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兴起--易中天》读后感
易中天湖南长沙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后在厦门大学中文系任教。2015年4月声明已经退休。易中天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研究,著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等著作。
2005年央视《百家讲坛》“开坛论道”的学者,2006年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汉代风云人物》、《易中天品三国》。2008年主讲《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2013年宣布写作36卷本《易中天中华史》,2013年12月5日,荣获第八届作家富豪榜最佳历史书。将学问与财富结合的较好,也是一些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的实践者。
佛教进入中原是汉代的事情,但是一直水土不服,南北朝兴起也是经济原因参与,自从隋炀帝打通南北大运河,佛教也逐步建立稳固的地位。
事实上,禅宗在中国佛教的宗派,印度佛教并没有类似的主张。禅(Dhyana)的本义是净虑,与定(Samadhi,专注)合为禅定。禅宗也算是佛教的一个主要的奇葩,就如同藏传佛教,影响力有着固定的范围,与佛教相比还有着本土的特色。
净土宗和禅宗都是中国佛教的宗派,也都是中国人最喜欢的宗派。
净土宗的最受欢迎之处,是道理通俗易懂,方法简单易行。不同的是,知识界对禅宗情有独钟,一般民众则多修净土。禅宗中又分南北,南宗和北宗比较起来,南宗的优越性,在主张顿悟。顿悟和渐悟,是南北宗的根本分歧所在。简单地说,即神秀主张“渐入佳境”,惠能主张“立地成佛”。
禅宗最大的正面意义,是丰富了中华智慧的宝库。他们强调的顿悟成佛,以及留下的机锋公案,都提供了一种看待问题的新方法和信视角,即不要执着,不要拘泥。这就在老子的反向思维和庄子诗性思维基础上又进了一步。禅宗在理论与形式上参照杂糅道家的虚无和辩证,对于自我与自然有着深度的思考和解释。中国的士大夫也参与了禅宗的创建与形成,让禅宗成为中国人自己的宗教表现形式之一。
易中天讲座时通俗易懂,情绪饱满,声情并茂。通过易中天的解读对禅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推荐喜马拉雅FM上连载的易中天说禅,里面难得有易中天的唱禅,讲述禅宗的发展,也纠正了我原来读的错字,禅宗是佛学中国化较好的一次宗教变革,给予士大夫阶层另一个精神世界。中国的禅宗是士大夫和高僧的自我修行的佛教,故事都是引申于哲理,类似于道家和玄学的结合体。
禅宗的主张是顿悟成佛,那又何必要什么逻辑推理?因明背后的科学精神也被拒之门外。
事实上遍检禅宗的公案和机锋,你会发现
那更多的是抖机灵,而非爱智慧。
要知道,智慧和爱智慧可是两回事。没有希腊人那样对智慧的爱,最后就只会剩下文字游戏和耍嘴皮子。这就是中国文化特性的另一种表现,也是辩论技巧的小演绎佛法无边的大,外界的聪明包裹着内在的智慧。
薄薄的小书把佛教、禅宗、儒学以及伊斯兰教基督教的联系和对比讲得挺清楚,也是对各个宗教进行比较和联系。也是在世界的视角讲述各大宗教的发展过程。对于建立世界维度下对于禅宗的思考有着引导和指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