,而是世家豪族土地兼并。古代单一的农耕经济,作为国家经济基础的唯一基石,当土地兼并达到社会平衡的临近点时,一旦遭遇天灾,国家便会面临颠覆的风险。

汉朝帝王每每扶植宦官,纵容宦官不正是在防备、打击这些皇亲贵族、世家大族吗?


秦始皇作为正史之中对华夏文明影响最为深远的两位帝王之一,其最伟大之处莫过于一统天下,推行郡县制度。直至今日,中国能够在如此迅速地于战火中重生,重新迈入强国之列,秦始皇依旧功不可没。中国并非如欧洲诸邦林立,亦非如美俄联邦合众,因为自始皇始,中国开启了一统之路。

然而繁荣的背后,必然伴随着利益的纠葛与人性的贪婪;制度的改变,亦必然带来未知的恐惧与血腥的镇压……


关灵净妖❤音化魂注

上期回顧| 妖言三國:士族千年來的虛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