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的方法》-3/5-4组/天-教练-泡菜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7846/27978c47bc77fde6.jpg)
片段主题:发现盲区
片段来源:《沟通的方法》
R:
你肯定听过一句话:“如果你有什么不懂的,随时来问我。”很友好,对吗?不好意思,这其实是发现盲区的“反面教材”。看起来很开放,也很友善,但事后对方往往就杳无音讯了。这是因为,那些最需要辅导的人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哪里不懂,哪里理解错了。所以,要么不会来,要么闯了祸才来。泛泛地抛出一句话,坐等对方找过来辅导,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我们需要主动出击。
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要对对方的盲区先做出主观判断呢?也不是。对于同一个失误,致使其产生的原因可能完全不同。比如,同样是绩效评价表交得晚,有人可能是不重视,觉得这事不重要;有人则是指挥不动团队,没法给下属打分。同样是忘记给客户发邮件,有人是没意识到这是他的责任,有人则是业务能力不强,还有人仅仅是不知道如何利用更好的职场写作技巧与客户沟通……我们自己拍脑袋想答案,显然是行不通的。
主观判断行不通的话,我们又要怎样定位失误的原因,发现盲区呢?
答案是一则口诀:“我做你看,你做我看”。举一个非常直观的例子。团队来了新员工,你“哐哐”给他说了5小时。但从对方的角度想想:他初来乍到,尚未形成一套自己的认知框架,根本没法吸收你高强度的输出。
这个时候,正确的做法应该从“我做你看”开始。先来做一个简单的沟通:“欢迎你,来,我告诉你上手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手把手带他走一遍流程,让他旁观你做事的过程。
然后放手让他去做。在对方自己做的过程中,观察他在哪里卡住了,这通常就是他的盲区,在此处针对性地予以辅导,效果才会好。
换句话说,我们应该通过观察、探寻的方式,在对方的行动中发现盲区所在。
I:
怎么还是错?为什么不来问我呢?尽管你是新来员工,但是我在培训结束时说过,不懂的随时可以来问我。培训部主管这样说道。
你不懂可以来问我,这句话似乎很符合常理。然而这是主观想法,有没有考虑到每个人产生错误有很大不同,有的是没理解、有的是理解有偏差、有的是没有放在心上等。
培训主管对新来员工进行了三天培训,说了一大通理论知识点。但是他没有考虑到,新员工对企业文化尚未形成自己的认知。根本没有办法吸收高强度的输出。
先演示一遍:拿上员工手册,带着员工到部门熟悉一下,根据手册要求走一遍流程。然后让他们学着去做,有不对的地方予以纠正。并针对性地辅导。这样要比你不懂来为问我效果好的多。
通过观察、探寻发现员工的盲区。
如何发现盲区,纠正盲区呢?以下三个步骤可以解决:
How:
1、我先做:通过我先做,让学习者对你的行为有个初步的认知和框架。例如培训主管,先手把手演示一遍流程。
2、你再做:请学习者根据你的动作行为演练一遍,印入大脑中。
3、纠错误:根据学习者动作行为演练,觉察他的失误,并再次演练,让学习者模仿。
Where:
上述三个步骤适合于培训、教育领域。
A1:
有一次在给团队伙伴讲这款维生素C的知识,在讲述过程中,我把这款维生素C的重点拎了出来,重点讲述。讲述完了,问他们理解了没有,他们表示只理解了一半。当时我也很茫然,觉得自己讲得很透彻了为什么还没有理解。后来我去请教我的老师。老师了解情况后说了原因。
反思:
1、在讲述重点的时候,没有把“螯合技术”没有讲透彻。应该现场模拟给他们看。
2、没有请团队伙伴上台演练一次,通过演练就能知道他们是否掌握。根据整我情况,再次讲述重点。
A2:
目标:用此三步骤在周末学会做一道四川名菜“鱼香肉丝”
1、先看视频教材,根据教材内容准备好食材。
2、自己根据视频教材做这道美食。
3、请邻居厨师品尝,根据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隔日再做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