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之”你复习好了吗?(转载)

2020-05-26  本文已影响0人  红碧翠秀

一、之

1.用作代词

(1)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 等。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

例句:问所从来,具答之。——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桃花源记》)

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代词,指学过的知识)(《论语》)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代人。他,指曹刿。)(《曹刿论战》)

例句:肉食者谋之。(代这件事。)(《曹刿论战》)

例句:渔人甚异之。(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桃花源记》)

例句: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指代小石潭的情景。)(《小石潭记》)

例句: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代千里马)(《马说》)

例句:山水之(的)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山水之乐)(《醉翁亭记》)

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岳阳楼记》)

例句: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作助词

(1)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 。

例句:水陆草木之花。《桃花源记》

例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例句: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例句:朝廷之臣莫不畏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例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例句: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例句: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例句: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例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例句: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例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岳阳楼记》

例句: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满井游记》

(3)在句中表示动词宾语提前,即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例句: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例句:宋何罪之有?(《公输》)

(4)在句中表示定语置后,即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例句:马之千里者。《马说》 

例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5)音节助词,在句中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

例句: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例句: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6)相当于“以”

例句: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满井游记》

例句:局促一室之内。《满井游记》

3.用作动词 译作“到”、“往”、“去”等,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

例句: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例句: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去”

例句: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例句: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例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文言虚词小故事“之”

 一僧欲之(1)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之(2)应。久之(3),此僧以箪食瓢饮之(4)属至南海。期年反,夸之(5)于唐僧:“此何难之(6)有?”唐僧曰:“汝之(7)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之(8)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之(9)乎?”

(1)动词,可译为“到”、“往”。

(2)代词,可译为“他”,宾语前置。

(3)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

(4)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5)代词,可译为“这件事”。

(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8)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9)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可译为“我”。

译文: 一僧人想去南海,向唐僧询问,唐僧没有回答他。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僧人凭借盛饭的箪、装水的瓢这类(器皿)到了南海。一年后返回,向唐僧夸口说起此事:“这有什么难?”唐僧回答说:“你百折不挠的精神着实让人钦佩,然而你的话也言过其实了,你将因此而自满并嘲笑我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