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怎样制造好运气_3则(20171122)
怎样制造好运气
咱们想想怀斯曼这些研究里的幸运者。他们的行为模式跟张德芬说的吸引力法则可不一样。张德芬说的是要想获得好运气你得发挥想象力,你想要什么东西、你得到这个东西之后是什么样,想得越具体越好,反正就是坐在那里想。而怀斯曼研究中的这些幸运者,他们可不是善于想象 —— 他们善于*发现*。
别人完成任务就是完成任务,幸运者完成任务的同时还注意到一些别的东西。他们在买咖啡的路上捡了钱、在等咖啡的时候跟人聊天、在数照片的时候顺便还浏览了一下报纸新闻的标题。
而那些不幸者呢?让他们干啥就干啥,兢兢业业不敢越雷池一步。
让我总结的话,这种随时能发现周围世界的亮点、主动增加信息的行为,才是幸运行为。
怎么才能改善自己的运气呢?怀斯曼提供了一些建议 ——
第一,多参加一些新活动,体验一些新东西。 运气好的人喜欢尝试新事物,运气不好的人一天到晚就干自己那点工作。
第二,要相信自己的直觉。 如果你直觉上认为一个东西有意思,你就应该大胆探索这个东西。你要喜欢什么课程,就去学学呗?运气不好的人还在权衡纠结利弊的时候,运气好的人都已经尝试过了。
第三,要乐观。 乐观就是相信自己运气好。乐观的人就敢于尝试。
第四,要善于在坏事中发现好事。 哪怕遇到不幸和失败,其中也有希望和机会,这样你就能更好地恢复过来。
说白了,怀斯曼想让我们做的就是 创造机会、发现机会和敢于行动。
好机会往往是你主动找出来的,不是“全宇宙联合起来”给你送来的。同样一个有用的材料,爱迪生找到了你没找到,那可能仅仅是因为爱迪生找的比你多。
我最近看到一组数据很有意思,有人对个人创业的成功率做了一项研究 [2]。以前咱们专栏说过,“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这个研究证实了这一点 —— 有过成功经验的创业者,他再创办一个新公司,再次成功的可能性是30%;而有过失败经验的人再次创业的成功可能性只有20%。如此说来,创业这件事的运气,也是跟着人的。如果你要搞风险投资,你应该尽量投给那些成功过的人。
但是请注意,有过失败的经历,也比没有经历强 —— 第一次创业的成功率,只有18%。这就很有意思了,这说明有很多人不是一上来就成功,而是多次尝试、多次失败之后才取得了成功。这不就是幸运者的基本素质 —— 乐观加坚持吗?
我们还可以用佛学来看看怀斯曼的实验。上周我们说过佛学里一个概念叫“痴”。所谓“痴”,就是你心中装着一个情绪,看什么东西都用这个情绪的视角去看,跟这个情绪无关的东西你都视而不见。完成实验任务的时候,运气差的人眼中就只有跟任务相关的照片和咖啡,这不就是“痴”吗?
而运气好的人之所以运气好,就是因为常常能跳出自己的主观视角,随时留意到周围事物的价值。这不就是“正念”吗?
——万维钢《日课045|正念运气观》
省察自己:你有没有犯“基本归因谬误”?
我们的认知模式中存在着一种缺陷,叫基本归因谬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我们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会更多地考虑到情境的因素,但在解释别人的行为时,就会更多地归因于别人的本性。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上班迟到了,老板批评你,你会怎么解释?你会说,今天地铁的安检排队太长了,今天经过长安街的时候遇到了交通管制,我起得晚是因为闹钟没有电池了。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你会从情境中找原因。但是,如果你的手下迟到了,你批评他的时候会怎么说呢?你会批评他:从这件小事,就能看出你这个人的工作态度,你的工作态度不认真,你懒惰成性,你没有责任感,你没有上进心。在批评别人的时候,你会从本性中找原因。
你看,这就是我们和他们的差异。推而广之,你会发现,当你解释“我”,或是“我们”,也就是说,当你解释自己更熟悉的那些人时,你更容易从情境中找原因,而当你去解释“他们”的时候,你更容易从本性那里找原因。哪种解释更合理?当然是情境更重要了。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再给你介绍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有两位心理学家,一位叫约翰·达利(Jones Darley),一位叫C·丹尼尔·巴特森(C. Daniel Batson),他们做过一个很有名的实验。他们找来一批普林斯顿大学神学院的学生,然后给他们布置一个任务,让他们从学校的一个楼,到另一个楼去做个演讲。
这个实验的真正目的不是让他们去演讲,而是要看他们会不会帮助别人。在到达指定地点的途中,这些学生会碰到一个摔倒的路人。这些神学院的学生,会不会帮助一位急需帮忙的陌生人呢?
