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李清照》教学实录
走近李清照
时间:2019年5月30日
执教:陕西省宝鸡市岐山中学王建红
授课班级:
陕西省宝鸡市眉县中学高二(15)班
第一部分 备课思考
一、选题理由
(一)无论是高考64篇的背诵,还是高考的古诗鉴赏题,均未考查过李清照的词,从应试的角度来讲,这里是个空白,所以要有更多的关注。
(二)群文阅读现在是语文教学界的发展趋势,它主张推行课文整合,运用多文本多角度比较阅读策略,与学生展开多元对话。本节课选择作者李清照的四首词,通过赏析,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写作风格及其风格的变化。
二、教学思路。
(一)启发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李清照的词,教师大致把握学生对作者及其作品的掌握情况。
(二)以《点绛唇》、《减字木兰花》、《一剪梅》、《清平乐》为例,串起李清照一生,前三首略讲,第四首详讲,因为第四首概括了李清照的前期中期和晚期生活,讲第四首时,教师以时间为序,抓住几个关键时间点,介绍李清照简单生平经历。
(三)课堂练习及作业。通过两道课堂练习检查学生掌握情况,布置一道课外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1.给出作者的语言特色,让学生填入对应的篇目名称。
2.通过对给定篇目的排序练习,检查学生对李清照一生的了解情况。
3.课外小作文:《我所认识的李清照》。
第二部分 课堂实录
师:(导入)老师由北及南,自西向东,下塬、渡河,自岐山至眉县。从千亩荷塘路过时,看着渐渐擎起绿伞的荷叶,老师想因贪玩而忘记回家时间,情急之中误入藕花深处的那人是否回家?老师想的人是谁?能看到吗?
生:(齐)李清照(小声)看不到。
师:老师为什么看不到呢?
生:因为李清照是宋朝人。
师:是的,理智也告诉我,我看不到她,但心却非要让我去追随。她在宋朝,我在当代,我们中间隔着隔着一条河,一条流淌了900多年的时间的河流,一条永远也无法跨越的河流。但所幸的是你我的手中有文字,有记载着李清照诗词的文字。文字能跨越千山万水,穿越古今中外,然后我们便可以和自己仰慕的人促膝相谈、倾心交流。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近李清照》。

师:同学们,初中高中我们也学过一些李清照的词,大家较熟悉的有哪些呢?它们分别体现出的是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1:我印象最深的是《醉花阴》(重阳)。
师:同学们,这是我们什么时候学过的呢?
生:(齐答)高一必修四。
师:高二学生依然能清楚地回忆起高一的课文,为同学们点赞!老师希望后边同学回忆的篇目尽量与前边不一样。
生2:我印象最深的是《夏日绝句》,表现出的是一种英雄豪情。
师:能不能试背一下呢?
生2(非常熟练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生3:我印象最深的是《如梦令》。
师:李清照的《如梦令》有两首,一首是“常记溪亭日暮”,一首是“昨夜雨疏风骤”,你指的是哪一首呢?
生3: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师:忆起这一首有没有电视剧的功劳呢?
(全班学生开心地笑)
师:(小结)第一个同学回忆是李清照的《醉花阴》,这首词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生齐答)愁情,第二位同学印象最深的是《夏日绝句》,它表现出的是一种(生齐答)英雄豪情,第三位同学回忆起来的是《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它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什么情感呢?
(生沉默,教师引导背诵启发)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些句子出自一人之口吗?
生:不是,第一句应是仆人,第二句才是李清照。
师:仆人忙于卷帘子,看都不看就随口说“海棠依旧”,而李清照则躺在床上都想象到经过昨夜的一场风雨,海棠花应凋零不少,因此就会显得叶多花少。能如此关心大自然中花的命运,说明李清照此时的生活和心情应该是怎样的呢?
生:她的生活应该是悠闲的,心情应该是愉悦的。
师:通过大家的回忆,我们看到李清照的心情一会儿愁一会儿喜, 一会儿又充满英雄豪情。怎么是这样一个复杂的李清照呢?那我们今天这节课就通过走近李清照,来了解一个真实本色的李清照。
用PPT展示学生学过的李清照的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生(齐答)初中
PPT展示学生课前较为熟悉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PPT展示《声声慢》、《醉花阴》


