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档案对话韩文强| 教育践行者韩文强眼中的70、80、90
他:建造营主持建筑师韩文强
初见如邻家大哥哥,fashion 的装束和一头年轻的发型让人误以为他是80后,然而,谈话之后才洞悉他的年龄,70后,2005年研究生毕业后便开始留校教学,谈及对 70、80、90这三个年代的看法时,他慢慢表露出自己的想法。
韩文强
2016年6月30日
不同年代的主体特性
每个时代的社会属性不同,他们的教育方式也会大庭相径。以自身来讲,他可能更加清楚70后的特性,社会责任感和正能量的教育是那个时代共有的特色,他很坚定的说:
“70后坚信可以靠努力改变自己的未来”。
站在央美教师的身份来讲,他从教之后的第一波学生就是80后,那时他便充分体会到了80后的强大“自我”。
位于社会起伏的阶段,80后做事情有一股狠劲,但有可能走偏。在教一个课的时候,他们做一个幼儿园,他的80后学生不考虑幼儿园的主体,甚至做了一个黑色的空间放在地下,并且窗户只漏一点光。
还有一个则是特别喜欢变形金刚,他做的这个学校把威震天、飞船改成幼儿园,特别像一个星际战舰。据韩老师所说,那个做“变形金刚”的学生现在还在做变形金刚,不过现在改行做雕塑了。
“现在北京的好多大型的变形金刚展都是他做的,像万达广场的这些变形金刚他做的很专业。你那时候教他不做变形金刚是不行的,虽然那时候做建筑,而毕业之后转型做雕塑,但是他非常坚持做自己的东西。所以说一个人的成就并非取决于专业教育,而是在毕业之后你还能自己坚持,成绩是水到渠成的。”
回归到他自己的成长之路上,可能他也是一个很像80后的70后,因为,在他身上看到的并不是像70后那么沉重的【社会责任感】,然而,并不是说他没有社会责任感,因为建筑本身就是一个为社会服务的一个行业。
90后则是从容的一代,他们生活在贫富差距后的稳定期,殷实的家境给予了他们丰富见识的机会,所以他们相对比较灵活、比较聪明,但是却没有强烈的狠劲。他们,不会因为自己的想法而忽略其他人。
在韩老师自己的公司之中,大部分是80后,也有90。可见,他是乐于接受新鲜血液的一个 Youth leader。
不稳定的教育框架之中,很多人仍旧从中脱颖而出
从一个房子的建造开始,它可能需要地基的夯实,主体结构的施工,还要根据当地的自然和人文习俗去思考房子的特征,甚至会涉及到商业策划等等。所以,建筑的学习需要多学科的内容。
“建筑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比较传统的教育方式,时间比较长。一个学建筑专业的人,通常会被看做是未来的建筑师,所以会学很多课程。设计类,尺度上的从小到大,从一个房子到一个城市;技术上,建筑结构、建筑物理等,还要有一些人文类的像文学哲学。现在的建筑院校一个班80多个人,基本都是讲座形式,会少掉许多研讨和互动的机会。”
据韩老师回忆,他那时候在美院,人很少,小班上课研讨为主,经常互动研讨,当时,大部分老师都是年轻人,系主任张宝玮老师是从西班牙回来的,还有来自于建筑老四校的年轻血液。他们将新的观念代入,或许因为没有稳定的教学构架,所以会有很多发散性的思维。
谈到印象比较深的课题,他讲到大一的时候,刚从美国回来的易介中老师叫他们做一个木制的方形构架,却不透露给他们任何规则;或许,初衷是想看看他们各自的创造力。在那会,建筑专业在美院仍是一个新兴的专业,所以,没有太多的束缚,多样尝试以创造无限可能,可能是最常用的方法,韩老师笑称
♢自己是教育实验中的小白鼠。
然而在这种不稳定、不系统的教育模式之下,仍有许多建筑师能够脱颖而出,像陶磊、李涵、李道德等。所以他认为:
♢ 学校就是制造一个学习的氛围,最终决定一个人的可能更多的是人的性格与自己想要追求的东西。
践行教育,成为一个行动中的进步者
2005年一个27岁的小伙从美院研究生毕业,他选择留校似乎自然而然,然而其中或许还有更多的原因,是对中国既定【教育】的完善,还是对于自己知识的不肯定?或许,三尺讲台,是他【继续学习的动力】,亦是他仍旧保持年轻的一大秘诀。
截止现在,超过十年的时间里,可能已教过无数学生,而在这之中,似乎他也渐渐明晰了自我的价值。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使他认识到了更多种的可能;以人为本,在教的过程中他认为要让学生产生乐趣,如果在教的过程中反而让一个学生失去乐趣,这就不好了。
对于学建筑的学生包括他自己可能更加注重对于建筑的实体体会,因为从书上看到的东西并不一定是准确的。建筑需要去看去感受,需要细微的观察,才能逐渐整理出自己想要的东西。
建筑营设计工作室,是他对于自己人生无止尽追求的一个延续,年轻的团队,充满活力。对于传统建筑的改造和修复,还有其它一些有趣的项目,这都是他孜孜不倦的践行自己人生追求的一个体现,或许形式不同、乐趣不同,但是思路连续。
(图片来源:建筑营设计工作室——胡同茶舍)