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笔记标签

印象笔记系统搭建-复盘篇

2020-04-07  本文已影响0人  随云说

发现问题

现在获取学习资源的方式越来越便捷,对信息的存储也越来越容易,微信里的收藏功能、电子笔记本的存储……刚开始是沉醉于拼命地保存自认为有价值的信息,也曾感到无比地充实,但随着后期存储容量的无限膨胀,越到最后越凌乱,想从中搜寻所需的信息更是犹如大海捞针。

刚与印象笔记的相识,对它的认识也就停留在笔记本的建立,遇到一个新的知识、一个新的想法、一本阅读的书……都是简单粗暴地按照原来的传统的思维模式建立起一个笔记本,刚开始信息量不大的时候,自己是能凭感觉定位到自己想要的信息,但随着后期信息流的大量涌入,又会发现自己陷入了这个熟悉且陌生的‘死胡同’,当初遇到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只是从一个坑出来然后挖坑继续往下掉。

这个‘死胡同’无疑暴露出来相同的问题是:不能有效地调用自己想要的信息。

若是能在存储的信息流中能像Google那般快速检索、调用信息,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么?

相遇欢喜特训营

欢喜特训营的两大特色:打造私人Google、搭建写作系统。而这正是我所需要的,所学即所用,直接上手。

堆积起来的信息,堆积的不仅是噪音,更多的是焦虑,看着成百上千条信息躺在那,看着自己辛辛苦苦努力下来的成果,而自己却无从下手,更没有点进去的信心,这无疑是人生最大的无奈,于是产生了无法摆脱的焦虑。

网上曾流行的一句话:‘焦虑不是外部所施加的,更多的是自己主动贩卖、被动堆积起来的’面对着堆积起来的信息,此刻的茫然不知所措,用在这里一点都不为过。

立足基本原理

好的东西直接挪用就是最好的学习方式。立足4*5原理、数字编码出发,就是快速入门之道。

4*5原理:处理的模块不超过4组、5层,这符合大脑的认知原理。

首先从笔记本入手,由笔记本建立起来的笔记本组,完成不超过4组的创建流程。再配合上知识的创作流,我的创建流程是这样的:「收集-输入-输出-归档」

于是,对信息的加工流程有了这样的对应:

「待处理-收集箱」

「处理中-输入」

「处理后-输出」/「项目处理-归档」

这让信息的处理过程更加地简洁,同时最大的好处是聚焦注意力,快速定位于自己所需信息的那一栏目。

为何「输入栏」要单独做个笔记本组?输入栏为何要这样安排?

1 - 罗列在输入栏这个笔记本组里面的笔记本能有效地提醒自己待完成的学习,进行输入时,一目了然,更方便进行存储和梳理。

2 - 在输入栏中,完成对知识的加工过程,结合「见感思行」卡片进行输出,最终沉淀在31-蓄水池中。

3 - 对于需再次加工或有产生连接的知识放入20-待创作中,回炉重造,完成对知识进一步的加工内化过程。

4 - 笔记本的排列顺序主要按照事项的所需完成时间长短进行,同时适当地配合重要程度。

下面进入印象笔记的核心:标签

打磨标签体系,而建立标签的核心是:不重复、不遗漏。

从欢喜老师那里‘借来’的写作标签,先保证不重复、不遗漏,然后稍作整理出有自己特色的写作标签特色,从而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脉络的再梳理。

对非虚构类文章,统一用:「102-写作-……」,随后在补充非虚构类文章的要素。

对虚构类文章,统一用:「102-写作库-……」,随后在补充虚构类文章的要素。

PS:标签选择按名称排序,一目了然。

若探索的领域不是自己所熟悉的,可借助5W1H进行思考,进行梳理。

What - 我真正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Why - 我为什么需要解决这个问题?

Where - 这个问题可以从哪里入手?哪里可以找到答案?

Who - 这个问题可以求助谁?对谁的影响最大?

How - 有什么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吗?

于是对于投资领域,借助5W1H自问自答:

1 - 如何更好的进行投资?坚持的原则是什么?

2 - 为什么要学投资?投资的作用、价值在哪里?

3 - 从哪里开始学投资?书籍?讲座?

4 - 投资领域的大咖有哪些?从投资领域大咖那里可学到什么?投资领域大咖的建议是什么?

5 - 如何践行投资?投资的方法有哪些?

