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现象

2020-05-16  本文已影响0人  二羊开泰123

齐桓晋文之事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盍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一、通假字 

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

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

3、王说:说,通“悦”,高兴

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

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

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

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 道路

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 控诉、控告

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

12、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通“矣”,表确定语气

二、古今异义

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 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

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  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  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

三、词类活用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

2、无以,则王乎(本文有多处):王,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就王业,取得天下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

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6、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7、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

8、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

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

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

11、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

12、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

13、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14、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

15、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

16、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

17、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18、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

19、谨庠序之教:形容词作动词,谨慎从事,重视

四、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乃仁术也

2、夫子之谓也

3、是诚不能也

4、是折枝之类也

5、是罔民也  判断句

6、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

省略句

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

2、将以(之)衅钟

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

4、及(其)陷于罪

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

宾语前置句

1、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臣未闻之也”,之,代词

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词

3、何由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

4、牛何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牛之何”,此处之是动词,去、往

5、然则一羽之不举: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

6、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

7、舆薪之不见: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不见舆薪”,之,起提宾作用

8、何以异: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以何异”

9、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有也”,之,起提宾作用

状语后置句

1、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

2、构怨于诸侯:即“于诸侯构怨”

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皆欲于王之朝立”

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即“而以羊易之”

5、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

主谓倒置句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

五、一词多义

1、道

(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

(2)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道路)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4)道芷阳间行(取道)

(5)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

2、之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

(2)牛何之(去、往)

(3)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

3、舍

(1)shè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

(2)shě舍之!吾不忍其觳觫(释放)

(3)shě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

(4)shè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居住)

(5)shě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舍弃,放弃)

4、诚

(1)诚有百姓者(的确)

(2)是诚何心也(真的)

(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

(4)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