师:这两首首词是什么时候学过的呢?
生:高一必修四
(针对学生刚才没有回忆起来的《武陵春》,教师详细地分析补充)
提醒学生带上情感齐读
(生齐读)
师:“欲语泪先流”让我们想起《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伤心到极处,纵有千言万语,也说不出来。这是何等的伤感?
这首词在讲什么呢?我听说春天的景色很美,也打算乘船前行。但我的心里无限的忧愁,那只小小的船儿怎么能承载起满腔愁绪的我呢?我只得选择放弃这次出游。
师:今天走近李清照,我们主要补充一些课外有关李清照的词。
同学们喜欢追星,我们看李清照其实也是一位明星,1987年的时候,她已经是一颗明星了,而且我们看介绍“国际天文学会”,可见李清照已经是一位国际明星。大家追星的时候喜欢从各方面了解明星的资料,那我们来看一下李清照的家世。
展示PPT

她出生于书香门第,她的外公就是一位状元。咱们学古代文化常识,当时的状元跟现在的状元可不一样,全国每年只产生几位?
生:一位。
师:可见李清照的外公就是一位学霸,而且是一位国家级的学霸;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是当朝的丞相;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中过进士,并且是苏轼的弟子;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曾任鸿胪少卿。李清照是出生于官宦家庭,并且是个官三代,正因如此,她才能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所以李清照就是在一个文化氛围里长大的女子,因此可以称她为“书香才女”。
展示PPT.

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李清照。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北宋末期人,生于1084年卒于1155年,终年72岁。这是李清照的起点和重点,那在这起点和终点之间,李清照又经历了什么呢?我们今天就通过李清照的词来了解她的一生。
PPT展示《点绛唇》

师:第一个字怎么读?
生:(齐答)cù(教师范读全诗)
师:读完这首词,请同学们请找出认为写得最好的一句。
生1:薄汗轻衣透。
生2:袜刬金钗溜。
生3: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师:前面同学提到的三句中,如果老师说只选两句,大家删掉哪一句呢?
生:薄汗轻衣透。
师:薄汗轻衣透只是点明什么呢?
生:天气热。
师:那除了天气热,还表现出什么呢?
生:玩得很尽兴,玩得很开心。
师:“袜刬金钗溜”是怎么回事呢?就是没有穿鞋子,脚上只穿着袜子走路,“金钗溜”指的是头上的钗子都快掉下来了。古代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一般不能随意见陌生人。万一撞见了陌生人,赶紧要避开。李清照在荡完秋千之后看见家里来了陌生人,想赶紧躲起来,但是躲避不及,只好穿着袜子就跑,连头上的金钗快要溜下来都顾不上。这表现出了李清照当时是个什么状态呢?
生:匆忙,慌里慌张。
师:“和羞走”一词中,老师把“羞”改成“笑”,大家看效果有什么不同?
生:“羞”能写出少女的娇羞、矜持,而“笑”则显得有些轻浮。
师:这首词应该写于李清照的什么阶段呢?表现出李清照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呢?
生:少女时期,活泼自由、无忧无虑。

(师板书:活泼)
幻灯片展示第二首《减字木兰花》

师:有没有生字呢?
生:没有
师:我们现在带上感情将这首词读一遍。
(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宋朝的时候,常有卖花郎,肩挑一担春色,把盎然的生机,把万紫千红送进千家万户,不像现在的花屋、花店是隐藏着的,宋朝的卖花郎是直接把花挑到街上买的。词中第二句“买得一枝春欲放”,“春欲放”是什么意思呢?
生:(齐答)鲜花。
师:既然是鲜花,那词人为什么不写“买得一枝花”“买得一束花”?
生:“春欲放”既写出了花,又写出了生机盎然的大自然。
师:对,这个同学说的很好。如果写成“花”,那就仅仅只是一枝花。而写成“春欲放”,你喜欢什么花就可以想象李清照买的什么花,你喜欢什么颜色,就可以想象成买的什么颜色。这样买到的就不只是一枝花,而是有勃勃生机的大自然,这也就是诗词的妙处。
师:“泪染轻匀”一句,花已经买到了,为什么还哭呢?
(生讨论,师启发读下一句)
生:“泪”是花上的露水,证明花是新鲜的。
师:对,我们可以认为“泪染轻匀”是虚写,“晓露痕”是实写。
师:词人买花、赏花、戴花、比花,“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事实上,丈夫赵明称,把李清照和花比较了没有?词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生:并没有比较,这应该只是李清照的想法,怕丈夫认为李清照没有花漂亮。
师:“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李清照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生:李清照要让丈夫把她和花比比,看谁更漂亮。
师:她真的需要一个客观的答案吗?
生:不是,答案已经在李清照的心中,就是“夫人比花更漂亮”。
师:那我们分析一下,李清照写这首词时,应该是人生的什么阶段呢?
生:新婚后不久。
师:那她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
生:甜蜜幸福!
(师板书:甜蜜)
PPT展示第三首《一剪梅》

