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31

2021-08-31  本文已影响0人  小刘爷

36个月~6岁

01

壹心理读书会的朋友,你们好!我是吴佳奇,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把握0-9岁儿童心理成长》的第三讲——36个月-6岁孩子的发展。

第一部分,我们来讲一讲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情绪健康。

上一讲我们说到,孩子从2岁起就会开始有想要独立的愿望,他们不再一天到晚粘着父母,不再像小婴儿那样依赖父母了。到了3岁以后,他们会把更多的目光转向外面的世界,去做更多未知的探索,因此,他们和父母的亲密接触也就自然而然地减少了。但减少并不代表完全不需要,孩子偶尔还是会想要,转身回到父母温暖的怀抱充一下电,确定父母一直都在自己的身后关注和支持着自己。

特别是如果一个孩子在3岁之前,这种亲密的需要未被完全满足的话,他们的依赖行为也会增加。父母如果观察到孩子有这样的表现,就应该尽可能去满足,弥补与孩子之间的紧密联结。因为,或许这是孩子可以清晰地向家长释放需求的最后一个年龄阶段了。

说到亲密接触,有些家长会出于性别认同的考虑认为男孩子长大了就不适合再给他抱抱亲亲了,不然他可能会变得娘娘腔。也有些家长会觉得,女孩子大了,爸爸就要和她保持距离,不能再和她有亲密接触了。

这里我想我们需要知道两点:

第一,孩子对性别的认同和性别表现是来自于TA对同性父母的认同,如果一个男孩对爸爸不认可,甚至敌对,那么或许这个敌对会发展成他对爸爸所有部分的对立,包括性别。

第二,父母和孩子的亲密接触是传递温暖和爱意的,对于3-6岁的孩子,父母可以每天亲吻一下他们的额头,或是给他们一个温柔的拥抱,告诉TA:“宝贝,我爱你!”这样简单直接的表达,可以帮助孩子发展出更有安全感的内在和更强的社交能力。

02

除了亲密接触之外,这个年龄阶段是孩子发展情商的重要时期。

注意,情商并不只是指孩子对一般事件或者理论知识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对情绪的感知、理解、识别和表述的能力,有些孩子虽然看起来很能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但面对生活事件带给他们的情绪却是手足无措的。

为什么前面说这可能是孩子可以清晰地向家长释放需求的最后一个年龄阶段呢?因为从3岁开始,孩子开始逐渐会克制自己的情绪表达,他们不再会像小时候那样毫无保留,开心就大笑,难过就大哭。当然,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他们积累的语言词汇越来越多,他们会更具体地去描述情绪,而不是只会哭或者笑,但前提条件是,他们可以说出来。

所以,家长要做的是经常和孩子去谈论情绪,谈论事件的过程带给他们的感受,这能帮助孩子提升他们的社会敏感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情商”。

那家长们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我们不能给孩子制造额外的焦虑。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本来就已经会有很多焦虑产生,担心今天电梯里还会不会遇见邻居养的大黑狗,或是担心小区花园里的妹妹还会不会再来抢自己的娃娃。这些正常的焦虑已经让他们要调动很多精力和技能去应付了。有些父母为了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也有些是为了让孩子提早学习更多的知识,就教给他们很多超出能力范围的学科内容,而且像跳高比赛一样,一旦发现孩子可以,就不断提高标准。要知道,适当的挑战是可以促进孩子去应对焦虑情绪的,而过度的挑战只会让孩子时刻处于沮丧之中,乃至发展出影响一生的自卑情绪。

其次,我们要理解孩子情绪的来源,接纳他们。

要知道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不再局限于害怕现实世界的事物,而开始对想象中的抽象事物以及未知事件产生恐惧,比如怪兽、妖怪或者是死亡。这有时会让家长觉得莫名其妙,甚至去责骂他们。要知道会有这样的恐惧是孩子的认知健康发展的标志,是每个人长大的必经之路,而不是你认为的胆小。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要帮助孩子建立起对情绪的掌控感。

