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勤记·525:“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边界游戏

2023-02-19  本文已影响0人  潭客的语文生活

五勤记·525:“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边界游戏

“孩子的课太多,艺术类的跳舞,学科类的英语、数学,周中周末全部用上,根本没时间玩,也没有时间做学校课内的复习,这个年龄,孩子的叛逆期也到了,每次叫她上课都是一场攻心战、拉锯战,我太累了,你那边的语文课先暂停吧。”

一位家长申请退费,道出实情,语音里,满满的期许、焦虑与无耐。

她的孩子本身就很优秀,甚至是很多家长挂在嘴边上的“别人家的孩子”。但“始终让孩子保持奔跑的姿势”,几乎是每一个城市中的父母共同的使命。

孩子的学习停不下来,只能在时间上做选择,在学科上做优化,从立竿见影的角度来说,语文常常成为次选项。

“他们的教学体系、授课方式未必有我们的好,但很重要的一点是,有学校资源,讲授题型与习作容易在考试出出现。”一位同样做语文培训的老师给出另一个看待问题的角度。

效果,似乎成为一切东西存在并保持优势的理由。

但学习的系统与进步的成因又太过于复杂,不然,用一套在自己身上验证了的有效方法,推行于天下,是不是让每个人都成为学霸呢?最起码让父母看到,她为孩子投资的每一分钱都能看到实效。

“失之东隅”,就变得不可避免,因为学习效果的保证比起爱情的专一还要难,再加上不和效果相关的多种因素叠加,“失之东隅”也成为教培市场的普遍现象。

我们任何一个人,都很难把一个游戏持续玩一下,当这个游戏大到一定的程度时。

所以,得学会选择。

一位语文老师,她说只教小学三年级以下的学生,即便原来教的学生愿意续班,她宁可推荐给别人,也不愿意把自己带到一场无限游戏中,教,也要设置边界,似乎与见好就收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

她的理由很简单,能跟她三年的孩子,不用再教,至于外面报班进来的学生,在不了解对方基础之前,效果提升就成为一件挺冒风险的事。

学习,不是教师以自己的意志塑造孩子,而是孩子在教师的影响下完成对自己的塑造。

她根据自己的个性以及在教学阶段投入的时间,锁定在三年级之前。

她的学生很稳定,课都排得满满的,她说她不幸苦,只是没有时间。

“孩子作文课确定来,上次的试听课她很喜欢。”一位在学校做老师的家长说。

这是个四年级的孩子,大概率来说,这次课程也是她阶段性的选择。

也无需把“收之桑榆”,当着喜欢。

保持自己教学能力的持续精进,缘分的或长或短,又有什么关系呢?

作为老师,难道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快快长大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