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子》笔记
初识老子
记得高中政治课上,讲哲学内容时,提到了哲学分为唯心和唯物主义两派。
老师讲,唯心主义认为物质是由意志决定的,并举了个例子来说明:“当你在十字路口前,心里想着它是绿灯,它就能是绿灯吗?”
这种想法实在是不可理喻。我想,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不会有这种想法吧,那些青史留名哲学家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呢?抱着满腹的疑惑,我很想让政治老师从唯心的角度来讲一讲,让我相信意志可以决定物质。毕竟那些大哲学这么说,肯定也有他们的道理。
但是我还是没有就这个问题向老师深究,因为我感觉即便问了,也不会得到什么有价值的解释。
后来我还是难以抑制心中的好奇从书店买了一本《老子》,因为书上说老子是属于唯心主义的。政治老师看到了我桌子上放着的《老子》,说了一句:“你要是能看懂这本书,你就可以当我的老师了。”老师的这番话反而又使我陷入更大的疑惑之中,我还以为这些是被历史所抛弃的文化糟粕。
我也不知抱着什么样的心情翻开书,看了几页,一脸懵逼,完全搞不明白老子在说啥。
青春期有太多的迷茫,这么一点小疑惑很快就被忽略过去,埋在思想的最深处。从来都没有想过,后来它竟然还会生根发芽,长成一颗参天大树。因为长期被遗忘在角落,当我突然看到它时,还以为它是一夜之间突然长出来的。
生命的本质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
这个世界的模样取决于你看待他的目光——这不是什么艺术化的修辞或比喻,而是一种对于客观事实的表述,是现代量子力学的一种观点。
若干年后,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在尝试着构思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作为世界的“创造者”,我需要知道这个世界每一时每一刻都发生了什么,接下来会怎么发展,为什么会这样。正当我的肉体在现实世界中踱着步子,灵魂在我所创造的世界巡视的时候,脑海中突然灵光闪现,心中一片空明。
看着天空中飘荡的白云,地上卧着的一只小黄狗,青青的小草,斑驳的砖墙……我感觉到了,在一切的一切背后,都遵循着一种相同的法则。从生命的脉动到机器的轰鸣,从无言的天空到汹涌的海洋,从凶猛的老虎到温驯的绵羊,从渺小的蚂蚁到高贵的人类,乃至于时间、空间、宇宙,一切的一切,无不受这一法则的支配。
小狗的活泼好动,老狗沉稳安静;人小的时候也是活力无限,成年后就变得稳重安宁;我们所身处的宇宙也是如此,他现在稳定而平静,在它诞生之初也是异常暴烈躁动。“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这难道是巧合吗?还是一种必然呢?
一切事物都沿着一种必然的规律变化着——从兴盛走向衰败,然后终结。佛家说,成住坏空。
这是一个多么显而易见的事实,然而直到那一刻,我才突然意识到这一点。那些自以为知道的,直到有一天真正知道了以后,才知道以前并不知道。你与全人类、天空、大地,本是一体,同呼吸,共命运。
看着周围的一切,我仿佛是第一次见到这个世界。
收回心神以后,我想起了中国曾经有一位古人给这一法则取了个名字,这个名字的确不好取——强字之曰“道”。
此时再读《老子》,终于少了些现代人的傲慢,更多的是一种敬畏。几天时间里反复阅读了数遍之后,轻轻合上书,心中唯余沉默。
《老子》是“不可理解”的,可以读也可以不读,顺其自然是最好,到了该读的时候,作为炎黄子孙,是一定会拿起来读一读的。可以死记硬背,但切忌强行理解。就像金庸小说中的逍遥派高深心法一样,心智不够成熟时,反而会扰乱自己的心神,有害无益。
老子并不想讲述任何为人处事的智慧,他所讲的是关于世间一切的本源与真相。在这一宏大的问题面前,语言是如此的苍白无力。老子于我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呢?除了少许的点拨启示之外,更多的是一种慰藉吧,他让我知道,我并非孤身一人。
不读《老子》也同样可以认识大道,《老子》一书可以看作是自然的注解,真正的道还是要去自然中寻找。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之,若是而已。”
正文
0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道是可以阐述解说的,但能够表述出来的并不是永恒的“大道”;世间万物都是可以命名的,但并不能指代他们永恒不变的本质。
无,可以用来称呼天地的初始;有,可以用来称呼万物的本源。
所以常常保持无知无欲的状态,以体察天地大道的精深微妙;常常以有知有欲的状态,来感受世间万物显现出来的表象。
这两者,出于同源而名字各异,都可谓玄妙,玄之又玄,正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源。
笔记:
道是什么?道就是科学所追寻的万物理论;道就是佛家说的顿悟、菩提;道是基督教所说的天堂;道是所有人都在追寻的人生意义。“上帝”、“生活”、“真理”、“道”,它们都是同一事物的不同名字。
所谓“得道”,与其说是一种智慧,不如说是一种体验。“得道”者,只是得到了一份淡定从容地面对世间一切境况的心态。仅此而已。
真正的大道,不是从《道德经》中读出来的,而是从大自然这本无字天书中得来的,是从身边的一人一事,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得来的。一切的技艺达到极致就是艺术,一切的艺术达到极致就是真理,就是道,就是人类的永恒的归宿。
当你越来越远离世俗的喧嚣,追寻纯粹的生命的本源时,就会发现《道德经》是一本充满了趣味的休闲读物。 或者说是一本启蒙读物吧,一本用来摆脱文字束缚,通往无上智慧的启蒙读物。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开篇就说了,以下所写的都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读《道德经》是一个渐渐遗忘的过程,渐渐遗忘所有文字表面的意象,将所有互相的矛盾的内容融汇贯通成一个整体。