敏锐地觉察孩子的情绪,谈一谈这些情绪带来的感受,以及家长适当的自我暴露,承认自己也曾经经历过类似的事件等等,对孩子来说都能帮助TA更好的处理自己的情绪。

03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3-6岁孩子的认知发展。

3岁之后,孩子的认知进入了爆发式的飞速发展期。孩子们会开始尝试用更多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然而,你会发现,这些方法有时候看似完全不合逻辑,和你的思路完全不同。不用担心,这是由于孩子的思维模式并未发展到成人的水平,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去纠正他们。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孩子勇于探索的尝试精神是值得被保护的。

父母不要试图用自己的逻辑来评判孩子的思维方法,虽然你一定是更有逻辑,除非你希望你的孩子永远觉得自己是错的;也不要帮孩子解决他们的问题,虽然你一定会解决的很好,除非你希望你的孩子永远学不会自己解决问题;更不要只用好坏对错来评估孩子的解决方法,虽然你说的一定是对的,除非你希望你的孩子永远只在乎输赢。

3-6岁孩子的世界里虽然可能没有逻辑,但却充满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对他们而言,现实和幻想之间还不存在明晰的界限,但在成人眼里,就会觉得孩子是夸大其词,甚至是说谎,是需要被教育的。其实在这个年龄阶段,他们根本还意识不到自己说的话是虚构的,他们只是在一些夸张的表达中,找到了力量感和掌控感。成人需要去理解这一阶段认知的特殊性,从而去理解孩子的行为,而不是上纲上线地从道德层面去打压孩子的想象力,给他们戴上说谎的帽子。

聪明的父母会善用孩子的想象力,将其运用于孩子的认知发展。比如在阅读方面,3岁的孩子还不识字,但却可以假装认真地阅读一本几乎没有什么文字的绘本。这正是他们的想象力在起作用。这样的想象阅读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发展语言和积累词汇。父母也可以陪伴孩子一起,引导他们做更多的思考,结合生活中的经验,通过阅读得到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

04

第三部分我们依然来谈谈,这一阶段的家庭和同伴关系。

孩子从4岁起开始慢慢地从过去的平行游戏,准备过渡到和别人的互动游戏了。到了5、6岁,他们会开始真正地交友了。父母是孩子学习社交技巧的启蒙导师,也是他们学习建立关系的最佳榜样。有调查显示,约有15%的孩子会在学校经历同伴拒绝,同样还有15%的孩子会经历社交忽视,这些孩子在童年早期,都未曾得到过父母在社交方面的良好引导。而在童年期能够预测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指标不是学业表现,而是他们的社交适应性。

所以,在孩子进入到幼儿园之后,父母应当多为孩子创造和同伴玩耍的机会,不要认为孩子每天和幼儿园的小伙伴相处的时间已经够多了,放学后和周末就没有再在一起玩的必要,恰恰相反,只有放学后和周末的时间才是孩子真正自发地想要在一起,玩自己喜欢的玩具,充分享受自由的社交时刻。这将为他们在下一个阶段建立和维持友谊打下坚实的基础。

除了为孩子安排和同伴的聚会之外,父母还需要在这一阶段为孩子建立可预测的生活秩序。有规律的饮食、睡眠和游戏时间,以及有预告的活动计划,都会带给孩子安心的感觉。有时候父母会说“计划赶不上变化”,比如因为一个亲戚的忽然到访,孩子的就寝被延迟,到了本该入睡的时间,孩子开始哭闹,家长可能会觉得有失颜面,对孩子进行责骂。可这原本不是孩子的错,孩子并不具备对突发状况的理解能力,也不具备对原有生活规律的调节能力,不要因为成人的颜面或是一时兴起,打破孩子的节奏。任何时候都别忘了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与支持。

