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对话案例督导集》(下)
教训篇
1.三个囚徒
【督导师点评】一直读到这里,我还不知道来访者是怎么了。不知道也没有关系。心理咨询中,我们会根据我们看到的,给出一个心理的假设,假设这个来访者是因为什么样的一个心理机制,出现了这个样子的问题。然后,我们可以再进一步地了解情况,从而证实或者否定这个假设。如果我们得到的信息,还不足以给出一个明确的假设,与其去盲目地猜测,还不如承认自己的无知,然后,继续去看。我现在就是这个情况,我无知,所以我只能对自己说:“再探。”
直接对小月儿的咨询从第四次才算是真正开始。由于她不爱说话,我们俩就用意象画来进行交流。她随便画出来的第一幅图画是一团人形的烟雾,被装在一个匣子里面,在这个匣子的背面破了一个小窟窿,于是,这团人形的烟雾就开始从这个小窟窿里面漏了出去,通过一个隧道一直钻到了一个墓地里。我请她给这幅图画起一个名字,她不假思索都写下了“寻找自由”四个字。我感到这幅图画是在表达一个感受不到自我的空虚的人,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面,由于无法得到自由,只好用悄悄走近死亡的方式来逃离禁闭。
一个没有机会在世界中闯荡的人,时间久了当然会比较没有自信,看到这里,我明白了为什么这个女孩子会表现得自我封闭了。
【督导点评】如果心理咨询师更镇静一些的话,其实可以晚一点再想这个事情,而先去对女孩子的信任给予回应。她愿意把这个告诉心理咨询师,这是一个值得去积极回应的事情。如果能先在心理层面做共情,而把现实的考虑往后放放,一定会更好。更何况,女孩子是被母亲“囚禁”的,她做的事情最需要的就是在母亲那里保密,如果这个事情被告知母亲,岂不意味着一个希望得到外部救援的囚徒被告密企图越狱?
我们看到,把咨询师关进牢狱的密匙咒语是来访者母亲的一句话:“我和女儿的命就交给你了!”这是一个母亲的托付,而咨询师不知不觉中就认同并接过了这个托付。在母亲的生命脚本中,有这样一对母女关系,它有一个为女儿生命作决定的母亲,和一个完全把自己交给母亲去负责的女儿。
由于无法完全认同这个脚本中的女儿角色,来访者采用了“自我封闭”症状的策略来进行被动抗争,来为自己的自主争夺方寸之地。而从一开始,来访者的母亲就努力地控制咨询师,通过试图与之联盟而使之成为自己的“代劳者”,而咨询师之前则比较成功地拒绝了这个投射游戏。可惜的是,当自杀危险出现,咨询师开始陷入对自身控制力的怀疑与焦虑时,她的心理界线就松动了。她开始认同了母亲对女儿失去控制力而导致失去女儿这个唯一亲人的强烈焦虑。在本案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母亲的“我和女儿的生命就交给你了!”这句话有多么强大的杀伤力。这是一个让咨询师来为来访者母女两个生命负责的宣言,这里面隐含着一个“如果失去了女儿,我也可能会自杀”的威胁。而面对这样的双重威胁,咨询师的心理底线终于被攻破了。当她认同了这个宣言,并开始下意识地为母女两条命负责的时候,她就立刻进入了母亲为其设置的牢狱中。
在这个牢狱里,咨询师和来访者被关在一起,而密匙则在母亲手中。这意味着咨询师此刻已经被母亲所掌控,就像作为女儿的来访者一样,此刻,她作为一个能够解救来访者的咨询师功能已经被阉割了。
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心理咨询永远没有完美的,即使是那些大师的案例,我们也会发现会有出错的时候——就像围棋十段也会有走出低级昏招的时候一样。好在并不是每次出错,都一定会导致失败。其实,每个来访者自己也是有一定适应力的,因此,小的挫折也并不会带来太多负性影响,如果后续工作进行得足够好,甚至还能够得到修复。
2.沉默的羔羊
奇怪的模式,就是只有抛弃她的男人才能够得到她的真爱。
