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题记
独行于山水间,聆听自然之声,用心去感悟天地规律,收敛锐气,静心品读老庄之道。
《道德经》——明天地来源,揭万物奥妙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几千年前,周王室没落,诸侯各霸一方,老子见社会道德败坏,乘青牛出函谷关隐居而不知所终。并留下了万经之王——《道德经》。
我望着急流的瀑布,盘腿而坐,静思“道”。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就如我眼前的瀑布,与世无争。“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而老子则认为人应该向水一样,处众人之所恶,才能接近大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圣人要时刻保持一颗谦卑的心,到达常人无法到达的境界。
那么违背此道有会怎样呢?这让我想起了三国时期的杨修。他虽才智不凡,但总爱耍些小聪明。准确的猜出曹操的心思,曹操表面好像很欣赏他,但内心甚妒之,因此遭遇了杀身之祸。这不就是背道而行吗?
反观诸葛武侯,他前期隐居山林,与世无争,拥有真正的大智慧,却不求闻达于诸侯。这正是以老子的“不争”为基础。至于他后来出山辅佐刘备,是因为在“善利万物”的条件下辅助而成的。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觉得他礼贤下士,志向远大,是理想的君主,于是便答应了刘备的请求。后来三足鼎立,便也是诸葛亮把握大道的成果,老子讲“常无欲以观奇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诸葛亮指挥得宜,抱道而行,三分天下。
《周易》中讲“一阴一阳之为道”阴与阳是一对对立概念,所以老子认为万物皆存在对立面“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人们有了一种观念后,与它对立的那种观念变也生成了。也就是说,人们在有了认知的基础上才有了对价值判断的能力。这是老子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以致无为。
我的心静了又静,抬头仰望天空,不知不觉沉浸其中,收敛锐气,排除杂念,似与天地合为一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我们要顺从自然,命中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时莫强求。为无为,则无不治。
另一方面,“德”是道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道德经》中后四十四章皆为德经,但在这里的“德”,是老子所倡的“上乘之德”它有上乘和下乘之分,上乘之德是从道中延伸出来的,符合自然规律。而下乘之德则是在失去了上乘之德的基础上产生的,也可以理解为儒家所倡之德。
大圣人孔子一生都在一直都在求道,他中年时期已经是一位很有名的贤人了,可他还是一直都未停止学习,于是他去请教老子助他悟道。他说他在仁、义、礼、智中寻找大道,从阴阳变化中感触道的端倪。可是还是远远不够。老子则告诉他应该去用心灵感受大道,不是用直观感受了解大道。孔子十分敬佩老子,回去给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善于飞翔;鱼,我知道它善于游泳;兽,我知道它善于奔跑。善于奔跑的兽,我可以用陷阱捕它;善于游泳的鱼,我能用网来捉它;善于飞翔的鸟,我可以用弓箭来射猎它。可至于天上的龙,我不知道它是什么样子,也不知道它是怎样御风而行的。今天我看到了老子,就好像看到了天上的龙一样啊。”这便是道的博大精深,令孔圣人也如此向往。
在老子的思想里,我读到了圣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因此,顺从自然,无为而治,才能看破世尘,领悟天道。
《庄子》——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我继续在山水中前行,悟庄周之道。他与世无争,潜心隐居,提倡逍遥自在,清静无为。
东晋时期,有位贤人名叫谢安,他长期隐居于东山之中,故得号东山,成语“东山再起”,就源于谢安出山的事迹。他以泰然淡定的心态拯救了东晋王朝。
有一次,他与朋友乘舟于海上,忽起大风,周围人惊恐不得,唯有谢安淡定自若,仿佛事不关己。大家见此景,大呼小叫,乱作一团。而谢安平淡的说:“如果再这样,我们就回不去了。”大家才静下来。最后,船安全抵达岸边,谢安也便扬名天下。
但他不愿做官,他挚爱着绿水青山。但是这由不得他来选,当时人们都说:“谢公不出,如天下苍生何?”可见人们对他寄希望之重。
后来,因他胞弟谢万兵败,不得不出山。公元383年,淝水之战打响,苻坚率雄兵百万对抗东晋,而东晋军队只有十几万,毫无可比性。此时谢安却很是平静,顺从天道,以少胜多。这就是以平静淡泊之心,顺从大道而取得的辉煌胜利。
庄子就十分提倡平静的心态,逍遥自在一方,并善利天下。这与儒家所倡不同,儒家提倡尚贤,他却反对提倡尚贤。老子也说过“不尚贤,使民不争”在善利万物基础上不争,无为而治,不去妄为才符合大道。
庄子说:“小知(智)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他接着解释他的观点:朝菌的寿命不足一天,所以它不知道一个月的开头和结尾;寒蝉的寿命不足一年,所以它不知道一年四季的变化,这些都是短的。出国南边有种叫做冥灵的树,以五百年当作春,五百年当作秋;上古有棵大椿树,以八千年当作春,八千年当作秋。
那么人又怎么会知道呢,庄子他看破了世间,人生在世只是昙花一现,所以应该顺从自然,顺道而行,不过多的人为。人为合在一起就是“伪”。因此接近大道就要不乱为,不妄为。
晚清的曾国藩就是这样,道光十二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曾国藩看到清军不堪一击时,便在家乡湖南一带组织了一支军队---湘军。后来在围剿太平天国运动时湘军起了主要作用。
他的军队日益壮大,“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所以他受到了极大的猜忌,他心知肚明。所以他主动向清政府提出裁兵,在裁兵这件事上,他做的又恰到好处:裁一部分,留一部分。剩下的可以用来保全自身不被反对的人侵害。
他这正是对于大道的把握啊,韬光养晦,不争强好胜,最终成就自己。
渊兮,似万物之宗。我行走于山间,跨过清泉,思天地万物,悟世间众生,这一切皆是因道所生。但背道而行,终究也会为道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