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森林》:日子要慢慢过,人生要慢慢来
日本电影《小森林》讲的是一位叫市子的女孩因为迷茫从大城市逃回了从小生活的地方,一个叫小森的东北山村。
她在空气湿热得仿佛像湿衬衫捂住了口鼻的夏天生暖炉去湿气,顺带在暖炉里烤个面包;春天,可以随手掐一把蕨菜回去清炒或者凉拌;秋天的板栗可以去壳生吃也可以放糖加救炖煮,满口津香;冬天只要铲掉门前的白雪,大可叫上三五好友或者隔壁邻居,闲话家常。
那里有稻田菜地,大山和小溪,生活着的人家春种秋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
这一切不禁让我觉得高度的人类文明,让人变得不再像一个“人”。高度的人类文明总是让人去抛弃、抑制人的自然属性,去追求成为一件合格的产品,追求不知道是谁定义的幸福。
各种对标准的定义出现,让人变得莫名焦虑。你必须要有好的学习成绩、考上好的大学,找到好的工作,三十岁之前要工作稳定,结婚生子,有房有车,最好还要长得赏心悦目等等。
拥有了这一切,你才是人人羡慕认可的对象,或者说是一件合格的产品。
可什么时候作为一个人,必须要达到这些标准才算一个合格的人了?
我们如果看到一只松鼠,我们就会觉得那就是一只正常的松鼠,你并不会给它加诸其他标准才会将它定义为一只合格的松鼠,它只要在那好好活着,它就是一只正常松鼠。
《人类简史》里说:“人类种族幸福感最强的时代是采集时代,那时候人们每天只需要工作三小时满足生活所需,其余的时间或闲话家常,或嬉戏玩耍。人类按四季时节迁徙,吃五谷杂粮,四时果蔬,身体健康,平均寿命能达到六十岁以上。但是这一切在农耕时代出现终结了,人们发现有稳定的粮食来源,开始择地而居,繁衍越来越多的后代,但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口需要越来越多的粮食,于是劳作时间增长,圈养更多动物,恶性循环,接触更多的动物,也让人类更容易生病。到了现代,人类种群的数量拥有了一个庞大的数字,但是种族的幸福感却远远低于采集时代,或者说人类文明为了繁衍更多的后代,牺牲掉了种族的幸福感。”
从前也是一天有24小时,时钟从1走到12,再循环往复。那时候你从不觉得赶,不觉得急,日复一日,吃饭睡觉,慢慢长大。
可现在你数着手机上的数字,从1走到12,再从12走到1。有时候彻夜不睡,有时候又好像刚睡了就要起来。
你一直着急,忘了过日子是怎么回事,原本我们只需要吃好每一顿饭,睡好每一天的觉。
最后发现,好好睡觉都变成了心愿。
这些从什么时候开始变了呢,所有人都说我们要追求美好的生活,可是美好的生活却总也追不上,到底是谁定义了我们的美好生活。
人从自然中来,也该归于自然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自然生长,花会成为花,树会成为树。
这就是人生的意义,人生本没有意义,但是总有人想要给它定义意义,可其实它唯一的意义就是好好活着,过完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