看到薇薇安很认真地一边听着一边不时地点头,并做着笔记,我感到还不过瘾,于是接着大谈我的分析:事实上,她的两次婚姻都是这个主题上的强迫性重复——她的第一任丈夫是大家族中的屈服者——正像她自己的父母一样,她试图说服他反叛,以便替她的父母实现其一生都未能成功实现的愿望。然而,第一任丈夫的无所作为、无能为力却击碎了她殷切的期望,最终,薇薇安无比失望地离开了他,同时也离开了以这个男人为象征的自己心目中一直以来试图吞噬她的大家族。然后,她吸取教训,为自己寻找了一个相反的男人——这个男人实际上是她自己内心投射出去的一部分,而她自己则扮演吞噬了他的“大家族”角色,替他规划着他的生活轨迹。而当他果然没有辜负她,而通过抛弃她实现反叛的时候,虽然她作为女朋友的部分被抛弃了,但她的内心有一部分却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他,作为薇薇安自己那一部分反叛者的他,终于没有辜负她最深处的期待,成功地替她实现了连自己父母都毕生没能实现的夙愿!
当然,咨询师的确是走得太快了,心理成长是需要一步一步来的,咨询师要谨防好大喜功乘胜追击带来的心理“反弹”。在这个阶段,来访者显然还没有做好准备,就一下子被揭示出了一大堆的真相。尤其是有关家族情结的真相,往往潜藏在每个人自我的深处,像一棵大树的树根一样,联系着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继发创伤,猛一下子就掘了树根,必定会激起来访者强烈的防御。
3.糖衣·炮弹
【督导点评】心理咨询师的焦虑,一方面是出于怕自己应付不了的恐惧;另一方面是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却不知道该做什么的茫然,甚至可能还有一些对来访者“没做过什么”的歉疚——其实,她也未必需要一定“做点什么”不可。我有一个感觉,也许,这个来访者也并非心理咨询师眼中那么强悍,也许她内心中也是很焦虑的、胆怯的,她所需要的是和另外一个能够让她感到安全的人在一起,给自己壮胆,以便能够更开放地进行自我探索。
而我可以在此分享的部分是,在一开始的时候,我的案主其实想要寻求的不过是一个耐心而安全的倾听者——她是如此聪明,又是如此强势,她不是来寻求指点或是指导的,她需要的只是一只“无为”的耳朵,因为她早已经拥有了几乎一切,只除了这样的一只耳朵
…由于种种因缘,我的自恋被完美主义的养育者的刻薄评价和严厉惩罚粉碎了,我成为了一个胆小、紧张、悲观主义的自卑者,我渐渐地养成了一种奇怪的习性,就是对负面的评价一听就欣然接受,而且内心中似乎还能升起一份类似于安全感和满足感的东西,就有点像受虐狂的心态一般;而对于积极的评价,我一听到就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地不自在——岂止是不自在啊,确切地说那简直就是如坐针毡!不匹配啊!外部的评价和我内部的自我形象太不匹配啊!这让我失去了对外部评价者的信任感,同时也失去了自己内心的安全感,甚至自我身份一致感。太可怕了!难怪当时听到她那样抬举我的时候,我浑身每一粒细胞核都在吓得发抖。
我见过太多的心理咨询师,为了维护自己的“专业形象”,费尽心力去掩饰自己的问题,其结果却只不过是在原来的问题上,增加了一个新的“虚伪”的问题。
4.催 眠
【督导师点评】接纳,是心理咨询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如果心理咨询师不能接纳来访者,因而对来访者多有批评,心理咨询就难于进行。“拉拉”,在社会主流中依旧不被接纳,所以,来访者担心自己不被接纳。心理咨询师的接纳,也是打开以后的心理咨询互动之门的必要前提。只不过,心理咨询师没有及时地、充分地和来访者说清楚:“我接纳的是你是‘拉拉’这个事实,也接纳你可以向自己喜欢的人求爱这个举动,但是我并不会接受你的求爱。”
次日,我鼓足勇气决定去找督导。但走到督导师的门口,我却突然间丧失了勇气。“被一个女人喜欢就吓成这副样子?这么脆弱的心理素质还怎么能够当一名咨询师?!”我的内心里突然冒出了这样一个鼓噪的声音。那时候,我刚刚做心理咨询不久,最害怕别人质疑我够不够资格胜任这个角色。“我应该能行的。以前那么多的挑战,我不是都过来了吗?”我激励自己说,然后,我决定自己来面对这个挑战。我转身离去了。