师:这首词是咱们见过吗?
生:见过!高二选修课本上见过。
师:咱们现在来齐读一下,注意带上感情。并且思考,这首词应该写于李清照的什么时期?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这还是那个刚刚结婚的娇媚的新娘吗?
生:不是。
师:这首词应该写于李清照的什么阶段呢?
生:应该是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之后短暂分离的阶段。
师:这个时候赵明诚还健在吗?李清照思念赵明诚能看到赵明诚吗?
生:赵明诚还健在,李清照是可以看到赵明诚的。
师:《一剪梅》中的相思是一种有望的相思,它看起来忧伤,但这是一种甜蜜的忧伤,一种有希望的相思。第一句“红藕香残”中的“红藕”指什么呢?
生:荷花、莲花。
师:对,就是咱们眉县千亩荷塘中的荷花。
师:“红藕香残”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荷花凋零,香味消散。
师:那写的又是什么季节呢?“玉簟”又指什么呢?
生:秋季,“玉簟”指凉席。
师:对,凉席像玉一样凉。秋季是一个容易引发愁绪的季节,“自古逢秋悲寂寥”。
师:“轻揽罗裳,独上兰舟”中的“兰舟”让我们想起了柳永在《雨霖铃》中的“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生齐背)
师:柳永《雨霖铃》中“兰舟”的场景和李清照《一剪梅》中“兰舟”的场景是一个场景吗?
生:不是。《雨霖铃》中的“兰舟”是分别的场景,《一剪梅》中的“兰舟”则是别后思念的场景。
师:“云中谁寄锦书来?”词中的“谁”究竟是谁呢?
生:丈夫赵明诚。
师:对的,李清照就是盼望丈夫能给自己寄回书信,能得到丈夫的一些消息。
师:“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大雁”和“月”分别代表着什么呢?
生:“大雁传信”,“大雁”代表的就是思念;“月亮”本来就是古诗词中代表思念的意象。
师:“花自飘零水自流”中“花自飘零”是表面是何意?又有什么深意?
生:表层意思是花朵的凋零,深意指美好的事物逝去。
师:鲁迅先生曾讲,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叫什么剧?
生:悲剧。
师:对,“花自飘零”如果针对一位女性来写,又是指什么?
生:美丽容貌随时间的流逝而流逝的叹息。
师:如果是针对一位男性来写呢?
生:时光流逝、年事已高却一事无成、壮志难酬的悲哀。
师:对,“花自飘零”不仅仅指容貌、事业,还指爱情、友谊、人生等许多美好的东西的逝去。“水自流”又让同学们想起了孔子的哪一句?
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师:很好!“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为什么是一种,却又在两处呢?
生:因为此时李清照和赵明诚是彼此相思的,所以相思是一种;而此时李清照和赵明诚又正经历着短暂的分离,所以又是两处闲愁。
师:“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里的“计”就是办法的意思,相思之情没有办法忘记,我刚刚把深深的思念从紧蹙的眉头将解开,但同时他又在我的心头升起。忘不了,还是忘不了。
师:这种相思与忧愁产生于李清照与赵明诚婚后短暂的分离,所以这是一种甜蜜的忧愁。用徐志摩的一句诗来讲,“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柔风的娇羞。”这种愁用词中的一句话来讲就应该是“闲愁”。
(教师板书:相思闲愁)
PPT展示第四首词《清平乐》