这样的支持可以使孩子和父母建立起紧密的亲子关系,帮助孩子更好地应对来自同伴的压力。

进入幼儿园之后,孩子开始接受更多来自外界的影响,包括老师和同学,也可能是一个不常见到的邻居或是一个动画片,这样的影响可谓是全方位的。一个3-6岁的孩子可能因为一个广告就开始变得追求完美,也可能因为一个路边的玩具推销就开始想要成为一个无敌英雄。

总之,到了这个阶段,父母是否依然可以带给孩子更多的影响,取决于我们和孩子的亲密关系有多牢固。不要指望孩子可以自己抵御所有来自外界的影响,因为有些影响也未必是只有消极意义的,养育者要做的,是给孩子树立起良好的榜样,让孩子清楚地知道父母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让孩子体验到,他们是可以坚持自己的想法和观念,不屈就于强权和压力,也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05

关注家庭环境,缓解同伴压力,孩子才能有健康的个人成长。

3-6岁孩子的自我形象尚未稳定,它会随着周围人的看法而发生变化,也会因为和他人的比较而得出不同的结论。所以TA很可能会因为今天在幼儿园被老师说TA的画不好看而沮丧半天,也可能会因为自己没有班上的真真跑得快,而拒绝再和你去广场跑步。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这个阶段,孩子最在意的仍然是父母的评价。所以,父母依然有很多机会去帮助孩子提升他们的自我形象。

这并不是让父母去否认孩子不擅长的事情,给他们一些不切实际的赞赏,你只需要先去共情孩子的沮丧,理解孩子在那一刻的处境,让他们感觉到,没有别人做的好也没什么,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擅长所有的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板和长处。没有什么比自己被所爱的人接纳更重要了。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们也需要做个人的成长。这包括在孩子把事情弄得一团糟时,提高爸爸妈妈自身的容受度,在你认为他们可能做得不如你意时学习放下控制,在孩子遇到挫折时选择合适的语言来鼓励孩子。

我经常听到很多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和我抱怨“孩子都那么大了生活还不能自理”或是“这孩子都十几岁了为什么胆子还那么小?”其实他们一定不是天生就懒惰或胆小,而是在3-6岁开始想要自己做一些事情的时候被剥夺了尝试的机会。

比如说一个4岁的小孩想要自己倒牛奶喝,TA可能的确会因为拿不稳而倒在外面,这时有些家长就会阻止TA说“让妈妈来帮你倒”。如果一个孩子永远没有机会把牛奶倒在杯子外面,那TA可能就永远学不会怎么自己倒牛奶。而且这样的话语可能会传递给孩子一个信息就是:你是做不好的!这样的信息久而久之会在孩子心中成为一种信念,那就是——我什么都不行。

要知道,孩子一定是会闯祸的,毕竟你也不能保证,你从来不打翻咖啡。试想下,当你打翻杯子弄得文件湿透时,你希望周围的人是来嘲笑你蠢,还是帮你一起收拾残局告诉你“不要紧”呢?孩子比我们更脆弱,他们在不小心搞砸事情之后,已经会经历到内心的慌乱和自责,这时候,父母温柔的鼓励或许才是培养孩子自信最好的营养剂。

我们不需要只会完美完成任务的脆弱小孩,我们期待看见的是勇于尝试,不怕失败的孩子。真正自信的孩子才会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对社会是有用的,有责任感的。

06

最后,依然是来关注一下本阶段孩子性格的形成。

学龄前期孩子对于规则的执行是非常刻板的。

比如,我有一个小来访的妈妈和我说过一件事,妈妈曾经告诉他,坐车必须要系安全带,他非常听话,每次上车第一件事就是系安全带,并且敦促车上的每一个人也系好安全带。可是有一次出门,车上需要坐4个成人两个孩子,那后排座位要坐两大两小,系安全带就变得十分困难,妈妈就劝说他因为路很近,所以不系也不要紧。但这个孩子就不依不饶地哭闹,说他们不遵守规则,最后妈妈为了安静开车就把他训斥了一顿。