【督导师点评】看来,“是不是胜任”是入门级心理咨询师的共同心结啊。
的确,意象对话更容易开启潜意识,而我们的潜意识所知远远多于我们的意识。因此,用意象对话更容易让我们找到症结的所在。
【督导师点评】能够以某种方式解释得通,并不一定意味着事实就是那样的。但是,我们人类并没有办法去“如是”地直接认识,我们的所有认知,几乎都还是要靠解释。所以,人类的认知从本质上无法保证我们不犯错误。当我们怀疑邻居偷了我们的斧子时,如果他承认偷了,那可以解释为他偷了;如果他说他没有偷,那可以解释为他撒谎——撒谎是可能的,也是可以解释得通的。那么,邻居到底是不是偷了我们的斧子呢?说实话,没有一种办法可以绝对有把握地让我们知道。我们只好满足于这些不完全可靠的知识。
即使是我们非常相信的科学知识,归根结底也不过是对世界的一些解释而已。牛顿做了一个解释,我们实验了很多次发现都符合牛顿的解释,于是我们认为这个是世界的真理。但是当我们来到很特别的微观领域或者宏观领域,我们会发现牛顿的解释可能就说不通了,于是我们就必须找一个新的解释。但是,新的解释就是真理吗?如果新的解释存在,旧的解释就一定被推翻了吗?未必。
求爱的人经常使用催眠,异性如此,同性也一样。“你对我没有感觉就是隔离,有坏的感觉就是反向作用,有好的感觉就是真的”,这样一段说辞如果出自于异性,心理咨询师会怎么反驳呢?逻辑上,一样没有办法反驳。但是在那个情况下,心理咨询师可能不会如此困惑,因为她知道对方想干什么,“你不就是企图说服我接受你吗,我愿意接受就接受,不愿意就不接受,管你的道理是不是通呢”。
跟随对方的思想,就被搅昏了,因为对方的目标就是把你搅昏。观察到对方的目标,你就不用去管对方的思想逻辑,就不会被催眠。心理咨询师被来访者催眠,就是现在时髦的术语“投射性认同”。
我开始明白:从根本的层面来说,人的确有成为各种各样的人的潜质。但“我们可能成为什么的潜质”和“我们成为了什么”是两码事。之所以我们成为一个目前这样的自己,并不是因为,除了这样的自己之外,我们就一定没有其他的潜质了,而是因为,我们选择了“不选择其他的潜质”,来成全和发展这一个被选择的潜质而已。“我”是什么,是通过个体的选择和认同来实现的,是个体对特定的一些人格特质进行选择和认同的结果,而不是那些个可以在未来成为任何样子的“潜质”。
所以,重要的不是“什么是真的”,而是“什么是我想要的”
案例二:还我本来面目
意象对话心理疗法的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在“不用说破”的情况下,很清晰地展示心理的真相。那两个虫子,就是两个女性同性恋者的明显的展示。而虫子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这两个人心理活动的直接展示。
有时候我们被性唤起,只是因为某个素材让我们联想到做爱,而不是联想到自己和那个素材中的对象本身做爱。
但是,她还是无法完全释怀:“这个来访者如此确信和坚持说我有同性恋潜质,这个观念现在好像已经潜移默化地被植入了我的脑海里,连我自己有时候也开始有点怀疑了——不瞒你说,我现在在到处找同性恋检测量表想测测我自己,我甚至有时候在想象中去尝试同性性行为,看看自己的心理底线到底在哪里,好证明一下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但她依然不确定自己在现实层面该怎么办。我说:在我个人看来,在你明明已经认同了异性恋者这个身份、并且在这个身份中一直活得好好的情况下,只为了验证还有没有另外一种“潜质”而去验证是不必要的——一个有限的人是绝对不可能验证出来自己所有的潜质的!因此,那来访者所说的“每个人都有的成为同性恋的潜质”不需要被测试和求证,只需要直接承认就好,承认了一个人有各种各样的潜质之后,也依然可以很坚决地继续选择做异性恋者。
5.为什么没有来访者爱上我?
