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苦思甜
刚才看《金色的鱼钩》时有落泪,不是矫情,要知道,我都快五十岁了,哪里有必要矫情呢?!读书会哭,这点上跟十五岁的自己没什么不同,看电视剧感人的地方会忍不住想流泪;读书读到感人处依然会眼睛一热止不住落泪,很多时候读书让人想到了很多,一发散思绪便难免心酸。“老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子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了皱纹。”那是多么艰苦的岁月啊,一个不到四十岁的正值壮年的男子汉背驼了,满脸皱纹了,可见生活多么苦!当年红军长征时硬是靠着坚强的革命意志和必胜的信心走完两万五千里长征,如今的人享受着老一辈人打下的江山多么幸福啊!真的不能喊苦喊累,“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不对比的时候总是以为幸福是天上掉下来的,如今的人该知足,别忘了我们其实没吃几天饱饭。这才几十年啊,长征1935年,我的父亲出生于1949年,他在世时经常引以为豪的就是这一点,他和共和国同龄,我父亲幼年赶三年的自然灾害,应该是六零年,没有足够的粮食,吃饭三大两,饿了只能吃胡萝卜干,以至于吃伤,(当然不是胡萝卜的不好)饿着肚子推小推车推煤,当时是怎么个情况是我们小的时候父亲讲给我们听的,当时小不理解,只清楚记得了“挨饿”其它的就不太清楚了,可惜父亲没了,也再没法对证。大概是出工吧,父亲长得高,十一二岁就干重活了,硬是饿出一种病,一饿了说虚脱就虚脱,新中国1949成立,现在2022,连一百年都没到,所以,每次读历史,回看历史长宽几百几千年的长河里朝代更迭各朝各代人们的命运浮沉,一方面让人感叹人的渺小,一方面又感叹人的伟大,说渺小,因为个体的人在浩瀚宇宙里似乎一粒微尘;说伟大,如此渺小的人类又创造了璀璨的人类文明推动人类历史车轮滚滚前行。
很多时候需要传给下一辈一种精神,短短几十年社会变化就会很大,父与子的成长经历除去重合阶段便各有各的不同,我们没经历我父亲的幼年,我们的孩子没经历我们的幼年,有一些经历只有那一代人共同难忘,属于独家回忆。但是人不能忘本。
回想我们小的时候大概十岁左右吧小河里还有小鱼小虾,在那之前更是有,可是慢慢地小河里就开始有废弃的空农药瓶子了,小鱼小虾开始少了,接着开始有塑料袋了,而四五岁的时候我跟在大孩子屁股后看他们偷偷抠了生产队的扣菜棚的蓝色塑料布吹气球,满眼的艳羡。我对小孩子们向来慈悲为怀,实在是他们少不更事,倘若做了错事大多无知犯错,本性却还是好的,坏种孩子还不多,没那么多阴谋,对比自己小的时候就知道了。其实你想想生产队长看见好好的大棚塑料布被人抠了一角得多么生气又无奈啊!大人能干出那事儿吗?不会的,也就是无知的小孩子能。他们长大了也就不会了,就像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瞎猜的是不是“拔何首乌根连带着毁了墙垣”才让他上学的。哎,大人怎么会跟小孩子想一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