02.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都知道美可以称之为美,就显露出丑了;都知道善可以称之为善,就显露出不善了。
有无相伴相生,难易相对相成,长与短互相比较,高下互相对应,音声互相和谐,前后互相跟随,这是永恒不变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方式处理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万物兴起而不去扼制。生育万物而不占有,助其成长而不横加干涉,功业成就而不居功。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他的功业不会被泯没。
笔记:
对于神,一切都是美的,善的,公正的,但人们却认为一些东西公正,一些东西不公正。——赫拉克利特
两个人骑马,总有一个在后面;这世上有好人就会有坏人。——莎士比亚
神不让亚当吃善恶树上的果实,因为一旦辨明了善,恶也将始终与他相伴相随。因为世间事物本没有善恶,都是人类在自作恶。
在这个世上,有美好就会有丑恶,这是永恒不变的现象。我们追寻正义,一定是因为有不正义的存在,表彰善良一定是因为有丑恶的现象。
我想,很多人心中都在憧憬着一个完美的世界,而只有当我们的眼中再也没有真善美,再也不去追寻真善美的时候,假丑恶才会消失。一个完美的世界里,没有人知道何为“美”。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无为该怎么说呢?其实还是不说比较好吧。
一颗嫩苗破土而出,给它浇水施肥,任其经历风吹日晒,可以算是“无为”;为它遮风挡雨,打农药激素大约算是“有为”。
《道德经》是一本无用之书,因其无用所以有万用。
03.
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
不崇尚贤能,使人民不为此争斗。不珍视稀有的物品,使人民不为此偷盗。不展示会引起贪欲的事物,使人民内心不惑乱。
所以,圣人治理天下,要放空人民的精神需求,满足他们的生存需求,减弱他们的争斗的心志,强壮他们的身体筋骨。使人民处于无知无欲的自然状态之中,让那些自作聪明的人不敢胡乱作为。
因为没有作为,则没有不能治理的。
笔记:
正言若反!
这一章没有任何指导实际应用的东西,而是用看似不合理的话在提示,要透过表象思考其本质。
不要试图就单章做引申发散理解,老子五千言,只是在反复说两个字——“矛盾”。矛盾的本质只有一个字——“无”。
《道德经》没有八十多章,也没有什么“道”与“德”之分,它只有一章,或者连一章也没有,它什么也没有说。
从单章里就能看到《道德经》全篇,就像我们可以通过一滴水看到整个大海,通过一片落叶知道整个秋天,通过一朵花看透整个世界。
04.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大道空虚啊,然而它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深邃啊,好像是万物的宗主。隐秘啊,又好似实有而存在。
我不知道它是谁家的熊孩子,好像还在天帝之前。
笔记:
识道之后的体验,没什么卵用的抒情感叹。大概意思就是:“啊,好神奇。”
05.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
天地没有仁爱之心,对待万物就像人们对待刍狗。圣人没有仁爱心,对待百姓就像人们对待刍狗。
天地之间,岂不是像风箱吗?空虚却不竭尽,收缩起来就要鼓动吹风,循环往复永无止息。
说得越多错的越多,不如坚守中庸无为。
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在祭祀之前是很受人们重视的祭品,但用过以后即被丢弃。
笔记:
天地至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至仁,以百姓为刍狗——大仁不仁,最大的仁慈看起来就像是冷酷无情。
天地生养万物,同时又毁灭万物,生养万物并非因为仁慈,毁灭万物也不是因为憎恶。世间一切本没有对错,善恶之分,自然也谈不上仁爱或是憎恶,一切皆应运而生,顺势而灭。奴隶制的消亡不是因为它是错的,是恶的,而是它已经履行完了自己的职责而到了本该消亡的时候。
圣人效法天地,顺应大道法则引导人世,拯救苍生,却并不把这种行为当作仁慈,而是当作吃饭喝水一样的平常事,以仁慈心为平常心。
这里所描述的,是还没有吃下善恶果的亚当所看到的世界。
为了理解这样的至仁,需要思考一个问题——
“该怎样才能使全天下的人从苦难中脱离而获得幸福?”
06.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译文:
生养之神不会死亡终结,可以称为是玄妙的母体。玄妙的母体,是天地的根源。绵绵不绝,若有若存,永远地运行着而从不倦怠。
07.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译文: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的存在着,是因为天地不在意自己的生存,不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长久的生存着。
因此,圣人把自身利益置于众人之后,反而会得到众人的推崇而占优先,将自身置之度外,反而能使自身得以保全。不正是因为他没有私心吗?所以能成就他自身。
笔记:
回到俗世之中,走进人群里,为了心中的自由,为了人类的幸福。
你全心全意地奉献自己生命的全部力量,难道他们会视而不见吗?不会的,即使为了自身的利益考虑,他们也将给予你最大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