“我居然没有经受过异性性移情方面的考验。”我说。朱老师问:“你这么说的时候,好像夹杂着很复杂的情绪在里面。它们想要表达什么呢?”我立刻回头看自己的内心,发现的确有好几种消极情绪交织在一起,有沮丧,有遗憾,甚至还有一些失望和不服气。
仔细倾听我内在的声音,我的沮丧好像在说:“如果你从来没有过成功处理性移情的经历,那么,你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心理咨询师。”这种语气就好像是——小时候我每当取得一个好成绩,并且为之洋洋自得时,爸爸总是喜欢说的一句话:“有什么好翘尾巴的?你还小,还没有经历真正的困难和考验呢。”那时候的我总感觉像是当头被泼了一瓢冷水,立刻垂头丧气地明白过来:我还远不合格、远不够好。这点小成功完全不能证明我的能力。如果有大的考验到来,我就会立刻失败,就会立刻知道自己有多么无能。而我现在为这点小成功就不知道自己姓什么叫什么,正是说明我很无知、很无能的证据……看到这里,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在自己以后的生活经历中似乎永远都找不到成功的感觉——不论我完成了什么样的挑战,我都深深地恐惧着之后更大的考验会让我一败涂地,我都深信自己是个远不够好、远不能胜任的人。
而且以我个人的内在评估系统来说,我认为一个女性的性魅力也不仅仅是被异性所向往、迷恋和钟爱,更表现在善良、忍让、有教养、有独立思想、“旺夫”等精神品质方面——这不是那些仅仅被异性意乱神迷地惦记着上床的“性魅力”所能够匹敌的。在这一点上,我甚至是骄傲的。
直到这时候我才蓦地想起,其实在过去的咨询经历中,并非真的没有异性来访者对我产生过性移情,而是由于这些移情都在其刚刚发芽的时候就被及时觉察、及时处理而使得我们的咨询并没有因此而受到真正的干扰,甚至反而成为咨询过程中很有效的助推器。
比如有一次,一个大学男生就表白说他发现自己对我产生了“特别的感觉”。当时,我没有去评判他,当然也没有去下意识地鼓励他的移情,在耐心地听完了他慌乱的表白之后,问他,什么叫作“对一个人产生了特别的感觉”呢?他回答说,当他心里出现这样和那样的情绪和情感,那就说明他爱上了一个人。我和他一起逐一分辨那些情绪情感,后来,他竟然发现每一种情绪情感都是他曾经对某一个异性所产生过的,而他意识到,由于我的接纳让他感到如此地安全,他就不知不觉地把那些未能实现的东西都投射到了我的身上,并以为这些都是他对我的情感。在那之后,他很快就收回了自己的移情,我们一直保持着很稳固的咨访联盟,直到结束。
想起自体心理学派的同行们经常提及的一句话“没有敌意的坚决,不含诱惑的深情”,我在心里叹息,对咨询师来说,这真是一句宝贵的护法箴言。
回到自己身上,看来,由于自卑情结作怪,我仍然习惯性地不大喜欢记得自己取得的成绩。
【督导点评】如果我们能清晰地、细致入微地观察人际互动,你就会发现两性之间的相互吸引或者说调情,是一个微妙的互动过程。一方用眼神、动作、表情和语言示意,另一方会有一个本能的反应。如果这个反应是呼应和鼓励前者,那么前者就会进一步行动,去引诱或者趋向对方。如果这个反应是拒绝,则前者就会停止性的引诱。如果在来访者对我们进行第一步的示意时,我们及时察觉并用我们的微妙的行动去表态,用眼神和表情表示出自己无意于和对方在性上相互吸引,则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来访者就会很快停止他的进一步“调情”。因此,来访者爱上心理咨询师,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心理咨询师用自己的微妙行为反应,有意无意间默许甚至鼓励来访者这样做。