这本来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情,孩子学习规则,并且很认真地执行规则,可却因为成人自己的需求,而要求孩子去破坏规则,美其名曰——“变通”。这样的行为就传递给孩子一个信息是,原来规则是可以随便打破的,那以后如果大人再想要让孩子遵守规则,可能就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了。所以,孩子在这一阶段对规则和道德规范的“固守”是需要成人去理解并保护的,这也是发展他们价值观和道德感的关键所在。

其实孩子进入3岁以后会比3岁之前更容易管教,因为他们不再那么需要体现自我,“可怕的两岁”已经过去,孩子开始进入“他律”阶段。他们更容易听信和服从养育人给出的规则。所以父母在这一阶段选择什么样的管教方式可能就决定了他们性格的形成。

书中列举了三种养育风格:专制型、放纵型和权威型,其实还有一种类型叫忽视型。专制型的父母会要求孩子无条件的服从,不然就会使用惩罚和暴力来解决问题;放纵型的父母则相反,无条件地服从孩子,他们主张完全的爱与自由,替孩子包办一切,也从不给规则;忽视型的父母和孩子像是两条平行线,完全不关心孩子,可能把孩子丢给老人或是其他养育者,只关心自己是否可以舒适地生活。这三类养育风格都会培养出没有自信,情绪不稳定,缺乏规则概念的孩子。

只有权威型的父母会让孩子同时感受爱与规则,他们会给孩子合理可及的目标,会和孩子讨论感受,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敢于说出自己的需求。学龄前期孩子的父母,可以常常去审视自己的养育方式,把握孩子还能接受“他律”的黄金时期,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双向交流。为将来的自律、自尊和自信奠定基石。

第4讲:6~9岁

01

壹心理读书会的朋友,你们好!我是吴佳奇,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把握0-9岁儿童心理成长》的最后一讲——6-9岁孩子的发展。

第一部分,我们依然是来聊一聊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情绪健康。

对6岁的孩子我们有另一种称法,叫学龄期儿童,也就是说,他们要开始进入学校,接受小学教育了。从此以后,他们的生活中除了玩耍,还多了一项家长们非常重视的事情——学业。家长们很容易因此就忽略了更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这个阶段的孩子依然还需要家长无条件的爱。

相对于6岁之前来说,给学龄期孩子无条件的爱似乎就显得比较有难度了。因为在这个阶段,可以用来评判孩子的元素除了过去的爱好、个性、行为特点这些个体化差异性很大的方面之外,还增加了一个普适的标准,那就是学习成绩。

如果学业成绩优异与否,成为了孩子是否能够得到更多关注与爱的关键,那这也会让孩子们接收到一个信息就是——你爱的是TA的成绩,而不是TA这个人。换句话说,你的爱是有条件的。

如果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其实是没办法安心去向外发展的,因为TA始终会在焦虑,这份来自重要他人的爱可能是会消失的——“如果我不够努力,可能爸爸妈妈就不爱我了”。

可是TA究竟需要努力到什么程度呢?TA其实是不清楚的,因为学业成就这件事其实也是具有个体差异的,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不同,而且随着年龄增长,学业难度不断上升,并不是家长认为的只要你努力就可以得到好成绩的。如果是这样,是不是只要大家都努力,每个人就都是第一名了呢?那得第二名是不是就代表孩子不够努力呢?显然不是这样的。

有些孩子似乎会在学业上对自己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不考到一百分,就会很焦虑,字写得不好看,就要擦掉一遍遍重写,越来越完美主义。有些父母对我说:“我从来没要求孩子要考多好,考不好也都不批评他,他从小就是自己要强,总和自己过不去,我们该怎么教育他呀?”

