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书~提升思想深度读书方法

读研三年读了200多本经典专著,读书带给了我什么?

2016-11-06  本文已影响8721人  柯锦川

刚刚开始我看书和选择书时,其实挺随意,哪本书比较流行或者名声大,就看哪本书。大学时读书好像挺认真的样子,课余时间也看了一些书,直到我毕业后进入到研究生的学习。那时的自己还处于比较懵懂的状态,对自己不了解,外界的声音很轻易地扰乱我的心智。

研一刚开学没多久,我的导师让我列了一个大学时读过的书目清单,当我交给他时心中还有一丝丝小小的得意,心想我看过的书比其他的同学多呢,但他看完我的读书清单后,我清楚地记得那时他对我看过的书的唯一评价是“看的都是些小女人的书”。听到这个评语时我其实很迷惑,上面不是也有一些名著,还有一些文家大家吗,怎么可以说是“小女人的书”?

后来,我知道了,那些我读过的书,很多都是心血来潮时读一本,并没有什么系统与逻辑性,更多的是缺乏“思想”。

那时我最开始接触的是哲学,导师给我们列了一个清单,那些书里写着欧洲古代的哲学家以及他们的一些思想,柏拉图、奥古斯丁、泰勒斯等等,说实话翻译的那些汉字都看得懂,但是汉字连成句子根本不懂在讲什么。读起来很头疼,但还是会以“读书不求甚解”来宽慰自己。即便这样,我还是会在看完之后,写下读书笔记,也时常与老师讨论,慢慢形成一些好的读书习惯。在读书这方面,我真的很感谢我的导师带领我走进了思想的殿堂

那时的读书,是真的沉下心在读,不像现在的速读或拆书,翻开书从第一页读起,没有看完最后一页、最后一个句号,都不算读完一本书。

有一段时间,我真的做到了,一天读完一本书,一天看完一部电影。白天待在图书馆尽力专注看完一本书,晚上回宿舍看一部电影。因为每天不断地保持着读书的频率,所以看书会快很多。特别是看多了理论书,换一本易读的书,阅读速度会更快。有时一天里,看的书和电影都很好,便觉得这一天赚了一样。

记得写完毕业论文初稿的那个冬夜的凌晨,写完论文的最后一个字、最后一个句号时,对着当时摆满书本的书桌拍了一张照,所有的努力都汇聚在了那几万多字的论文里。而它更多的是渗透进了我的血液里,成为了照亮我前方的路程,只是当时我还没有感受到,因为读书是一个长期反馈的过程。

写完论文的凌晨书桌

我现在的写作也不怕没有灵感,因为有所积累,又很热爱生活,灵感有时多得来不及记下。灵感很多,在于平常有所思考、有所记录,所以容易触及共鸣,只是写作速度永远赶不上。**谢谢那时的自己,才可使现在的我作为一个写作者,不惧没有灵感,才可像现在这样十年积累,厚积薄发。 **

有时想想,再也不会像那个时候的自己,每天可以平静愉悦地抱着书,去图书馆和教室看那么多看起来很难懂的书了。你读了那么多畅销书和爱情小说,什么时候可以安静下来读一本严肃的专著呢?比如那些很出名的书,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帕斯卡尔《思想录》、施韦泽的《敬畏生命》、弗罗姆的《爱的艺术》……不翻开来看看那些被历史淘汰过而存在的智慧,真的挺遗憾的。

那些岁月里,别人在忙着赚钱,而我在忙着看书,读书是不是真的那么无用呢?当然不是,它就像生命的修剪刀一样,不那样突显它的作用,而是日复一日默默地在雕塑着我的灵魂和认知,悄悄为我筑起生命的桥梁。

现在回头想想,读书到底带给了我什么,对我现在有什么影响?

