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中的悖论

2024-03-28  本文已影响0人  野芽
我的目标不是帮你消除症状,我的工作是支撑你去听见你自己。

来访在心理咨询中常见的一个问题是,我是什么病,严重吗?能不能针对我的问题给我一些建议。不同的咨询师在这个问题的回应上可能会有所不同,有一些咨询师会觉得来访既然来了,花钱了,肯定要给一些确定的东西,要跟来访说一些能够让他稳下来的东西。

《倾听时刻》中有一段关于精神分析实践的描述,特别好,它说:“精神分析实践是一种悖论,一方面来访想借助精神分析解决具体问题,但是将来访带到精神分析室的核心却不是这个具体问题。”
如果太过紧急地要求咨询有一个结果,如果过多地期待心理咨询要有很多含义,这会约束真正的咨询工作的展开,这种约束性的现实要求,就离开了症状所指示的分析工作该去做的事。就像失眠、恐惧、抑郁、痛苦、被抛弃感,无力,如果我们的目标是解决这些具体的症状,那么我们达成目标的手段就是放弃追求痊愈,恰恰放弃关注这个具体的目标,反而有可能让症状消失。

这里有一个案例,一个小女孩从4岁半起就不能离开成人一个人待在房间里。房间门没有大开时她也无法入睡。相对黑暗,她更害怕孤独。6岁半左右,当这些症状让家庭生活变得困难时,小女孩被送到了儿童精神科医生那里接受了行为治疗。行为治疗让她在那里学着独自待在一个房间,时间越来越长,甚至房子里可以再有一只猫。她还在一个小本子中画了一些十字记号来记录自己的进步。结果挺令人满意的,小女孩可以接受孤独了,睡觉时,房门也只要虚掩着就可以了。但是小女孩遇到了另一个困难,就是她没有办法坐电梯。行为治疗强迫她去尝试,但是什么都没能改变。

这也是我常常说的,如果我们的目标仅仅是症状消失,也许这个症状好了,就会有另一个症状出现,因为潜意识真正要表达的内容没有被听见,所以你的言说是最重要的,当你去言说你的痛苦,也许我们就有机会真正地听见痛苦的背后,症状真正想表达的东西是什么,而当那个很深的东西被听见时,也许小姑娘就不再害怕坐电梯,也不会无法忍受一个人在房间里待着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