6.扔石头的小女孩
【督导师点评】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脑的位置时,影响我们的主要是理智的思维,或者是精神分析中所说的超我的活动;注意力放在心的位置,或者至少是胸区,则我们注意到的主要是情感活动。如果被指导者说心的位置没有任何感觉和意象,这必定是有某种阻抗存在,因为人的心不会没有任何感觉。
陈然的妈妈不关注自己,于是陈然自己创造了一个“好妈妈”意象,一个会关注孩子的意象,这个过程中陈然和她现实中妈妈的反面的样子认同了,这种现象我们叫做“反向认同”。
表面上看,反向认同是对过去的父母的行为的一个改进,但是实际上,往往他们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效果未必更好。
真诚一定让你得不到你想要的幸福。“小女孩对妈妈有一个很合理的猜想,就是如果自己不再玩小伎俩,妈妈就会不理睬她了。”“可是,这只是个很有道理的猜想,究竟事实会怎样呢?你不妨让小女孩不玩小伎俩,而是直接告诉妈妈说‘妈妈,我现在需要你陪我玩一会儿’,看看结果会怎样。”在这里咨询师先后说了两句话,看似不经意之中,咨询师就完成了两个步骤的重要工作:咨询师的第一句话,在完全接纳来访者原有信念的基础上,通过对其内容上的共情式表达,把这个信念界定成来访者的一个“猜想”(而不是一个“真理”)——既没有拒绝给来访者的原有观念一个容身之地,也没有认同这个歪曲的信念。这就是意象对话的“接纳”技术的正确应用。对许多初学者来说,应用接纳技术的时候,很容易走向一个误区,就是为了避免“不接纳”,而对来访者的信念全盘认可和盲目肯定,这不但不会帮助来访者走出错误的信念,而且还会强化他继续在错误信念的基础上越滑越远。
但是,现实中的心理咨询师,只是一个有一定心理咨询知识和技能的普通人类而已。他和幻想中的心理咨询师的区别,就仿佛是生活中一个会武术的人和美国大片中的超人蜘蛛侠的差别一样。
直到那一刻,怨愤才开始苏醒过来,在我的胸腔中熊熊升起,我恨恨地瞪着他,热辣辣的红开始在我的头面部蔓延开来,现在想,估计我当时的表情一定很尴尬吧。
在动机层面,“魔鬼意象”做一切事情的目标,都是为了控制。他喜欢自己掌控别人、耍弄别人、欺骗别人,从而让一切尽在掌握——世界是无常的,但是当他们能够掌控的时候,他们会感到世界是有常的,而且被自己所主宰。他们想成为这个世界的上帝。你会观察到,有这个意象的人非常地稳定,心理咨询师也许会被他们搅动得情绪起伏不已,而他们却总是那样冷冷地看着你在那里挣扎,心中一动不动。当然,更深入地觉察,会发现他们内心更深处,有极大的不安全感。
最重要的是要去理解他动用魔鬼意象背后的深层不安全感。
心理咨询师很好地面对了自己的自恋暴怒——面对了自恋受损后,羞耻感带来的那种恼羞成怒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