1.摆脱了过去文学式的忧伤

其实,过去我对写作是有误解的,以为热爱写作的人是多愁善感的。很多诗词歌赋、散文小说表达的都是伤感的情绪,中学时代我很喜欢李清照的词,觉得忧郁是一种美感。加上中学时代背负着升学压力,父母、同学之间时时刻刻成绩的比较,那时的我表现出来的更多是敏感多疑。高中时体弱多病,也被熟悉的同学戏称为“现代林黛玉”,当时我内心好像还比较喜欢这个称号。

读研伊始,面对离家的孤独,感情离去的伤痛,按照这个逻辑发展,今后的人生我应该越来越林黛玉才是。的确伤感过很久,省略掉很多的慌张无助,但还好阅读治愈了我。

清晰地记得那个冬天暖阳的午后,阳光一寸一寸移动在我的身体上,坐在教室里的我翻开书的第一页,上面一行写着:“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没有遇到过先哲的灵魂人生,是不完美的人生。尼采就是一个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需要遇到的灵魂。”

后来,我在书中遇到越来越多那些先哲高尚的灵魂。原来可以有那么多的角度来看问题,原来世界对他们来说,有那么多的说法,原来活着也可以这么深刻而有趣。在书中我为自己的脆弱感到抱歉,为自己的忧郁感到惭愧。在那些痛苦的过程里,通过与书的链接,我通达了很多,现在看看以前大学时写的文章,不免觉得幼稚了许多。

不知你注意到了没有,我写的文章,现在很少有伤春悲秋、多情自扰,更多的是一种理解与领悟。对这个艰难社会的一种理解,对复杂问题慢慢的领悟,对这个世界的深情,这些也许都和那些读过的书有着深厚的关系。

梁文道说:“读书到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对这句话亲身体验、感同身受。如果你读书到最后,还是一枚愤青,或是变得孤僻,我想也许你可能误解了阅读的深情。

2.认识自己,自我意识的觉醒

以前跟随着大众的脚步,只知道读书,读书是为了考上更好的学校,然后找到更好的工作。哪里想过什么自我,包括读大学时也还是懵懵懂懂的晚熟。一直以来,我好像就是那位没有主见的女同学,高中时拿不定的主意总找同学问,甚至会因为开水瓶破了这点小事,去抱着好朋友痛哭。

那些安静又美好的日子里,我在书上看到了刻在希腊德尔斐神庙上的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然后看到了许多哲学家关于认识自己的观点。有人问早期的哲学家泰勒斯什么是最困难的事,他说认识你自己,而又被问什么是最容易的事时,他说给别人提意见。也有人问斯多噶派创始人芝诺:“谁是你的朋友?”他回答:“另一个自我”;就连苏格拉底,当他领悟到那句箴言,认识自己的结果是知道自己一无所知后,为此还受到了德尔斐神谕的最高赞扬。

慢慢地,我也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何为自我?

“认识你自己”就是认识自己的灵魂,是那种你之所以成为你自己的东西。给别人提意见的人比比皆是,而自知者甚少。那时我还是一位连与自己相处都处理不好的人,情绪低落又优柔寡断,一点都不是让人喜欢的自己。

渐渐有了“我”的概念后,我会时常关照自己的内心,遇到问题时反省思考,遇到难过时与自己好好相处,不再那么慌乱,不再那么依赖他人,也不再是什么都拿不定主意的小女生,开始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并会执着地去追寻。和之前脆弱又敏感的我相比,我能慢慢感受到这种变化,这对于我来说像是一次新生。

我是一个思想很晚熟的孩子,什么都不懂时,为父母而活,为成绩而活,为升学而活,为爱过的人而活。可是突然有一天,在那些忧伤孤独的探索中,我散落在各地的灵魂碎片,突然毫无征兆地像合体一样回归于我身体。当我心中第一次真正有“自我”这个概念时,我是多么感动与感激,这个世界上真的从来没有任何人告诉过我,什么是自我,以及成为自己、活出自己的重要性。

头顶上一直幽暗的天空,突然一下子晴朗了。那时我二十岁刚出头,我开始明白: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不仅要为爱的人而活,我也要为自己而活。

其实我也知道,中国的很多家长是有些害怕孩子的独立与自我,觉得他们好像不再时时刻刻需要自己,觉得他们不再听话,这种担心其实是多余的,生命里谁都可以缺席但家人始终是第一。一个人的自我意识真的要趁早教他们,让他们学着找到自己的特质和方向,早点学会独立行走,成为自己,不然当他们独自站立在远方的沙场,真的会显得落魄又无助。

