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感】《有一种炫耀叫我的老师很严格(再忙也要读一读)》你读了吗
最近,这篇《有一种炫耀叫我的老师很严格》流传于朋友圈,很多圈友都点赞转发,有的教师朋友更是开玩笑的说,我就是那个很严格的老师,学生对我可能爱恨交加吧。
由此可见,严师出高徒这个观念,大家还是很认同的。特别是对于家长来说,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遇到一个严格的老师。对于教师来说,都以做一个严师为荣,或者把它作为职业道德的底线。
现在教师在社会上的形象,笔者个人认为不算好,有社会的推波助澜的原因,也有个别教师的胆小怕事,对家长或者社会的怨言“以怨️制怨”的原因。所以,教师群体中躺平的呀,佛系的呀,摆烂的呀,混饭吃的呀……也不足为怪。在这种背景下,要做一个严师,就有点逆水行舟的感觉了,说起自己要做个严师,心里的自豪感甚至是殉道感就潜滋暗长,这种高尚的把自己都拱得下不来台,说不定心里还很高兴呢。
做一个严师有错吗?做严师的初心都没错。在佛系老师、躺平老师增多的情况下,严师是多么的可遇不可求,家长也希望自己的孩子遇到严师。所以,严师披上了美丽动人的霞光。没有人质疑严师在教育中的实际价值。
衡量严师在教育中的实际价值的标准是什么?我们问了老师愿不愿意做严师,问了家长要不要严师,我们问学生没有呢?就像一碗我们自认为是营养餐的美食,我们没尝过,只是觉得它好,然后就一味地让孩子把它吃下?我们考虑过孩子的身体特质了吗?考虑过孩子的口味了吗?再说,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虽然缺营养,但是补充营养的方式有很多种啊,让孩子吃营养餐的方式有很多种啊?
再说,我们认为的“严师”,很多是有水分的,挤出“水分”,“严”剩下的可能就是难受吧。严师也是分境界的。
首先,搞清楚“严”字的理解。“严”只是“爱”的形式之一,但绝不是爱的全部内容,我们不要把“严”和“爱”混为一谈。其次,“严”在哪种程度才是有益于教育的“严”?“严”过头了,它还与“爱”有没有关系?学生家长是炫耀老师的“严”还是老师的“爱”?搞清楚好吧。
严师,只是老师合格境界。老师要求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是职业也是义务。至于适当多批评、惩罚,也是严的具体形式。但是,如果惩罚学生长时间站着上课,抄写几百上千篇的无意义的东西,一味地责骂辱骂,甚至动手打人……这些行为不管披上多层爱的外衣,也很难让人触摸到爱的内核,如果你非要说这些行为里有爱的话,我也觉得这种爱只是一个铁核桃,爱的核仁只是看得见吃不着,即使吃起来也卡牙。所以,严师只是保证了核桃的品种而已,但绝对不是优良品种。难道我们吃了个铁核桃,还满嘴的硬壳渣子,就到处嚷嚷自己吃了一个优良品种的核桃,美味得很?是不是有点自欺欺人呢?
仁师,才是教师最高境界。这样的老师,兼具严师适当的严,又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爱。就像吃了一个核桃,虽然有壳到不硬,更不影响人们品尝核桃仁的口感,给人印象深刻不是核桃壳有多硬,而是核桃仁多大多香。严师与此相反,壳太硬了,等把壳处理完,连吃核桃仁的兴致都没有了,哪怕是这个味道美得无法言语,因为壳已经消耗掉了太多的能量了。再说,孩子嘛,哪里就那么容易撇清“严”的外壳,专门品尝“爱”的美味了,大多数还不是打碎壳一起往下咽,满嘴不适,还笑着好吃。我们也太为难孩子了吧。
所以,严师是合格而已,不是什么高级的东西,如果严过头了,就更谈不上价值了。时代在发展,装爱这道美味的盘子,可不要只盯住“严”哦。仁师,才是与时俱进的职业目标,它兼具“严师”的责任感,更是具有关照人的心里温柔,这就是更高级的让人触摸得到爱。
不要抱怨现在孩子心理脆弱,现代社会信息量很大,小小年纪的他们根本没有能力来处理,小小的心理就要承受许多自己解决得了的解决不了的问题,于是他们心理的触角就细腻得多,这是时代特征,他们也无法改变,就像成人无法阻止网瘾对孩子的攻击一样,这种无力感和孩子的无力感本质上是一样的。
既然大人和孩子都有无力感,面对生活(教育不是教知识,更多的是培养生活态度)的时候,我们严的时候,把爱放在更容易拿到的地方,又怎么不可以呢。
我有一个严师,是不值得炫耀的。值得炫耀的是,我有一个懂得如何爱我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