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为你做什么
每个人都有心,可是怎样安顿这颗心却是门大学问,所谓心性之学,千百年来各类学派都在探索或传承。到了今天这个时代,资讯已经发达到海量,铺天盖地。但是心学的实践,始终是精微的学问,仍然需要探索和开启,尤其以现代人能够接受的有效的形式。否则许多朋友一鳞半爪的方式,始终抓不到核心,到老时尤难。
每个人都有两种认知方式,一种是目前我们获得认知的方式,包括意识的认知、潜意识、梦中或超能状态的认知等,我们可称其为攀缘心;另有一种更基本的清晰的认知方式,虽然常被掩藏,但却是生命的实质从未离开,俗称本觉智慧,(佛经里称为本具的如来智慧德相)。前者让我们看到世间的无常变幻,感受如意与不如意等常情;后者则代表心学的意义,能让我们看到世界人生的真相,为社会带来福祉,是多少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止于至善,传统文化殊途同归的也就是这个安心之道。
攀缘心代表我们世俗的世界,空花流转的苦乐人生,赤条条来赤条条走。虽然每个人都如此,但是智者还是会思考人生的根本价值是什么,努力拼搏终归为的是什么,初心是什么,什么才是人生的真正意义,等等。虽然终归鲜有人能达成本怀,圆满人生的价值,但是这份努力和探索却也显示了生而为人的价值,有了文化的意义。而且,也并不是没有人完成了智慧的觉醒,佛陀就是代表,他发现的觉醒之道一直利益着后世的人类。
“我欲仁,斯仁至矣”,“德不孤,必有邻”,道不传久矣,道也从未离开。本觉智慧,并没有离开我们的世俗世界,而是时时在显发着璀璨的光芒,我们只需要认识它,就像孩提时代的赤子之心那样。“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要用它来寻找光明”,这份赤诚的辉映,不是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吗?
心学的展现,作为一门智慧的学问和大众的福祉,需要学校和老师,需要交流和探讨,需要实践和禅修,也需要适时选取教材经论作为一个分享的脉轨。最终,它能为你做的,可能会超乎想象。
希望每个阅读、关注和参与的人都能有一颗凝定而又喜乐的心,在尘世的喧嚣中获取一份清凉和幸福,为迷惘的人群常葆一份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