我会和这些父母说:“或许他没考好的时候你是不会批评他,但是当他考满分回来的时候,你会是什么反应呢?”家长说:“那当然是很开心,会表扬他咯!”看,当孩子考得不好的时候尽管没有批评,但是只有考的好的时候才有笑容和表扬,这传递了什么信号呢?

孩子是最好的接收器,他们对于如何得到父母的爱太在意、太敏感了,他们太清楚父母想要的是什么。就好像你公司的老板如果只给超额完成指标的人奖金,相信你自然也就知道,下个月自己该完成多少业绩了。

无条件的爱是现阶段我们可以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它虽然无形,但却可以有意识地去给,每天安排十分钟和孩子独处的时间,对孩子说一声“我爱你!”,或是给孩子一个意外的拥抱,都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对父母来说,是最特别且独一无二的。

进入学龄期后,孩子的情绪感知能力更强了,对情感表达的需求也会愈加强烈。这一阶段他们的任务就是:学习有建设性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也就是使情绪言语化。

父母需要更敏感地识别孩子的情绪,然后为他们提供一些积极的方式去释放情绪,而不是去否认或者试图压制他们,更不要因为孩子表达情绪就去以暴力回应。要知道,孩子是会从父母这里,学习到回应别人情绪的方式的。这也是他们去发展共情能力的好时机,如果你只看到孩子在发脾气,却无法看到这背后是因为:他好不容易搭起来的建筑被妈妈不小心撞到了,他因此而沮丧和愤怒,那么他以后也很难去发展出对别人的共情能力。

无论是快乐还是愤怒,我们都要鼓励孩子说出来,表达的过程,正是去疏泄的过程。恐惧也是一样,6-9岁的孩子恐惧的事物再度升级,从最早具体的事物,到抽象的不存在的物体,现在升级到了对抽象事件的恐惧。例如,害怕尝试,害怕挑战。

父母如何帮助孩子战胜这一阶段的恐惧呢?

最重要的是,父母的宽容,不仅仅是对孩子的恐惧反应宽容,也包括对自己宽容。允许自己在生活中也会有小小的失误,允许自己在尝试新事物的时候会胆怯,允许自己挑战失败后下次再来。这样的展示都会间接地帮助到孩子战胜他们的恐惧。

02

随着对情感的掌控能力的增加,学龄期孩子也可以开始具备三思而后行的能力了。这是因为他们的认知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心理操作开始着眼于抽象概念,可以在心里去做一些逻辑性的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所以当这一阶段的孩子遇到问题时,父母应该引导他们先思考,然后比较,最后再动手。

有的时候,包括我们很多成人,都会在遇到问题时依靠本能反应去解决,可是本能反应,未必就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或是最佳方式。举个例子来说,当你听到有人传播你的谣言,可能你第一反应就是去向大家澄清自己,但根据研究显示,在有关于你的谣言传播时,为自己辩白反而会加速谣言的传播,因为这会让大家觉得你很紧张别人知道了你的秘密。但这些都是需要你冷静下来,去思考了之后才会明白的道理。

书中提到:要教孩子如何去思考,而不是思考什么。

当孩子遇到一个问题时,父母的经验当然足够去帮孩子想出最好的方法。但是我们并不是要直接告诉孩子这个方法,让他们只是去思考这个方法的好处,而是要引导他们去想出很多他们认为可行的办法,哪怕这些方法里,可能也包含最糟糕的一种。有能力找出多种解决方案的孩子,在长大后面对困难的情绪掌控能力、社交能力、共情能力都会更强,相应地,他们的攻击性行为也会更少,更不容易失控。

随着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这一阶段孩子的想象游戏也又有了新的变化。

他们不再热衷于自己担当想象中的英雄和主角,而是升级成为这些角色的导演。因为导演比演员更有操控能力,他们会通过很多自己设计的想象情节,来完成自己内心对攻击性和情绪的释放。家长不要因为孩子喜欢一些含有打斗场面的动画片就过度焦虑,除非是那些含有真实杀戮的血腥场景游戏或电视,如果只是玩机器人大战,看一些英雄的动作片,那请家长不用担心,这些完全是可以接受的释放攻击性的方式。

