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方法......
书名:《学习的方法:一位诺贝尔获得者的人生忠告》
作者:圣地亚哥•拉蒙
所有科学研究都包括三个连续的阶段:观察和实验、假设(或推测)、证明。有时这种调查过程不是根据个人的观察,而是基于一种植根于批判的感觉——一种先验的对某个普遍适用的信条的排斥。不过,显然这种感觉通常以个人观察的结果为基础,无论这种观察的主题或者材料对于要解决的问题来说有多么肤浅。
人的思维基于感觉器官对现象的感知而产生。当把思维能力运用到单纯的观察、描述、比较以及根据分析和辨别进行分类等简单的行为中,你会发现这些做法的效率提高了,并且变得十分有用。
接下来,通过归纳的方式,你就会逐渐地总结出有关事物的深层原因和经验法则的知识。另一个显而易见却值得重申的常识是,科学无法解释事物的终极原因。换言之,我们永远无法借助科学去理解隐藏在宇宙万物表象背后的那个绝对基础。就像克劳德·贝尔纳(Claude Bernard)所说的那样,研究者无法超越现象。
对于观察到的各种变化,他们的任务仅限于解释“怎样”,而无须阐明“为什么”。这在哲学家看来,只能算得上是比较初级的目标。尽管如此,实现这个目标已经构成了艰难的挑战。掌握了某种现象产生的条件,我们就有可能创造条件激发这种现象,或者撤除相应的条件,不让这个现象发生,进而通过这种人为的控制为人类造福。我们能够从对现象的掌握中获得预见和行动的能力。
决定论的产生及其包含的种种限定,可能使哲学在人们眼中变成一门专横独断的学问。尽管如此,没有人否认在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物学——中,这种理论是一件十分有用的工具,可以使我们避免生来就有的那种希望找到某些万金油般的普遍法则,用它来解释整个宇宙的倾向。人们认为这些法则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就像一颗种子,包含了一切在未来长成完美大树的必备因素。
有些哲学家经常把这种想当然的观点拿到生物学的领域误导别人,殊不知它不仅没有丝毫生命力,而且只是语言上的假设,缺乏必要的现实依据,充其量只能简单作为一种具备某些可取之处的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