师:(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热烈鼓掌)
同学们看,上阕的第一个词为“年年”,下阙的第一个词为(生齐答“今年”)请问上阕的“年年”里包括下阕的“今年”吗?
生:不包括,上阕的“年年”指曾经。
师:大家怎么读出来不包括的?这个“年年”里的情和“今年”里的情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请同学们看“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这两句什么和什么相配呢?
生:雪和梅花。
师:宋朝卢梅坡曾经有两句写雪和梅花的诗,大家知道吗?
生:“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师:很好!雪因梅透露春的信息,梅因雪更显出高尚的品格。开头两句回忆早年与赵明诚共赏梅花的情景,踏雪寻梅折梅插鬓多么快乐,多么幸福!“醉”不仅是酒醉,更表明女词人为梅花、为爱情、为生活所陶醉。所以年年并非现在,而是曾经与丈夫相亲相爱、幸福甜蜜的那段时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挼尽,就是用手揉搓。梅枝虽然在手,却无心情去玩赏,只是漫不经心地揉搓着,伤心的泪水沾满了衣裳。女词人为谁而哭?为什么哭?
生:为丈夫赵明诚而哭,因为思念丈夫。
师:此时的思念与《一剪梅》的思念已经不同,因为此时女词人与丈夫已阴阳两隔。我们来简单回忆一下李清照一生的经历。
(师一边讲述一边板书时间)
师:李清照生于1084年,(板书:1084)在她18岁也就是1102年(板书:1102)的时候嫁给了赵明诚。“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写的就是这一时期。李赵二人互相倾慕对方的才华与为人,有着共同的感情基础,但是他们的父亲在政治上却是水火不相容的政敌。李清照的父亲代表旧党,赵明诚的父亲代表新党,新党对旧党打击报复,赵明诚的父亲并没有放过李清照的父亲,李清照也感觉到了政治的残酷和冷血,但所幸李赵二人的感情并未受影响。公元1105年时,赵明诚的家还是门庭若市、权倾朝野,但随着蔡京和赵挺之联手对付旧党人物的结束,蔡京和赵挺之的矛盾就开始产生。公元1107年,(板书:1107)蔡京担任宰相,赵婷芝不得不辞官回到山东青州,不到五天就去世了。李清照也随着赵明诚回到山东青州,两个人有了单独相处的时间,夫妻二人伉俪情深,志同道合,一起吟诗填词,琴瑟相合,相敬如宾。“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远离朝廷与政治,生活虽然清贫,但在感情和精神上却是贵族,这种叫安稳的生活一直持续到1127年。(板书:1127年)1127年北方金族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跟随难民流落江南。(板书:南渡)飘流异地,多年来搜集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重的打击和巨大的痛苦,第二年1128年(板书:1128)丈夫赵明诚去世。“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应该就是写于1128年之后。大家算一下,此时李清照有多少岁?
生:44岁。
师:李清照去世是哪一年?
生:1155年。(师板书:1155)
师:赵明诚1128年去世,李清照1155年(板书:1155.)去世,李清照一个人孤孤单单过了多少年?
生:28年。(板书:28)
师:曾经如胶似漆,相亲相爱的两个人,如今却阴阳两隔,李清照怎能不伤感?因此下去应该写的就是李清照寡居的时候。
师:“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词人本是山东章丘人,晚年却流落到浙江金华一带,漂泊天涯远离故土。“两鬓生华”是什么意思?年轻的时候这两鬓曾用什么装扮?
生:“两鬓生华”是两鬓长出了白发,这两鬓年轻的时候曾经用鲜花装扮。
师:对,就是曾经“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的,与鲜花比美的两鬓,如今这两鬓却已白发斑斑。“我”听说梅花开了,“我”也想去赏梅,但是却“晚来风势”,风太大,“我”不能再去看梅花,自然界的梅花“我”是欣赏不到了。同学们,“风势”仅仅是自然界的风吗?
生:不是,也指政治的风,即“国势”,暗喻当时极不利的民族斗争形势。
师:“梅花”比喻美好的事物,“难看梅花”指国家遭难,颇有经受不住之势。国破、家亡、夫死、物散,个人悲剧与国家悲剧杂糅在一起,哪有心思去欣赏梅花呢?这首词的下阙,应该写的是李清照晚年独居之时,她不仅仅为个人而愁,而且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愁?
生:国愁、悲愁。
师:对,所以这首词应该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情?
生:伤时念旧,孤独悲愁。
师:一位活泼的少女,一位甜蜜的新娘,一位因相思而生闲愁的少妇,为何变成了伤时念旧,孤独悲愁的老妇人?这中间主要是由于历史上发生了什么?
生:靖康之变,宋南渡。(师板书:南渡)
师:现在请同学们带上感情,齐读这首词,读诗请注意这首词就贯穿着李清照的一生。
(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大家的朗读很有感情,说明大家也读懂了这首词。这首词时间上涉及“年年”、“曾经”“今年”,这种写法叫什么?
生:对比,三个生活阶段,三种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表现私人生活的巨大变化。
师:那还有什么手法呢?上去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二者是均用笔墨吗?
生:不是,重点写的是现在。
师:这种写法还叫对比吗?
生:不是,应该是衬托,以昔衬今,表现出女词人飘零沦落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师:(小结)这首词把个人身世与梅花紧紧联系在一起,以赏梅寄予自己的惊奇之感和国家之忧。
师:李清照的词除了写个人的情感、个人的生活之外,还有一类英雄豪情的诗。
(PPT展示夏日绝句)