于是,与之对应的标签就这样形成了:

标签的特征是:一对多,即一条笔记可建立多个标签。这样做的目的是:多搜索,尤其是面对着浩如烟海的信息,快速而精准地调用出所需的信息,此乃是标签的强大之处。

打磨的是标签体系,内化的是标签意识,阅读信息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为它们打上标签,让知识沉淀下来,而后期地聚焦搜索、快速调用,这能让知识与知识产生有效地联系,从而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最后一环:标题

标题是对文章信息的提炼,是对信息的精简、浓缩,同时必须遵循一条笔记一个关键词。

标题的最终目的也是服务于搜索,所以一个标题的建立也是在为后期统一的管理和调用服务,不能只是随心所欲地拟定一个标题而已。

可学习借鉴的三大标题方式:

「人物-名字-关键词」

「故事-关键词」

「关键词-时间」

从而一套属于自己的私人Google的定位搜索方案就建立起来了:

定位 - 笔记本组

细化分类 - 标签

更细化分类 - 标题

而建立这套搜索方案的核心目的是:更方便地直接找出我们想要的笔记。

写作的复利效应

知识卡片

写作是一件能有产出的劳作,只要去写就会有产出,而想要产生复利,就必须搭建起一个系统。而一张张知识卡片的创建是搭建这个写作系统的重要基石。

知识卡片的创作流程是基于「见感思行」。何为见感思行?

见:用自己的话提炼、压缩、归纳所看到的现象或是信息。(刚开始可做简单的摘录,同时注明出处,但后面尽量要用自己的话去概括)

感:结合自身的感受讲清楚这个知识点;与之相似的、相反的感受;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思:寻求知识间的联系;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要将它们串联起来,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

行:知识最终内化的过程;认知、行为发生了哪些改变,同时如何更好地去行动、去思考)

一堆砖头堆在那,永远成不了一座高楼。与之相对的,一堆信息放在那,除了能享受‘堆积’的快感之外,得不到任何有价值的知识。

知识卡片,解决的是以前搜集来的信息感觉将来可能有用但实际上从来没有用到的困境,这是经过自己加工处理过的知识,属于自己的知识净资产,是能随时可调用的知识资产。

大多数时间,人们阅读都会有一种虚假的流畅感,你可能会听到、会看到,但不会真正的注意到也不会听进去。---教授法利亚.萨那

这不是真正的阅读,而是为了获得一种瞬时体验,让自己感觉学了一些东西。阅读时的快感是没有任何产出的,而知识卡片能让所阅所学有效地沉淀下来,这要追求的是创意密度和质量的提高。

在读一本书的过程中,脑海中会闪现出多个灵感,每当灵感冒出来的时候,我们就需要对其深加工、精简化地沉淀下来,最后等到这一本书读完后,说这本书好,因为我们已经把精华灵感全部沉淀下来,真正有了‘阅读的痕迹’,这样的知识沉淀一旦多了起来,就能开始一点点地产生连接,使知识能得到内化和升华,最终就能迸发出无穷的力量。

时光沉淀机

‘你想要活得精彩,你必须扬帆起航;但想要活得精彩,你必须不停地回顾人生。’--索伦.克尔凯郭尔

用文字把以前走过的时光沉淀下来,沉淀到印象笔记,建立「晨夕日记」笔记本,是不停地回顾人生的最好方式。

我们都听说过柳比歇夫‘时间统计法’,他从1916年开始写日记,而且是每天都要记录下来,自己每天做了什么事情,花了多长时间,56年从未间断。

他要建立一个时间的城堡,他面对的是深渊一样的黑洞,这个黑洞在把你的价值和财富不停地吸过去,如果你没有这样做,你会觉得自己的生命不断地被侵蚀而无法捕捉。

所以我们也要尝试去告别一切伪意义的事情,避免自己的生命被吞噬。就像道路上的水泥格子是为了避免滑坡,建立的‘时光沉淀机’就是在 避免生命的滑坡 。

仅是看看目录,就有一种莫名的成就感。(未整理完毕,待续……)

这不是结束,甚至不是结束的开始,而可能是开始的结束。--- 丘吉尔

搭建私人Google与写作系统就像是建起一座高楼大厦的地基一样,这需要我们集中些时间、精力去把它打得更加牢固,28天的特训营也仅是个开始,引领着我们进入一个全新的大陆,未来的路还是需要自己来探索的,路还很长,相信也会更加美好。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