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足球的那些事情 - 申花足球俱乐部
上海申花足球俱乐部成立于1993年12月10日,由专业体制的上海足球队(始建于1953年)改组而来,是中国足球甲A联赛的创始球队之一。2000年2月,俱乐部所有权发生变更,原投资方上海申花集团退出,七家上海大型国有企业成为新投资方。2001年12月,上海广电集团、上海文广集团等单位收购俱乐部,并将其重组为“上海申花SVA文广足球俱乐部”,2004年成为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的创始球队之一。2007年2月,俱乐部被第九城市董事长朱骏收购,并与上海联城足球俱乐部合并,翌年更名为“上海申花联盛足球俱乐部”。2014年1月30日,上海绿地集团正式宣布接手俱乐部,同年2月将其更名为“上海绿地足球俱乐部”,队名则更改为上海绿地申花队。2015年1月,俱乐部更名为“上海绿地申花足球俱乐部”。"申花"俱乐部几度更换老板,险些失去”申花“的这个近20年的名称。
上海申花,上海球迷唯一认可的球队名称,在职业化的前10年(1994~2003年,也就是中甲的),是中国足坛的一支劲旅,每年几乎都是冠军的有力争夺者,并在1995年拿到了中国职业联赛的冠军,范志毅成为当赛季的最佳射手。2003年,申花虽然也获得了末代甲A的冠军,但事后发现几只球队打假球,因此2003年中国顶级职业联赛冠军空缺。进入中超时代后,申花成绩有所下降,失去了对冲击冠军的能力,期间在朱骏时期,申花还引进了当时刚刚获得或欧冠冠军联赛的魔兽德罗巴,球队在成绩还具有冲击参加亚冠。但随着上海上港的崛起,申花与上港的直接对话不仅大比分输掉了比赛,还是多次有球员被红牌罚下,可谓是输球又输人。在成绩上,申花也离降级区也越来越近了。
上海申花承担了上海足球职业化最初的记忆,在职业化的第二年就让自己的球迷体会了一把获得冠军的感觉,并在之后的持续几年都给球迷能够获得联赛冠军的希望。上海足球前中期(时间跨度为职业化的1993年到上港的出现)的成功在于良好的足球人才基础,以及比较好的本土教练资源。徐根宝作为上海教练的代表可以说为上海足球的发展贡献了很大的力量,现在上海申花和上海上港都有徐根宝培养的球员。在2005年到2011年,中国职业足球由于受到假球的影响,国内职业足球发展并不是很好,每个职业队的投入都不是很高,除朱峻从市场开拓的角度(正在国内代理魔兽世界的运营权)引入了德罗巴和阿内尔卡外,几乎都没有特别大牌球员的引进。因此,在这个阶段,夺得中超冠军比较多的球队还是青训基础比较好的山东鲁能队。2011年随着恒大集团开始进入足球,并在2013年获得了亚冠冠军,国内的球市一下又火了,不断有世界的一流球员来到中国踢球,并基本形成了国内一流球员结合国外一流3外援的冠军公式。承接了徐根宝的青训成果,并引入了世界顶级的外援,上港不仅仅在与申花的比赛中占据绝对优势,还在2018年首次获得了中国顶级联赛的冠军,也是上海自1995年后,上海的第二个中国顶级联赛冠军。在这几年中,申花不得不接受,或不得不让出上海足球”一哥“的位置,以及接下来几年保级的问题。
申花作为上海足球的名片,也是上海球迷的情怀寄托。足球是投入非常大项目,中国职业化20年以来,真正能力利用足球盈利的可能只有恒大。申花在朱骏时期的投入还是比较高的,但由于朱骏后来失去魔兽世界的代理权,业务资产都大幅度缩水,因此只能朱骏无力在经营上海申花。朱骏之后的绿地集团是被迫接受申花的,若不然申花就只能远迁到云南。绿地在经营球队上并不是特别擅长,在加上遇上了房地产行业的萎缩,绿地也没有过多的资金投入到足球上。除了本身购入球员外,给与球员的奖金也是和成绩非常相关,特别是给与外援的奖金是不能少的。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被天津体育局托管的天津天海足球俱乐部,球员都不错,但目前成绩排名倒数第一。如何利用足球,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进行可持续的发展,是企业俱乐部一个非常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作为中国职业足球的元老,申花已经是上海这个城市的一个名片,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民对于体育对于文化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申花应该交给一个真正喜欢足球,且有一定财力的机构或企业来运行,足球俱乐部的运行是一个整体工作,除了成年队成绩外,综合足球人才培养,足球文化的推广,业务的拓展都可以依赖足球进行。而随着国民收入的提升,这些都是新的业务盈利点。通过不断拓展的业务,来建立从人才培养,国民获益,再到成绩提升,职业球员再就业的生态闭环,从而持续的去提升足球水平和国民素质,让申花这张正能量名片健康地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