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散文想法

《次第花开》经典语录分享

2020-02-27  本文已影响0人  乔伊月

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在不停的忙碌。从第一次感知到理解死亡,才知道每个人都有生命终结的一天。假设每个人平均能活到70岁,那么粗略计算一个人的一生总共有25550天。听起来好遥远,但是却跨越了一个人从婴幼儿、少年、成年、中年、老年的五个时期。一件事情离你很远的时候,我们会暂时性的把它忘记,生命的突然逝世会让你突然惊醒,时间的沧桑又会慢慢的将它抚平。

童年之所以快乐,那是因为此时的你并不是童年的那个孩童。成人的世界里认为天真无虑便是幸福,因为此刻你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殊不知童年时期的各种限制和成人世界中的虚伪对他们的身心伤害同样大。所以孩子都希望长大,这样可以摆脱束缚,寻找自由。

很多人在年老的时候开始怀念和感悟,有后悔;有遗憾;有留恋;有感叹,终归到底不过是在寻找内心的宁静罢了。因此其实每个人都需要获得内在的力量,如何让你的心安静下来,此时显得尤为重要。

这本书是一本心灵随笔集,以现代人的表达方式娓娓道来,在我们迷茫脆弱的时候,可以给我们一些心灵慰藉。

我们只关心自己,以及周围机器有限的空间里的几个人、几件事,在这个圈子以外的事情,不过是又一条新闻而已。

当你放下成见、伪装和打算,不再牵挂、焦虑和需求,你的心才真正的敞开。

问题如果有办法解决就不用担心,如果没有办法,担心也没用。

焦虑和恐惧的核心是我们拒绝无常的发生

有时候人们并非不快乐,只是以为自己不快乐而已。其实,痛苦消失就是快乐。如果人们能够像观察自己的皱纹一样去熟悉自己心念的活动,就不难发现每一个单纯而直接的当下都带着淡淡的喜悦。

注意观察你的各种情绪,能够帮你安住在负面情绪中,而不是压制它,这能帮我们培养菩提心。把快乐寄托在向外驰求上,就像喝盐水解渴一样,得到的越多越不满足。

不忍心看到另一个生命痛苦,就是恻隐之心。在此基础上参与、分担另一个生命的痛苦,就是悲心了

戒律不是为了束缚你,是为了保护你,是使得你对这个世界的伤害尽量减少。

当你做一件事,如果心量放大到把所有众生的安乐都考虑进来时,你就能够坦然地承受所有的辛苦、磨难。

皈依佛法需要胆识,因为佛法不向你承诺安全感或确定性,事实上,它恰恰要打破你对安全的幻想。

为什么修行不能持续地改变我们的生活?也许答案就在于我们把生活抓得太紧。我们把全副精力投入生活还不够,还要通过修行为生活上保险。然而,生活就像我们手中握着的沙,抓得越紧流得越快。所以,放松可以说是修行的第一课。

自由就是打破社会惯性,轮回是一种惯性,不断改变习惯,就能让那股巨大的惯性慢慢地停下来。现在就开始改变这些习惯,这就是出离。

自以为是有时还表现为自卑。坚持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改变这个观点,这不是自以为是又是什么?习惯让我们看上去像个傻瓜。现在就开始改变这些习惯,这就是出离。真正的出离是现在改变。

亲密相处有两层含义:一是诚实地觉察自己身、语、意的所有活动,二是柔和地对待自己。慈悲不仅是针对他人,也针对自己,并且首先是针对自己。缺少对自己的慈悲,很难真正对他人慈悲。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