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大挑战圣贤书友会人民广场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2023-07-15  本文已影响0人  碧彧

“江陵三千三,西塞陌中央。”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矶。

此山与黄石山相连,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可镇控长江天险,向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西塞山地处吴头楚尾,是长江中游的雄关要塞与地理标志。

自秦以来,当权者迷信金陵有“帝王之气”,于是六朝相继建都于此,而西塞山又是六朝著名的军事要塞,所以,他们以西塞山的虎踞龙盘,来维护帝王的万世不堕。

当年的吴主孙皓,自以为建都金陵,便可高枕无忧,谁知晋军竟以摧枯拉朽之势冲破阻拦,很快就兵临城下,无奈之下的孙皓只能束手就擒。

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晋武帝司马炎下令发兵二十万,分六路进军,攻打三国时代中仅存的东吴。

龙骧将军王濬为主帅,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船”组成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直捣东吴。这便是“王濬楼船下益州”的由来。

王濬的水军素以骁勇善战著称,一路上攻城拔寨,无坚不摧。

为了阻挡王濬水军继续前进,吴军在长江水道的关键地带布置拦截战船通过的铁锁,并在江中放置丈余长的铁锥。

然而,吴军的这些布置早在晋军的掌控之中,王濬下令做了数十个超大的木筏,在木筏上扎成草人,被甲执杖,让吴军误以为是晋军通过。

于是,这些超大的木筏在江面上顺流而下,暗置江中的铁锥都扎到这些木筏上,被木筏顺流带走了。

之后,王濬又下令将长十余丈的火炬浸泡过麻油后放到前行的船上。

当船遇到阻拦后就点燃火炬,拦江的铁锁被烈火熔断,于是战船通行无阻。

而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中的这句“千寻铁锁沈江底”说的就是这一段。

这场战争的结果可想而知,晋国军队长驱直入,而所谓金陵王气霎时消失殆尽。

试想,东吴之地,兵非不多,将非不广,地非不险,城非不固,但最终还是因为统治者的荒淫误国,金陵梦也随之破灭。

昔日君主,沦为阶下囚,耻辱地升起降旗。

国家的兴亡,不在地形,而在人事。

所以,刘禹锡发出了“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的慨叹。

人世间有多少叫人感伤的往事,西塞山依然背靠着滚滚的长江。

自三国以来,六朝均建都于此,金陵见证了多少王朝的兴衰成败。

当六朝的繁华消散,往事如烟已不堪回首,唯有这青山依旧,寒流依旧。

而自古以来,怀古往往是为了伤今。

公元805年,刘禹锡与柳宗元、王叔文等人企图改革弊政,发起了“永贞革新”。

但轰动一时的革新,仅持续了数月,便黯然收场。

自永贞革新失败后,他就一直被贬谪,“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便是他的半生写照。

但无论身处何种境地,他始终不忘初心,一直保持着乐观积极的心态。

他在荒凉的夔州高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在偏远的连州仍不改其志,“剡中若问连州事,唯有千山画不如”。

他的许多诗作都表现出了他无与伦比的乐观精神,“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些诗激励和治愈了无数受挫之人 。

而刘禹锡最为人所称道的还是他的咏史怀古诗,譬如我们熟知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寥寥数语,便将家国的兴衰写到了极致。

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诗,同样是他怀古诗中的上乘之作。

公元824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在沿江东下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

《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唐·刘禹锡

赏析

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一首怀古伤今作品。

前四句,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

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经是军事要塞,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

这首诗作者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使得三者相映相合,相长相生,营造出一种含蕴半瞻的苍凉意境,给人以沉郁顿挫之感。

全诗借古讽今,沉郁感伤,但繁简得当,直点现实。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首联、颔联的意思是,王浚的战舰沿江东下离开益州,显赫无比的金陵王气骤然失色。

大火溶毁了百丈铁锁沉入江底,石头城上举起了降旗东吴灭亡。

王濬:字士治,今河南灵宝西南人,官益州刺史。

千寻:当时吴国曾于江中锁以铁链,王濬用大火炬将它烧断。千寻,古时八尺曰寻,这里只是形容其长。

降幡:降旗。

石头:石头城,故址在今南京清凉山,吴孙权时所筑,唐武德时废。

诗的前两联,描写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结局。

它只用第一句诗写西晋水军出发,下面就单写东吴在战争开始的反应,苦心经营的工事被毁,直到举旗投降,步步紧逼,一气直下。

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形象,也看到了胜利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

可谓虚实相间,胜败相形,巧于安排。以上四句内容丰富思想深刻。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颈联的意思是,人世间有多少叫人感伤的往事,西塞山依然背靠着滚滚的长江。

“寒”字和结句的“秋”字相照应。诗到这里才点到西塞山,但是前面所写并没有离题。

因为西塞山之所以成为有名的军事要塞,之所以在它的身边演出过那些有声有色载入史册的“活剧”,就是以南北分裂、南朝政权存在为条件的。

因此前面放眼六朝的兴亡,正是为了从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西塞山,从而大大开拓了诗的境界。

诗人不去描绘眼前西塞山如何奇伟竦峭,而是突出“依旧”二字,亦是颇有讲究的。

山川“依旧”,就更显得人事之变化,六朝之短促,不仅如此,它还表现出一个“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的意境。这些又从另一个角度对上一句的“伤”字作了补充。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尾联的意思是,如今全国统一四海已成为一家,故垒已成废墟只有芦荻在飘摇。

四海为家:意即天下统一。

故垒:指西塞山,也包括六朝以来的战争遗迹。

尾联直写“今逢”之世。后一句是说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

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便是分裂失败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为家日”、江山一统的结果。怀古慨今,收束了全诗。

刘禹锡的这首诗,寓深刻的思想于纵横开阖、酣畅淋漓的风调之中。

诗人好像是在客观地叙述往事,描绘古迹,其实并非如此。

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这正是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一击。

备注 :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