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分钟家庭幸福课婚姻育儿心理

面对胡闹的熊孩子,我该怎么管教他?|原则1之深思熟虑

2017-01-30  本文已影响275人  球爸小新

在初涉“无条件养育”的父母,都会有个疑惑,“我能不能对孩子实施管教?”

我们想像一个场景:

大年初一,你带着娃来奶奶家拜年,中午吃过饭,你看到自己5岁的娃,跟着一帮哥哥姐姐们欢天喜地的放鞭炮……

这时你觉得,家里就一个孩子,平时在幼儿园有老师管着,其它时间又只能跟着大人屁颠屁颠的转悠,挺可怜的,好不容易能和同龄的小朋友疯闹,也是极好的。

看看这个鞭炮,威力好像不大嘛,又是过年,热闹热闹也好,随他去吧……

当你正满心欢喜的看着孩子玩耍时,突然孩子一个鞭炮朝你扔过来,“砰”,鞭炮在你脚边爆炸,把你吓了一跳。

当你正想发怒之时,突然转念一想,

“对于孩子来说,他也许只是想用这种方式和你玩呢?孩子并不是恶意,算了,等回家再跟他讲道理吧。”

当你正对自己没有因为冲动而“伤害”孩子而庆幸之时,

“砰”,又是一声

这次遭殃的不是自己,而是路过的隔壁王奶奶家3岁的小孙女,被你家娃吓得不清,哇哇的哭。

王奶奶一边哄孙女,一边指责你,“怎么也不管管你家孩子,这么没教养……”

你这时候你一边跟王奶奶道歉,一边犯愁,

到底怎么跟孩子说呢,说的太重,会不会吓到孩子?

你再看孩子,看到把王奶奶的孙女吓成这样,自己也呆若木鸡,明显知道自己做错事儿了。

你一下心就软了下来,

这时你想起刚才王奶奶说你家娃“没教养”,刚才没彻底熄灭的火,又上来了……


管教,是不能碰的老虎?

对于习惯用管教方式教育孩子的家长来说,面对上面的场景,估计早就按耐不住,对孩子施加

威胁(你这么不听话,妈妈不要你了)诱惑(宝贝不玩鞭炮,妈妈给你买好吃的)甚至是暴力行为,对孩子实施管教。

但对于刚刚学习了无条件养育,P.E.T.(父母效能训练)的父母来说,这时候会陷入两难的尴尬,

我不管孩子,会不会让他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呢?

我如果用强制的管教手段,会不会造成给心理伤害?

“管教”好像应该是无条件养育的禁区。

(原文:“如果不做点让我反感的事儿,我不知道如何让孩子听话”《无条件养育》P115)

这里球爸可以先给父母们一颗定心丸,

“必要的管教(但不是任何手段),是可以的,放心,孩子的心理并没有脆弱的不堪一击。”

(原文:孩子的喜好不一定总能得到满足《无条件养育》P114)

源自爱的管教,你是吗?

但在管教之前,你要想清楚,促使你去管教孩子的动机,是为了爱他们,还是别的原因?

(原文:找出促使你养育风格的“驱动力”《无条件养育》P115)

可能会有些父母会说,“我们当然是因为爱他,才会去管教他啊,我是为他好啊!”

但你有没有发现,这种话好像似曾相识,貌似曾几何时,我们的父母(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曾经对我们说的话。那个时候,你分明会识破他们想要控制你的计量。

中国的父母很多时候,会因为

自己的面子(比如“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过高的期望(比如“一定要考北大”),严格的家规(比如“见到长辈一定要会喊人”)

等等其它原因对孩子施加管教的手段

原文:“最能引起某些家长愤怒的孩子行为,正是家长自己身上最不招人喜欢的特质。正如丹麦诗人兼科学家皮亚特海恩所说的:’再被人身上最难以原谅的错误,其实就是你自己的错误’”《无条件养育》P115)

原文:我刚才对孩子的所作所为,是否可能与我的需要、我的恐惧和我的成长经历有关,而无关他们的真正兴趣与需要?”《无条件养育》P110

正如王阳明心学中的“知行合一”,如果你的动机(知),本身是出于无条件的爱,那你即使管教(行),也是无条件养育的行为。反之,则不是。

以上面的场景为例:

如果你从一开始就告诉孩子玩鞭炮不能影响别人,发现有不当行为及时制止,即使给王奶奶和她孙女造成伤害,你正心诚意的给人道歉,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些都没有问题。

但如果你一开始并没有给孩子提醒(预防性我信息),出了问题,因为受不了王奶奶“没有教养”的指责,而把这种怒气转嫁给孩子,那你的行为就不能叫“无条件养育”的行为,因为你正给孩子施加你的“条件”。

管教三省

“无条件养育”需要父母有很高的自省能力,虽然大部分父母们都没法做“每日三省吾身”的圣人,

但在每次你忍不住要对孩子施加管教之前,问自己三个问题:

我真的是在为孩子好吗?

这里面是不是有我的情绪在里面?

如果不管教,真的会让事情变糟糕吗?

(原文:请诚实面对自己的动机。如果你的确做了令人不安的事情,麻烦自己反思一下。《无条件养育》P115)



球爸认为:什么是无条件的管教?

必须确认,你的目的是对孩子好的,而不是为了满足自己当下的利益。(比如让孩子快点睡觉,乖乖做作业,不要烦我……)

确认自己不是受情绪的控制,而是在冷静,理性的状态下产生的行为;

你可以制止孩子的行为,或者让孩子做你要求他做的事儿;

但不要采用威胁、惩罚、冷漠、诱导、奖励这五种行为中任何一种,因为这五种行为本身就是控制;

管教是从孩子的需求出发,所以即使管教了行为,至少也要确认孩子的需求,是有被父母“看到”,或者孩子的情绪,有被照顾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