不要以为“攻击性”就是一个负性词汇,每个人都需要有合理释放的攻击性,这样TA才可以参与到竞争之中,才能有胆量接受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只有被压抑攻击性的人,完全没有攻击性的人是不存在的。

允许孩子经历过这个阶段,才能帮助孩子更顺利地过渡到日后的社交。

03

说到社交,我们再接下来看一下,学龄期孩子的家庭和同伴关系。

进入小学后,他们的生活重心开始从家庭更多地转向学校,同伴关系对他们来说无疑会变得更为重要。

在之前的几个阶段里,我们直接或间接教给孩子的社交技能都可以在现阶段得以真正有机会去实践。他们会开始主动结交好朋友和寻觅小团体。基于认知发展的进步,他们开始不再像6岁前那样事事需要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会更多地理解他人,也开始慢慢自己摸索建立和维持友谊的方法。

家长在这一阶段更多的任务就是去理解并辅助他们。这包括理解他们交友方式和成人的区别,他们的交友具有相当明显的排他性和不稳定性;也包含我们需要辅助他们学习一些亲社会行为,比如学会同理别人,和别人分享与合作,学会解决冲突等等。

在孩子向外发展的这个阶段,家庭内在结构的稳定也是给予孩子安全感的关键。

而这一阶段中,我们会发现家庭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生活内容会和学业有关。按时完成家庭作业似乎已经成为了一项全球性的问题。不仅是中国父母,全世界的父母似乎都会在孩子完成作业这件事上,耗费很多精力。

家长需要知道,除非你的孩子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自闭谱系障碍、学习障碍等这些发育性问题,大部分孩子都可以很快通过保持规律的习惯,包括写作业的地点和时间,家庭规则的一致性,适当的激励机制等,来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完成作业,减轻父母和孩子的共同压力。当然,这并不是说有发育问题的孩子,无法养成规律的习惯,只是对于他们来说,家长可能需要花更多的耐心和时间。

除了对家庭作业的监管之外,家长也需要在这一阶段孩子的同伴压力上付出同样多的关注。

因为这一阶段的孩子会开始想要在同龄人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他们渴望自己能成为最特别或是最受欢迎的那一个。为此,他们也可能会做出一些错误的行为。比如迫于同伴压力去做一些危险的尝试,或是为了避免被别人拒绝就答应同伴的一切要求。

当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有这种错误行为的时候,往往会很生气,但真正能帮助我们保护到孩子的方式是:让孩子在不害怕会被惩罚的情况下,和我们去讨论这些事。也就是说,我们在平时就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来假设一些情况,然后让孩子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说可以问孩子:如果有别人要求你做一件不太安全的事情,你会怎么做呢?

如果孩子给出了你不想听的那个答案,也请家长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毕竟你们只是在讨论,你可以继续让他想想,如果这么做了之后,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这样苏格拉底式的提问,可以引导孩子最终得出最合适的解决方案。也可以让孩子明白:父母会用开放的态度和他们去讨论这些难题,在他们遇到同伴压力时给予他们支持、理解和保护。

04

在这一阶段中,孩子受到的同伴压力也是影响其个人成长很重要的部分。因为他们自我形象的建立,主要来自于个人成就,而个人成就又和同伴间的对比,有直接的相关。所以孩子们会为了提升自我形象,而在各个方面去努力表现。

但我们也知道每个人天赋不同,并不是你只要努力跑步了,就能跑第一。所以势必这些尝试会有碰壁,家长也不可能帮助孩子在所有的活动中,都体验到成就感。但是,父母能看到孩子的努力,并对努力的过程进行肯定和鼓励,不要只追求成败,让孩子明白过程可能比结果更为重要。

另外,孩子们也会在这一年龄段开始对自己的性别有了更多的认识。他们会开始慢慢地只爱和同性别的孩子玩,也会有很多关于性别的刻板印象。比如说一些男孩子可能会说:“女孩都是胆小鬼,和女孩玩的男孩子也都是胆小鬼!”

