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华夏美学》——“天人同构”
2022-08-29 本文已影响0人
山茶饮客
“日新之谓盛德”:天地自然在昼夜运转着、变化着、更新着,人必须采取同步的动态结构,才能达到与整个自然和宇宙的同一,即是“与天地参”亦即“天人合一”,“天人同构”。《易传》
《易传》中的“宇宙、自然”的感性世界不是许多宗教所言的负性,也不是近代科学所言的中性,而是一种有肯定意义和正面价值,并且具有一种情感性的色调和性质。这是集孔、孟、荀肯定人的感性存在和生成、重视感性生命的基本观点的世界观的升华。“
"生成":《周易》认为自然和人事只在运动变化中存在的,这正是中国美学高度重视运动,力量,韵律的世界观基础:不求凝固的、不变的永恒,而求动态的平衡,杂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相应一致,把它看作是宇宙的生命、人类的极致、理想的境界、”生成“的本体。
故而华夏一开始便是排斥罪恶、苦难、悲惨、神秘等强烈的负性因素,总是以大团圆为结局来抚慰,麻痹乃至欺骗受伤的心灵。如鲁迅所说的:现实的流血看不见了,只剩下一团和气。
补:
荀子
因宋明理学将孔孟看作儒学传统而排斥者,但是没有荀子,汉儒难存。
荀子的特点在于强调用伦理、政治的”礼义“去克制、约束、管辖、控制人的感性欲望和自然本能,要求在外在”礼“的约束下满足内在的”欲“,在“欲”的满足中去推行“礼”。并且强调人作为主体的外在作为,即对于整个世界包括内外自然的全面征服。即荀子著名的“制天命而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