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终极三问
“早饭吃什么?”
“午饭吃什么?”
“晚饭吃什么?”
和你心中的三个问题一样?——负分!
真正被称为人生终极三问的问题其实也是所谓哲学的终极提问: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要到哪里去?”
不知道有多少人在18岁之前就思考过了呢?还有多少人认为这三个哲学问题与自己无关呢?
其实高考报志愿就是大多数人第一个正式面对这三个问题的机会。
但普通中国学生的高中三年面临的是永远睡不饱的早晨,一眼望不尽的习题,和头顶上一面以为一旦通过、人生就此畅通无阻的门。写够习题的闲暇拾起一本课外书翻翻都带着负罪感,更别说花宝贵的时间去思考这三个并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尽头的问题了。习惯了内陆教育体系的学生天生厌恶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目。“倒是快给我正确答案啊!没答案这题做个屁啊!”熬红的眼睛里冒出来的就是这种烦躁的火星。
于是高考报志愿这个绝佳的第一次认真思考自己未来人生的机会,大部分人都错过了。
可是错过并不等于从此可以从这三个问题那儿解脱了。不知道你发现了没有,在人生每个大大小小的路口,你都要面临这三个不存在标准答案的问题的无尽拷问。
如果你打算或已经选择出国留学,那你就必须在申请材料个人文书里剖析自己,表现自己,大家都追求至少要看起来有点深度。隔着一纸文书,你就是在向你的理想大学回答这三个问题:“你是谁?”——凭什么是你?;“你从哪里来?”——你有怎样的经历,又有怎样的动力来申请这所大学?;“你要到哪里去?”——难道这所大学就是你的终点了吗?
相当多中国学生会选择找中介申请留学,以为这样就规避了一切风险和麻烦。可是那时的他们并不知道,这三个问题还在未来等着他们呐!
接下来谁都要面临毕业找工作这关考验,就算是按照父母心意安排走着预设的职业轨道,你依然是在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这番抉择的后果也只有自己能去承担。若企图在考虑今后职业方向的时候逃避思考的麻烦,而选择了给很多不同领域的公司海投简历,那这思考的任务又被推迟到不得不写求职动机信的时候,以及准备去公司面试的前一晚:“请用一分钟介绍你自己”——你是谁?;“能讲讲你最近一次失败的经历吗?”——你从哪里来?;“你未来五年的职业规划是什么?”——你要到哪里去?
当然,没有面经技巧和夸夸其谈不能解决的面试。于是很多人入了职做了一段时间,发现“这不是我想要的工作环境”。果断一点的会辞职重新来过,犹豫一点的就夜夜重新纠结起这三个问题来。
对工作马马虎虎混过去的人其实也不在少数,但走着走着,到了最重要的人生选择之一——择偶问题上,这三个问题对当事人的拷问便更是愈加无休无止无穷无尽了。有些人婚前恐惧或婚礼当天逃婚,不也是因为当初没彻底考虑好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人生,想从伴侣身上得到什么,自己能给对方什么吗?想到未来一切的鸡飞狗跳都得与这个人共同分担——这前景在没认真思考过三个问题的人眼里,的确是很恐怖的!
自然,还是有人摆摆手,就像拂掉肩头的头皮屑一样,装作轻松地掸落了这三个问题的追杀。婚后的茶米油盐、苦辣酸甜却只有那其中的人知道滋味。也许夜深人静时,有那么几回,你望着枕边人打鼾的睡颜,终于又想起那三个问题:“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吗?”——我是谁?;“结婚以前的自己会比较快乐吗?”——我从哪里来?;“我真的会跟这个人白头偕老吗?”——我要到哪里去?
可是,此时再回头在绝大部分人看来已是积重难返。于是还是掩耳盗铃般地安慰一下自己,已经这样了就继续这样下去罢!不是还有孩子么,我把孩子培养成功那自己人生就不算失败!于是,最后一次对这三个问题的回首终于触发了这个完美的逻辑闭环。
电影《唇上之歌》截图上面的情景让我心生恐惧,于是我不想再逃避。重新把我拉回这番终极思考的起因,其实也带了点被迫的色彩。已经身处研究生最后一年,必须要为未来做出一点切实的行动了。昨天我去学校的职业咨询室找老师聊天,其间我有点犹豫地提了一个问题,“如果,我向公司暗示自己可以不要薪水或补贴,会增加自己拿到实习机会的几率吗?”老师的回答是这样的,“当然,如果你这样提出的话,会增加一定的成功几率”,但他又马上峰回话转,“但是对于这个公司来说,最重要的并不是付多少薪水给你,而是公司想要的和你所能提供的能否对等,这才是最重要的因素。”原来转了大半天,最重要的一步又回到最初的三个问题了啊:我能提供什么价值?我想拥有怎样的工作环境和机会?我要往哪个方向成长呢?
诚然,十六岁时就算绞尽脑汁去思考人生的终极三问,也很可能和二十六岁、三十六岁时的答案大相径庭。可是由于这本也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目,因此每个不同的答案都有了不可取代的意义。随着人生际遇的增长和变化,每个阶段的风景都有所不同,你能给自己写下的答复也会随之产生令人惊叹的变化。
哪怕只有一次,不去纠结那标准答案,试着花几个晚上体会一下思考这三个问题的虚无、痛苦和笃定吧。
谢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