这是因为他们对于自己的性别认同还缺乏安全感和确认感,所以他们需要通过一些比较极端的言论或是表现来形成自我的性别认同,家长不要对此而感到焦虑,他们只是需要一些时间,用黑白分明的方式来清晰地认识性别的特质。

孩子要长大成人,除了建立良好的自我的形象之外,自主性也是一项重要的发展任务。父母也需要在这个阶段更多地放手,不要再替代孩子去解决问题,让孩子学会自己决定,自己为结果负责。这两点都很重要,自己做决定是孩子走向独立的第一步。

如果一个孩子决定今天不写作业,那么家长可以让他自己去体验一下,这种自己做主的感觉,当然,第二天他也需要为此付出代价。不要让孩子觉得父母的动力,永远是大过自己的,这样你只会培养出一个永远在为父母学习的孩子,而不是为他自己。

很多家长会让孩子做决定,但是不会让他们去承担结果。如果你总是允许孩子忽视自己的责任,那么你可能总有一天也需要为此承担相应的后果,那就是,当孩子真的需要独自面对外面的世界时,他却无法成为一个可靠可信的人,无法被这个社会所接受。

05

最后,我们来看看如何塑造6-9岁孩子的性格。

这个阶段的孩子,逐渐开始可以根据内部的判断来划分道德界限了。他们会慢慢区分,行为的意图比行为本身更能说明对错,也开始可以容纳一些对规则的变通。这是一个从他律转向自律的阶段,也是父母培养孩子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最佳时机。

他们不再只是因为害怕惩罚而去做正确的事,而是会把一些行为准则内化到心里,成为自己为人处世的标准和内在信仰。即使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做了一些不合适的事情,他们也会心生内疚和羞愧。这种自我约束的能力,也会有益于孩子未来的道德发展。

那什么是合适的事情,什么是不是合适的事情呢?

这依赖于父母每天直接或是间接传递的信息。直接的方式包括,我们需要多和孩子交流,谈谈父母自己的信念,借助生活中看到、听到的事件,和孩子讨论你所持观点的原因等等。间接的方式是指父母需要以身作则,让孩子耳濡目染地学习到什么是你自己待人接物的方式。

间接传递的方式还包括,当他们在做错事的时候,你对这些错误的反应。如果你的反应过于激烈,那么孩子可能下一次就会为了自我保护而有所隐瞒,那你就会失去和孩子好好沟通,引导他们思考的机会。

随着孩子的智能发展日益增加,他们也会开始不断试探父母的底线在哪里,这其实也是孩子探索安全感的一种方式。

如果你是我们之前说过的“权威型父母”,我想你一定知道如何给孩子设立合理的规则界限,并且温和而又坚定地执行。我们只需要明确告诉孩子,界限在哪里,以及这样设置的原因。比如说,我们家的晚餐时间是:晚上6点到7点之间,过了这个时间就不再提供晚餐了,因为我们需要收拾桌子,家里不是24小时的餐厅。

我们不需要去在规则的原因上和孩子拉扯,因为学龄期的孩子一定会有一百个理由,想要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只是在试探你定下的规则,到底是不是可以有松动。这个时候,父母需要坚定自己的语气和眼神,专注地和孩子去传达你设定的规则就可以了。

相对于人生的漫漫长河而言,9岁,才是刚刚开始。但其实这9年中孩子的情绪发展、认知发展,和个性形成或许是奠定一生的基础。

孩子虽然会在9岁之后和父母渐行渐远,但他们需要借助在这9年中汲取的营养,去面对人生更多的挑战。所以,加油吧!爸爸妈妈们!虽然这很难,但值得我们全力以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