师:同学们马上要升入高三了,请大家带着一股英雄豪情,齐读清照的《夏日绝句》。
(生有感情齐读)
(PPT展示语言风格)

师:前人对李清照词的语言风格归纳为三美:音乐美、本色美、意蕴美。请同学们联系你所读过的李清照的词,结合语言特色,一种美下选择一首词,写在资料的空白处。
(生认真思考填写,教师巡回检查,并与学生交流,交流中得知学生有学号。)
师:下面我请同学回答,每位同学选择一种特色回答就可以。今天是5月30号,我们先请5号同学回答。
生(5号):我选择音乐美,我找到的对应的篇目是《点绛唇》和《清平乐》。
师:(启发)词又叫长短句,本身句子长短不一,本来“音韵感”不明显,“音乐美”的特点是“巧用叠字,音韵和谐”,这两首词里有没有叠字呢?
(其他学生小声提示《声声慢》)
师:其他同学给你提示是《声声慢》,你要不要参考一下呢?
生:(5号)对,应该是《声声慢》,因为它一开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就有叠字。
师:再请3号同学,请你再举一例,请避开音乐美。
生:《减字木兰花》的语言表现出了意蕴美。
师:试举一句来证明一下。
生:(3号)“泪染轻匀”,采用拟人的手法,以泪来写花上的露珠。
师:那我们再请10号同学回答,现在只剩下“本色美”了,请举一例。
生:(10号)“本色美”我选择《点绛唇》,尤其是词中的“露浓花瘦,薄汗青衣透。”
师:正确,这两句善用口语,就像现代人说话一样。
师:咱们今天所学的四首词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大家能不能将难易程度评价一下呢?
生:《点绛唇》和《减字木兰花》较易,《一剪梅》和《清平乐》较难。
师:所以咱们将前两首归为本色美,后两首归为意蕴美,以前学过的《声声慢》归为音乐美。
(PPT展示练习2)

师:根据这节课对李清照的介绍,以时间为序,给学过的三首词排序。
(生热烈讨论排序)
师:咱们是15班,大家知道谁来做这道题了吧。
(生齐答15号)
生:(15号)BCA
师:不同意的同学请举手。
(无人举手)
师:15号同学排得对不对呢?
(PPT展示李清照古诗词篇目)

(生查找后齐答:对!)
师:BC应该是在南渡前所写,A应该是南渡后晚年所写。同学们能做对,也证明咱们这节课是有效果的。
师:同学们,经典引路,诗词为伴。一首诗,一阕词,会让我们欣喜的发现:陌生的面孔因诗词而变得鲜活有趣;足迹无法抵达的地方,影视词而显得温馨亲切。所以,建议同学们平时多读读诗词。通过文字,我们可以和古人交流;通过文字,我们可以从今天穿越到昨日,了解古人的思想,了解古代的智慧,这样我们就与古人达成了和谐与默契。
今天的课题是《走近李清照》,今天的作业是“我所认识的李清照”,老师建议以李清照的词串起对李清照的认识。
师: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同学们再见!

第三部分 板书设计
活泼甜蜜 相思闲愁
南
渡
伤时念旧 孤独悲愁
1084一1102一1107一1127
南
渡
1128一1155
46年(独)
第四部分 教后反思
一、课前预设多,课堂生成少。整节课师生配合默契,学生回答问题主动积极,准确率较高,但教师担心时间不够,所以大多数的问题都由教师预设,学生课堂生成较少。
课后得知这是个文科重点班,学生语文素养较高,如果既有课前预设,又在课堂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通过学生的阅读与思考课堂生成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课堂气氛可能会更为活跃,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
二、阅读应该是一项持久性、连续性的活动,仅仅靠一节课培养阅读兴趣、了解作者及其写作特色只能停留在浅层,变“走近”为“走进”,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在学术方面探索研究,才是我们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