研究人员特意给这些神学院的学生布置了不同的演讲题目。一半学生是要去布道,讲“好撒马利亚人”的故事。这是《新约》里的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犹太人被强盗打劫,受了重伤,躺在路边。有祭司和利未人路过,都不管不问,只有一个撒马利亚人把他送回了旅店。要知道,撒马利亚人跟犹太人一直是不和的。你看,这个故事很鸡汤吧,非常契合学生路上遇到的情景。另一半学生的演讲题目就很世俗了。研究人员让他们去讲讲,神学院的学生毕业之后该怎么找工作。你觉得这两组学生中,哪一组的学生更愿意帮助陌生人呢?
答案是没有差别。研究人员还给不同的学生规定了不同的时间,有的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赶到另一栋楼里的会场,有的学生则快要迟到了。你觉得哪一组的学生更愿意帮助陌生人?
已经迟到的学生里,只有10%帮了这位陌生人。有充分时间的学生里,60%都会停下来,帮助这位陌生人。所以你看,能够最准确地预测人们行为的因素,不是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信仰什么样的宗教、什么样的性格。唯一能可靠地解释他们行为的变量是:他们到底有多少时间?
讲完这个实验,我再来总结一下。人的行为往往不是由本性决定的,而是由情境决定的,但我们在不熟悉别人的情境时,就会一下子跳到对他们的本性的判断。所以,我们很容易低估一个群体内部成员的差异,高估“我们”和“他们”之间的差异,这就是我们总觉得“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原因。很不幸,这可能会变成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也就是说,我们猜忌他们,他们同样猜忌我们,这个梁子就结下,打不开了。
人性从来都是在幽明之间的。不是黑的,也不是白的,是在中间的灰色地带。不要轻易去考验人性,因为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
——何帆《我们和他们3:你有没有犯“基本归因谬误”?》
方法:怎样更好地保持亲密关系
很多情侣都想知道,怎样能长久维系亲密关系,甚至成为彼此不可替代的灵魂伴侣。公众号“远读重洋”介绍了10月份出版的一本英文畅销书《灵魂伴侣:两情若是久长时》(Love that Lasts)。这本书的作者杰弗森·贝斯齐(Jefferson Bethke)是美国年轻人中很有影响力的畅销书作家,他和自己的妻子阿丽莎·贝斯齐(Alyssa Bethke)共同写了这本书。书里说,找到灵魂伴侣确实很难,但既然两个人在一起了,就要相信对方,并且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让两个人更亲密。下面就和你分享一下书里介绍的五个方法。
第一,共享你们的音乐品味。书里说,在一段美满的关系里,音乐非常重要。音乐可以记录你们特定时间的特定情绪,当两个人回忆起来共同听过的一首歌的时候,就会想起当时的模样。而如果两个人的音乐品味完全不同,就少了进入彼此灵魂非常重要的一个入口。所以多和对方聊聊自己喜欢的歌,也多听听对方喜欢的音乐。这不是让你改变音乐口味,而是两个人相互融合,找到共同喜欢的音乐。
第二,和伴侣进行深夜聊天。有调查显示,晚上10点是男女发现彼此最有吸引力的时刻。深夜聊天的重点是,谈话要真诚,要聊些白天不谈的事物,聊希望、善意、愿景、孤独和绝望。比如,如果对方不知道你的愿景,就无法在你未来的世界中勾画自己的位置,这会产生极强的不安全感。而如果你不聊你的愿望和绝望,对方也会觉得不够了解你,无法进入你的世界,最终渐行渐远,以别离收场。
第三,培养对方对待一切人与物的善心。因为善是世界上最容易也最难培养的品格。但一个和蔼、尊敬他人、慷慨、富有同情心的伴侣,一定是个绝佳的灵魂伴侣。
第四,最好有一对年长的情侣作为你们的“指导老师”。遇到问题的时候,如果两个人没办法解决,最好问问长辈的意见,必要时还可以让他们来劝架。
第五,不要让对方成为你情绪的“垃圾桶”。灵魂伴侣之间的确要无话不谈,但如果你单纯把对方用来泄愤,接收你所有的负面信息,那你肯定不会收获一个灵魂伴侣。
总之,在一段关系里,两个人都是在不断变化的。而成为灵魂伴侣,实际是赋予两个人开放沟通、持续调整的能力。
——李翔知识内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