3.内圣,与世界和解,更加自信

看心理学家阿德勒的书时,对他的一句话印象极其深刻,他说:“人不为事物所惑,而是被我们对世界的想法所惑。”将这句话记在心里头之后,慢慢地更加豁然开朗。

我们常常想不通很多事,常常对很多事情动怒,其实是被我们自己的想法所迷惑了。万事万物都是我们心灵的折射,我们以怎样的态度去看待一件客观事物,不同的人就会拥有不同的情绪。只有你想通了一些事情,你才不会被自己的心智所迷惑,你才能拥有简单的快乐。

现在想想,是不是你常常被你对世界的看法扰乱情绪?

那时我拥有很多负面的情绪,为什么受伤的人是我,为什么世界这么不友善,为什么他们这么现实……?自己都处理不好情绪,还怎么拥有快乐的心情。在那段期间,爱思考也想通了很多事,不再苦苦地为难自己,每一次都会好好地与坏情绪相处,并且想通,进而和解。以前觉得自己是隐居,后来打开心门,与世界链接,自己的认知发生改变时,看待世界的角度都变得不一样了。

这就是我提出的“和解”概念,与自己和解,与世界和解,才能拥抱这个美好的世界。我的写作主题《给不完美世界的情书》,不断地完善自己,与自己和解,与世界和解,写积极的文,成为更好的人。我将这些领悟与和解写进了文章里,所以算不上什么鸡汤,都是亲身经历之后深刻的领悟。如果你刚好和曾经的我一样有很多的迷惑,那就跟我一起完善自我吧。

我现在做的这些,很多都是读书带给我的。人生而不完美,读书的那三年,我与孤独、寂寞无聊和解了,我的生命字典里从此没有了“寂寞”这些字眼。
我也有过孤独,有过迷茫,有过挫折,有过痛苦,但我相继努力地在跟不同的痛苦情绪和解:与挫折和解,因为想通挫折和痛苦是生活的一部分;和迷茫和解,因为找到了自己;与岁月和解,因为岁月给予我以智慧……我现在还是时常会有坏的情绪困扰我,但相信我还会不断地与之和解。.

庄子所说的“内圣外王”,而我这个过程就是“内圣”,在该急躁的年龄里,静静地丰满自己的思想与性格,修身养性,给自己一个修行的过程。修好内心,拥有稳定的情绪,坚定的信念,才能在未来的路上走得更远。

4.学会从多个角度看问题,心境的开阔与坦然

读书,让我消融了自己的忧愁,坚韧了我的信念,了解了自己,拥有良好心态,毕业走进社会的那刻,好像可以坚定地抵抗未来即将要来的一切磨难。

正因为这样,我在毕业找工作时那个人人都比较迷茫的阶段,站在路灯下跟同学打着球,然后竟然大言不惭地对她说:“虽然我现在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但是感觉已经成功了一半。”

毕业工作后,因为心态的不一样,所以我会很爱我的学生,他们犯的错误,我不会那么轻而易举生气和发怒,而会耐心地引导,耐心而快乐地看着他们身上日渐美好的改变。

生活上也不会轻易动怒,因为很多事在我心中,的确是小事,我的孩子们看到的大多是那个认真而又总带着微笑跟他们相处的柯老师。虽然做着同样的职业,但我能感受到自己独特的部分。

对照整个社会的节奏,我虽然落后了不少,也没那么着急,但也从不停止努力。我现在对生活依然兴趣盎然,有挫折也不低头,也误解也不害怕,有痛苦也可忍受,有信念也会执着。

虽然看过的书,很多我已经忘记了,但是渐渐地我看到了自己身上的许多改变,也有自己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格调。

读书已成为一种习惯,现在如果有大段时间没有看书的话,会自觉身体缺乏营养。看书将会在我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伴随着。

一个人无论走到哪里,其实身上都有一个自己的世界。而我也会真切地感受到,在我的世界里一定藏着我看过的书、走过的路、珍爱过的人。

附部分书单

![](http://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1789857-7191f6b222ab0aee.pn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1240)

【给不完美世界的情书】第三十四封,写给读书。
欢迎关注,欢迎留言,让我听听你们对读书的看法。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